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阿里巴巴赴美IPO A股何时拥抱互联网龙头企业

2014年03月20日 06:4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今年,中国互联网企业赴美IPO的节奏在加快:从京东商城到新浪微博再到阿里巴巴。目前,我国互联网行业龙头企业几乎都在境外上市,主要集中在美国。A股失去一批又一批优秀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可谓遗憾。

  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就此问题也进行了阐述。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尽早研究这些问题,使得优质的互联网公司能否在境内上市。全国人大代表、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也感叹“为什么像当当网、阿里巴巴这些企业还是会选择到海外上市,这个问题值得反思”。

  国内互联网龙头企业赴美上市的原因是什么?A股哪些“门槛”挡住了他们上市的步伐?股民何时才能分享这些公司的红利?是的,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是哪些原因让互联网企业无缘A股?

  陷入低潮两年多之后,今年中国内地公司奔赴美国上市的热情进一步升温,行内预计年内有20多家中国内地公司去美国上市,其中包括了热门的阿里巴巴、京东和新浪微博等。业内分析指出,由于A股和境外市场在财务指标、发行制度、股权要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不少优质互联网企业纷纷选择境外上市。

  譬如,国内注重实质判断,美国突出以充分信息披露为核心,审核速度快和结果可预期更能满足高科技企业对资金的急迫需求。

  国内在硬性财务指标上要求较高,而美国相对灵活宽松。纽交所、纳斯达克对IPO公司没有“连续盈利”要求,且盈利标准可以用其他标准替代。此外,对IPO公司的存续期也没有必须3年以上要求。如果以中小板上市“3年连续盈利”、“3年3000万”的标准衡量,已经赴美上市的企业中,有不少达不到国内中小板的上市标准。

  今年初,京东商城向美国证交会递交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09~2012年,京东净亏损分别为1.03亿元、4.12亿元、12.84亿元和17.29亿元。从财务指标看,A股难以接受连续巨亏的公司上市融资。

  此外,高科技行业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业,国内资本对风险投资兴趣远不如境外投资者大。国内IPO的隐性门槛容易让互联网企业望而却步,这些隐性门槛包括股权激励、募集资金投向等规定。

  监管层的态度在改变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证监会主席肖钢此前在《人民日报》刊文称,要改革创业板制度,适当降低财务标准的准入门槛,允许尚未盈利但符合一定条件的互联网和科技创新企业在创业板发行上市。

  而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建议国家在上海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转型升级,希望可以解决百度等此类互联网公司在战略新兴产业板上市的问题。

  我们看到,3月16日,阿里巴巴在宣布决定启动在美国的上市事宜的时候表示,未来条件允许,将积极参与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与国内投资者共同分享公司的成长。

  证监会2014年监管转型的主要任务就有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备案登记等事项、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等。多数投行人士表示,随着监管层对创业板财务门槛降低、证券法修改、运行效率提高及注册制推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完成后,部分有潜力的互联网企业有望留在A股。

  因此,当下就该对症下药了,抓紧改革,让这些互联网企业不再舍近求远,可以直接在A股市场上市,让国内的投资者分享到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马云调侃“BT”      2014年03月19日
  • · 阿里巴巴宣布启动在美国上市      2014年03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