知乎日报

每日提供高质量新闻资讯

头图

「不用脑」会「变笨」,是一个目前得到公认的说法

大脑有可能越用越笨吗?

周不润,神经科学,痴呆/抑郁

按照知乎上常说的一句话:“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我们大概同样不能脱离了“用脑”的程度和方式来判断其好坏。

首先应该对问题中的“用脑”和“笨”进行简单的定义。

“笨”的问题,智力是一个大家都接受的衡量聪明和笨的标准,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学习新东西的能力、理解能力、自我认知、交流能力、计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商等。

而“用脑”则是一个很模糊的说法,实际上我们从没有不用脑的时候,即使是在睡觉无意识的时候,脑内也有一部分是活跃的。所以这里的“用脑”应该指的是进行(或保持)认知活动(cognitive activity),即主动接受外来信息、主动进行思考的活动。具体有哪些呢?比如学习新东西,还包括看书看报、打牌下棋等,甚至与人聊天这样的日常行为都包含了提取记忆、运用语言的能力。当然,在知乎写答案也属于其中之一。

近20年来脑的可塑性(plasticity)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研究所证明。过去常认为脑的结构在儿童早期的一个关键时期后就不会再改变。而现在普遍认识到,人的行为、环境和神经活动是有可能改变脑结构的。以最重要的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为例,突触是脑内信号传递的基本单位,一般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形成,通常前端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后端是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如下图:

人在接受外界信息后,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即突触之间的神经递质进行传递。这种突触连接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或者消失。尤其在学习新东西和长期记忆时特别明显。当有新的信息传递时,不同的神经元之间会产生新的突触,有时候树突棘(树突表面的突起)体积变得更大,更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传递;而复习已有的知识时,突触连接会更加巩固。这就构成了认知活动的基础。在进行认知活动,即“用脑”的时候,脑内不断建立新的突触连接,加固已有的突触连接,就像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使人在下次再进行类似的认知活动时,有路可循,速度更快,即“变聪明了”。

参考知友@叶壮 的图,流体智力一度被认为在成年后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但0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对成年人进行很简单的工作记忆训练(n-back task),可以显著提升流体智力,而且训练越多,提升越多。这就意味着成年人流体智力的下降可能并非是不可逆的,至少有可能通过训练来提升,以减慢其下降的速度。

所以“用脑”会”变聪明“,“不用脑”会“变笨”,是一个目前受到公认的说法。

实际上仔细想一想,在这个信息时代,“不用脑”已经基本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我们每天的学习、娱乐、生活充斥了各种资讯,大量媒体和社交网络各种轰炸,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冲击几乎是大多数人每天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做的事情。如果可以监测,我想也许能够看到我们的脑内每天都有大量的突触连接在产生和消亡,其规模会远超过去几千年的人们。即使对于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也不像过去所想象的那样乏味。我的父母除了以往老年人常进行的活动外,在一周内就学会了pad的使用,会自己看新闻、找电视剧和视频通话等,我的外婆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所以“不用脑会变笨”的事情倒是不用放在心上,而现代人思维方式的改变和信息过载倒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东西。

2011年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现,Google这类搜索引擎的存在正在改变人类的记忆方式。人们总是倾向于从互联网获取答案而非记住答案。我们越来越倾向于记住从哪里可以获取知识,而非知识本身。虽然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种记忆方式的改变是不是会使我们的记忆退化,但这种过于依赖外部存储的方式有值得我们疑虑的地方。

信息过载也是个重要问题,虽然目前也没有十分可靠的研究证实信息过载是否有危害,但我们很多人已经切身感受到各类信息太多带来的注意力下降、看不进去长文章甚至头晕脑胀等等各种问题。2005年HP发起的一个未发表在正式刊物上的研究发现,电话和邮件的干扰使人在IQ测试中的得分显著降低(10分左右),意味着过多信息的干扰可能对人的智力有影响。这种信息太多带来的“用脑过度”会不会对我们有损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了。

当然,以上都是“用脑”的长期效应,认知活动好像没有短期内改善人智力的功能,至于短期用脑过度带来的疲劳和反应迟缓,往往是能量消耗过多、代谢废物积累过度的效应,需要的只是睡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