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对不起,这次我要说几句不中听的话
(2014-03-24 11:14:49)(说明:写这篇东西并非我对此片有多大意见,相反,我认为还不错,但是,上映前后那铺天盖地的赞美震惊了我,而且很多是来自我此前比较信任的人,或许是此时我才发现一些所谓信任的人的赞美与批评只不过是立场不同造成的错觉,这让我很失望。碍于字数限制,这里只写了一小部分,成本、审查、舆论等等都没有涉及。)
《白日焰火》颇受影评人追捧,各种解读层出不穷,这是好事,华语电影很难可以与“解读”这个词靠上边,但你看那满目的解读总会觉得有疏离和飘忽感,有人说“性”,我承认,有人说“生活”,我也承认,你即使说到政治与命运,我也不能反驳你太多,然而,那种形而上的感觉总是萦绕始终。是我没看懂?倒不见得,你们说的我都考虑过,然而即便再看,那些所谓的隐喻与联想也只是一闪而过,充其量,只是类似“一棵树与另一棵树”的过度阐释而已。
说《白日焰火》,总避免不了文艺片与类型片的纠结,形式上的类型和骨子里的文艺让这部电影打了一个很好的擦边球,两边讨好,文艺我不想多谈,中国独立电影文艺的太多,以至于你看到一些评论总觉得自己的智商不够,比如去年的那部《我故乡死亡的四种方式》,各种评论甚至比电影本身还飘忽。我们不乏谈谈人生说说象征的专栏作家,但电影,总有一条观赏性的硬性条件在里面,《故乡》在这里严重缺失,而《白日焰火》做的不错。
但是,如果你看片量够丰富,你会觉得这个“不错”简直就是模仿的结果。
我不能不提到一部叫《第三个人》的电影,1949年的英国作品,金棕榈得主,在英国影史上笑傲江湖了许多年,刁亦男坦言他写剧本的时候看了许多遍本片,而主演廖凡也正是拍摄期间他们看此片看了太多遍,但他们拒绝承认模仿甚至致敬,这有些让人想不明白。
我们先看看《第三个人》的故事架构,起因是一个人的突然死亡,出场人物三人,男主角负责探案,女主角是死者的女友,男配是军方算是辅助的作用,故事的转折点在于死者的死而复生,他是凶手,最终因为“第三人”对于男主的信任而被出卖,被围剿而死。
而《白日焰火》的故事架构呢?看过的人恐怕会以为我上一段说的就是这部影片的故事架构,只不过将“女友”换成“妻子”,将“军方”换成“警方”,且多了一道女主也杀了人的反转,其他完全一致。恐怕你会辩解说这是经典侦探片的结构,但如果人物作用都一样的话,这辩解又有多少力度?
相似的地方我们能找出许多,比如影片的背景和气质,一个是二战后的冰冷小城,一个是充满着疏离感的哈尔滨,比如结尾的情感走向,一个是漫天金黄的落叶下,男主的等待与女主的径自离去,一个是在漫天白日焰火的照耀下,男主的坚持和女主的径自离去,甚至于摩天轮的那一场戏,那种原始情感的爆发于碰撞,与《第三个人》毫无二致,当然,我相信这一场戏是致敬,刁亦男不会明目张胆地照搬一部经典。
问题是,即便是六十五年后的模仿,《白日焰火》也是差了好多,《第三个人》之所以经典,一方面在于对人的思考,另一方面是它的镜头语言实在是教科书级别,大量的倾斜摄影以及结尾下水道的光影运用让人今天看来依然膜拜,而《白日焰火》,只学了些表层上的皮毛。
当然,《白日焰火》也有增加,比如一个人对于命运的抗争,比如一些怀旧式的场景展示,但这对于一部电影的核来说,只能是装饰。
我为什么说那些解读感觉飘忽,因为这个主体便是不成功的,让人再切入这个主体之内找别的东西,本能地会有抗拒的心理,这也是无可奈何。
华语电影显然已经陷入一个怪圈,小成本已经等于需要鼓励的代名词,小成本因为其特定的因素注定不能为大众关注,这是先天缺陷,比如《狂舞派》鼓励甚至鼓吹都没有什么问题,但鼓励与肯定又不是同一个概念,有些电影值得鼓励却不值得肯定,比如《天注定》,它的出现比电影本身的意义大太多,而有些电影值得肯定缺不值得鼓励,比如《白日焰火》,至少,它也把一部经典电影抄及格了。很多人弄不清这个概念的区别,或不愿,他们总是抓住一个点便声称这是整个世界,评论环境如此,华语电影不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更何况,2000万的投资已经不算小了,是这段时间惊艳的两部港片《僵尸》与《狂舞派》的成本总和,其他诸如删减什么的,还是另说吧,不值得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