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母校之源】饮水思源碑与五校同源

北京交通大学校友会
2014年04月13日 03:34

一走进北京交通大学的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饮水思源”碑,“饮水思源”碑质朴无华,却蕴意深厚。校徽下面是一口“圆井”,寓意百年交大泉源汩涌,交大学子饮水思源。

说起“思源”,这“思源”碑还有另一层深意,即今天大家熟知的五所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在历史上曾经有着共同的源头——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同源而立,携手迈过百年之门,走向更远的未来;它们在历史风雨的曲折逶迤中数度合分,但爱国爱校、救亡图存的精神始终挺立。

五所交大同根同源的起因,与一位历史名人——叶恭绰相关。叶恭绰是一代名士,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诗文、考古、书画、鉴赏无不精湛,更为保护国宝文物不遗余力。他非常热心中国的铁路事业,1912年曾与孙中山彻夜长谈,深受孙中山10年之内修筑10万英里铁路规划的鼓舞。他曾去欧美、日本等国考察教育,对于交通教育的革新,有了清晰的认识:“国家实力之展拓,以交通之发达为始基,而一切事业之设施,尤以人才之适用为先着,是交通与教育二者倚伏相同,关系至密。”

图片

1920年8月,叶恭绰第三次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这使他有了革新交通教育的重要机会。交通部直辖的四所学校中,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历史较长,办学效果也很好,但交通专业技术人才依然奇缺。叶恭绰派人调查这些学校,发现仍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组织管理上,四校分散各地,各自为政,缺乏明晰划一的组织系统;办学资源浪费,有的专业重复设置,有的重要专业又没有;学科水平参差不齐,亟待提高;开展与教学内容相配合的实习机制也尚未成熟。这些问题,阻碍着交通高等技术人才的培养。叶恭绰下决心将他的交通教育革新思想付诸实践,对交通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1920年12月14日,叶恭绰向大总统徐世昌提交呈文,倡议将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等交通部所属四校合并改组为一所,并接受当时任职交通部的钟秉峰的建议,将这所学校取名为交通大学。叶恭绰的倡议获得北洋政府国务会议同意,大总统批准,交通大学开始组建。

1921年1月,交通大学筹备处拟订《交通大学大纲》,3月9日,叶恭绰在第一次董事会上当选为交通大学校长。4月7日,交通大学总办事处在北京成立。根据《交通大学大纲》,交通大学组建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改称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交大唐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称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交大沪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两校合并,称交通大学北京学校(交大京校)。

1921年5月1日,叶恭绰和各校主任(相当于各分校校长)在北京举行就职仪式,随即分别赴任。罗忠忱、茅以升被聘为交大唐校的正、副主任。为了统一学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避免专业重复,董事会决定各校相同专业调至一校。沪校专办理工部之电气科、机械科,唐校专办理工部之土木科,京校专办经济部之管理科;沪校之土木科调归唐校,铁路管理科迁至京校,唐校机械科和京校电气工程班调归沪校。

1921年9月10日,改组合校后的交通大学正式开学,宣告诞生。叶恭绰校长在致词中表达了他的办学理念和寄托着他对交大美好前景期望:“试以交通大学言之,其创学宗旨为培植技术人才;其已办科目为工程及管理;其教员为宏儒硕彦;其学生为俊髦优秀;其管理师法欧美;其设备酌合中西;其地点为分散;其精神为团结。”

交通大学的组建,对交通部所属高校的建设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学校规格得到提升,学制定为本科四年、预科两年,本科生毕业授予学士学位,三年制专门部毕业生授予业士学位。学校有了一整套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规章,现代大学制度开始建立并完善。教材参照美国康奈尔大学所用课本,教学质量更有提高。办学经费也得到保障。

然而,由于军阀混战、政潮纷起,交通总长易人,叶恭绰苦心经营的交通大学仅存一年即告解体。1922年6月20日,交通部不顾交大师生和社会舆论的反对,以“交通大学组织未善”为由将其撤销,改组为两所大学:交通部上海南洋大学、交通部唐山大学,并决定原京校撤销,京校与唐校合并。这个决定引起京校师生激烈反对。交通总长高恩洪在压力下,于7月6日下令将京校改为唐山大学北京分校,但京校学生仍然坚持斗争,北洋政府又将唐山大学北京分校改名为北京交通大学。就这样,交通大学又一分为三。

1922年7月,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改组为交通部唐山大学。1928年2月,学校接北洋政府交通部令将校名改为唐山交通大学。此后校名虽屡有更换,但唐山交通大学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最通用的校名。

1928年6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覆灭,国民党统治中国。原交通部所属的上海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改属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并分别改称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第三交通大学。同年9月,交通部决定,将第一、二、三交通大学合并,再次组成统一的交通大学,直属交通部,定名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新的交通大学下设四院:第一交通大学改为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交通管理学院;第二交通大学改为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第三交通大学归并上海的交通管理学院,后改为交通管理分院。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为加快铁路建设,任命孙中山之子孙科为铁道部部长。交通大学自成立以来就以体现先进交通技术的铁路专业为重,交通部亦将交通大学管辖权移交铁道部,孙科兼任交通大学校长,并将三处学校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这是三所交大的第二次合并。

孙科任交通大学校长后,强化了部(铁道部)路(铁路)校(学校)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推动了铁路教育事业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大学和众多高校一样,多次濒临绝境,但精诚团结,互相扶持,共生共存,演绎出一幕幕爱国爱校的感人篇章。1933年初,靠近前线的唐山校园受到侵华日军严重侵扰,学校南迁上海。当时的沪校虽然房屋也很紧张,但仍努力为唐校开课提供条件;在之后的回唐山复课过程中,由于校舍仍然被占,唐校师生还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借住了一段时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铁道管理学院部分师生不甘沦入敌区,做亡国奴,纷纷南下。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在校友们的帮助下,教育部于1938年1月29日决定平院暂行改为铁道管理系,并入唐院,一些泸校学生也投奔唐院。1941年7月17日,教育部下令将唐院名称改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北平铁道管理联合学院。后又于1942年1月17日,将校名改称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两校合并办学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4月9日,教育部下令将学校校名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独立建制,隶属教育部,原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更名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迁回北平。交通大学再次分解,成为三所独立的大学。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铁道部军管会接管了唐山工学院,并由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后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国立唐山工学院更名为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0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正式任命茅以升为中国交通大学校长。

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校部撤销,唐山工学院改名为唐山铁道学院,独立建制。20世纪6 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学校内迁峨眉,1972年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1955年国务院决定上海交大迁往西安。1957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于上海、西安两地分设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统一领导。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部独立建校。上海部分名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名为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一批在台湾的交大校友,思念母校,筹办了台湾新竹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同根同源,抒写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传奇。回顾100余年的辉煌岁月,一部交大史,既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发展的曲折逶迤,更折射出无数前辈爱国爱校、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叶恭绰先生把“交通大学”这一崭新的名字带入人们的视野,交通大学的发展便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数代交大人更以智慧、辛勤和毅力为国家富强、人民福祉而贡献力量。

在21世纪的今天,因历史渊源而沿用交通大学这一校名的,在全国有西南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台湾新竹交通大学。这五所交通大学同出一源,万流归宗。交通大学这一校名历经风雨,传承不辍;在之后的艰难困苦中,兄弟相扶,共渡难关,为交通大学发扬光大而不遗余力。

四海同心交大人。思源碑静静地矗立在校园一角,无声地诉说着交通大学的故事。第一任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精神团结”的训诫仍响彻耳畔,交通大学的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永存。

(来源:漫游中国大学丛书-西南交通大学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交通大学校友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