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群众反对PX项目的事件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也激起了公众对PX等敏感项目的热议。
这次争议的起点首先是科学之争,争议的战场是在百度百科。因为在PX争议白热化的时候,有人上百度百科改了词条,将PX从低毒改为剧毒。这一改动引起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的不满,以捍卫科学争议的态度重新将PX从剧毒改为低毒。此后又发生数论拉锯战式的词条修改。据媒体说,在最激烈的4月2日晚,词条每过半小时就会被刷新一次。
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我支持清华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问题就是科学问题,低毒就是低毒。不过,若是问我,是否愿意将PX放在家门口?我会说,不愿意。
不愿意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PX是低毒,但PX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有毒物质或高危工艺。PX是低毒还是剧毒,其实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要看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安全和健康(EHS)问题。网上有个评论很典型,纸张是无毒的,可生产纸张的工艺过程中会用到有毒物质。同理,几年前一个屠宰场发生液氮泄漏事故,屠宰场的鸡鸭是无毒的,但液氮却有重大安全隐患。因此,要让民众信服,不仅要普及PX毒性,还要普及生产工艺及EHS影响。
第二,技术可靠,但人不一定可靠。从科学角度说,我的很多老师都说垃圾焚烧是安全的,二噁英的产生是可控的,也说法国日本焚烧炉很常见。但这不足以打消民众关于垃圾焚烧厂的顾虑。为什么?大家不是不相信技术,大家是不相信运用技术的人。PX项目也是如此。经常有人用新加坡PX工厂来说明PX有多安全。这无视了两国法制环境的差异。新加坡人不敢随地吐痰,因为要重罚,中国呢?要让民众信服,不仅要强调技术,也要强调技术应用的管理和法制环境,尤其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约束作用到底有多大。
第三,贡献GDP,但老百姓不一定看得见和摸得着。政府热衷PX,主要还是看重对GDP的贡献,这是从宏观角度说的。但我们还是要算算微观账。经济学教我们,风险和收益是伴随一起的,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PX既然对民众有风险,就应该对民众有收益。这个收益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能只是增加GDP、创造就业等务虚的说法。当年,美国德州电力为了上马三个火力发电站,承诺给当地居民降低电价,因为火力发电站可能会让当地居民面临的空气污染风险增加。
近期舆论的焦点多数被引导到“词条之争”。这本身到没有错误,但却不是全部的核心问题。客观的分析应该是包括前述几个重要的问题。因为,PX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和经济问题。[今早,人民日报刊发《靠什么破解PX项目等一闹就停难题》,读完之后觉得是各打五十大板,呼吁大家提高觉悟。我觉得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过两天再写篇文章回应一下。]
-------------------------
订阅商道纵横郭沛源
O点击右上角按钮—>关注官方帐号—>关注
O搜索微信号guopeiyuan139—>关注
精华文章推荐:
O回复“文化与责任”,阅读《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之辩》
O回复“赤道原则”,阅读《赤道原则III修订始末》
O回复“20140326”,阅读《什么是multi-stakeholder》
O回复“20140325”,阅读《中国基金业责任投资调查报告》
O回复“20140404”,阅读《中国CSR经理人调查报告》
O回复“20140409”,阅读《写给在名利场上奔跑的阿甘们》
O回复“20140408”,阅读《寻找CSR经理人的职业发展通道》
O回复“20140319”,阅读《员工志愿者凭什么跟你玩?》
O回复“20140311”,阅读《总理工作报告中CSR经理人的必读要点》
O回复“20140310”,阅读《为奴十二年:追求自由之心》
O回复“20140226”,阅读《透明世界的生存之道》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