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浩为什么要下毒杀人?
在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时,林一直相当的克制,主持人皱着眉头的注视着他,眼神中充满困惑不解和夹杂着复杂的同情之感,坐在对面接受采访的林就像个没有丝毫自己感情的机器人,问一句就直白的答一句。他提到自己在看守所里一直看人文方面的书籍,“我的性格就是太直了”,多年的强调竞争的教育使他远离了自己的本心,成了一具高效、有技术知识但丧失人基本感情的机器。他接受采访时的克制是长年累月形成的。在同学朋友的眼中,他也是沉默寡言、自卑、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当他一再地把自己压抑时,那些消极的情绪就会在他心中渐渐的积累,最终一天像火山似的爆发出来。他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下毒杀人,这是真的。那些控制他的力量潜伏在潜意识中,深深地被压抑,这股黑暗的力量一旦爆发,他就会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对此无能无力,甚至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写到“如果人的生活条件违背了人的本性,没有达到人的成长与精神健全的基本要求,人就必定会作出反应。他要么堕落,灭亡,要么创造一些更适合自身需要的条件。”"由于人被驱使着超越自我,他的最终选择不是创造就是毁灭,不是爱就是恨。“”破坏性是人的次等的潜力,根植于人的存在中,它的强度和力量同人的任何一种感情一样有力。但是破坏性只是创造性的替代物。创造性和破坏性,爱和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本能,他们都是就超越的需要给出的解答。当创造的意志无法被满足之时,破坏的意志才会抬头。“p29
我们在电视上都只是林冷漠而高智商的一面,永远无法看到的却是是家庭、学校、社会所施加给他影响,他所犯下的罪恶当然要他自己承担,但他是我们社会中的一员,无时无刻受到这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罪恶反应的是这个社会有病,而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心理问题。当一个社会的结构无法满足人的自发性,无法让个人自由表达时,人就会出现精神问题。但因为许多人都有相同的问题,所以意识不到这个社会结构有问题。
他自卑是源于家庭温暖的缺失。一个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婴儿时期最亲近的人塑造成的,如果父母在他小时能够给他无条件的爱和关怀,使他感到自己的价值感,那么无论外界怎样评价,他都是能保持自我肯定。显然作为农民的孩子,他的家人并没有给他建立强大的感情支柱。父亲没什么文化知识,不懂得表达自己感情,不懂得与孩子交流沟通。这造就了他孤僻,自卑性格。当他进入社会时,他通过拼命的读书获得自尊和自信,使他摆脱缺少爱的不安感。他也没办法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读书这么多年,显然他都没有找到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兄弟,他把自己的内心向任何人都封闭起来,也没有人愿意主动的帮他走出自我的藩篱中,所以即使在人来人往的校园中,他也无助孤独得被像抛弃到月球。他的确是个很优秀的学生,普通学生只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文章就能得到学位证书,可是他已经成功发表了7篇。而且还曾经获得国家奖学金。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分析他努力的动机,除了经济地位的因素,他拼命的追求成功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爱。是爱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意义,对成功的渴望实质是对爱的渴。可是他无法找到爱情和友情,也没有亲人的关爱。他把自己的内心完全和外界隔绝开来,成了毫无人性的机器人。
微博上很多人都认为这对于他的父母来说是在太过悲哀了,很多人都同情双方的父母,但首先最值得可怜的是林,是林将要接受死刑,是林自己将要失去他的生命。是林他自己在不到三十时就要匆匆结束短暂的一生。这于他是最大的悲剧。这近年来大学生杀人或自杀的新闻越来越常见报刊了,只不过每次发生这样的事,学校第一时间都是想方设法的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而不是从制度和文化中反思罪恶产生的原因。谴责个人是容易的,但是人是随时随地受到所处的环境影响的,他的恶行是我们这个体制滋生的,是我们今日教育体制扭曲了人心,把人训练成有知识技术却没有智慧和爱的机器人,使人变得冷漠,压制人的批判意识,培养人服从权威和控制,遵从既定的社会规则,磨灭学生的好奇心。妒忌源于一味强调竞争的教育,学校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同情和尊重他人,老师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考的更好的分数,拿到更好的排名,没有教学生如何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没有教我们如何去欣赏别人的优点,如何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中国的所有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件悲剧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你们的无所作为导致了这个僵化的教育体系屹立不倒,是你们落后陈旧的教育观念祸害了年轻一代。催生人性恶的土壤还在,如果不改变的话,类似的悲剧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我手中拿着的这份2014年3月的7日的南方周末,上面就有一单19岁高三少年自杀的报道,在他抽屉的留言中写道“萧振这学校他对我们伤害太深。”。究竟还要死多少无辜的年轻人这个国家的教育才会多一点人性?
恶的根源是在那里呢?爱和恨都是人类激情,当人无法爱时,便会将爱转化成恨,从而导致暴力罪恶的行径。我们不能简单的将那些制造恐怖袭击的人看做怪物,他们和你我一样,有着相同的人性,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怎样的环境助长了他们内心的阴暗力量,使他们变得如此的残忍。还有我们能够做什么去改变滋生罪恶的土壤从而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
2014年2月18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最后我想对社会上谴责他的人说“众生皆有罪,众生皆痛苦,我们伴随着疼痛和哭声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将伴随着疼痛和哭声离开这个世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在电视上都只是林冷漠而高智商的一面,永远无法看到的却是是家庭、学校、社会所施加给他影响,他所犯下的罪恶当然要他自己承担,但他是我们社会中的一员,无时无刻受到这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罪恶反应的是这个社会有病,而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心理问题。当一个社会的结构无法满足人的自发性,无法让个人自由表达时,人就会出现精神问题。但因为许多人都有相同的问题,所以意识不到这个社会结构有问题。
他自卑是源于家庭温暖的缺失。一个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婴儿时期最亲近的人塑造成的,如果父母在他小时能够给他无条件的爱和关怀,使他感到自己的价值感,那么无论外界怎样评价,他都是能保持自我肯定。显然作为农民的孩子,他的家人并没有给他建立强大的感情支柱。父亲没什么文化知识,不懂得表达自己感情,不懂得与孩子交流沟通。这造就了他孤僻,自卑性格。当他进入社会时,他通过拼命的读书获得自尊和自信,使他摆脱缺少爱的不安感。他也没办法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读书这么多年,显然他都没有找到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兄弟,他把自己的内心向任何人都封闭起来,也没有人愿意主动的帮他走出自我的藩篱中,所以即使在人来人往的校园中,他也无助孤独得被像抛弃到月球。他的确是个很优秀的学生,普通学生只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文章就能得到学位证书,可是他已经成功发表了7篇。而且还曾经获得国家奖学金。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分析他努力的动机,除了经济地位的因素,他拼命的追求成功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爱。是爱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意义,对成功的渴望实质是对爱的渴。可是他无法找到爱情和友情,也没有亲人的关爱。他把自己的内心完全和外界隔绝开来,成了毫无人性的机器人。
微博上很多人都认为这对于他的父母来说是在太过悲哀了,很多人都同情双方的父母,但首先最值得可怜的是林,是林将要接受死刑,是林自己将要失去他的生命。是林他自己在不到三十时就要匆匆结束短暂的一生。这于他是最大的悲剧。这近年来大学生杀人或自杀的新闻越来越常见报刊了,只不过每次发生这样的事,学校第一时间都是想方设法的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而不是从制度和文化中反思罪恶产生的原因。谴责个人是容易的,但是人是随时随地受到所处的环境影响的,他的恶行是我们这个体制滋生的,是我们今日教育体制扭曲了人心,把人训练成有知识技术却没有智慧和爱的机器人,使人变得冷漠,压制人的批判意识,培养人服从权威和控制,遵从既定的社会规则,磨灭学生的好奇心。妒忌源于一味强调竞争的教育,学校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同情和尊重他人,老师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考的更好的分数,拿到更好的排名,没有教学生如何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没有教我们如何去欣赏别人的优点,如何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中国的所有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件悲剧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你们的无所作为导致了这个僵化的教育体系屹立不倒,是你们落后陈旧的教育观念祸害了年轻一代。催生人性恶的土壤还在,如果不改变的话,类似的悲剧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我手中拿着的这份2014年3月的7日的南方周末,上面就有一单19岁高三少年自杀的报道,在他抽屉的留言中写道“萧振这学校他对我们伤害太深。”。究竟还要死多少无辜的年轻人这个国家的教育才会多一点人性?
恶的根源是在那里呢?爱和恨都是人类激情,当人无法爱时,便会将爱转化成恨,从而导致暴力罪恶的行径。我们不能简单的将那些制造恐怖袭击的人看做怪物,他们和你我一样,有着相同的人性,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怎样的环境助长了他们内心的阴暗力量,使他们变得如此的残忍。还有我们能够做什么去改变滋生罪恶的土壤从而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
2014年2月18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最后我想对社会上谴责他的人说“众生皆有罪,众生皆痛苦,我们伴随着疼痛和哭声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将伴随着疼痛和哭声离开这个世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