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日报》的一个文章,存念(《怎样做妈妈,你真的懂吗》2014,4,12)

标签:
中国妈妈亲子课 |
分类: 评论 |
http://paper.taizhou.com.cn/tzrb/html/2014-04/12/content_540991.htm
作者郑春霞是一个研究教育的博士,对教育很有研究,但研究的结果是她“跟在他(孩子)屁股后面,蹲下身来,和他一起看世界”,将自己还原成一个和儿子一样对这个世界“懵懂无知”、充满好奇心的“孩童”,和儿子站在同一立点,让自己既作为一个可亲可爱的母亲,更作为一个可信赖的好伙伴,与儿子一起去探寻世界的奥秘。她在书中这样说道:“我依然有始终未泯的童心童趣,与孩子的灵光呼应。”请看书中的一段文字:我们全家一起去看月亮。看着看着,快快指着天上的月亮,很着急地对我们说:“爸爸妈妈,月亮破了!”我们都很着急。我问他:“月亮破了怎么办呢?”他想了想,说:“让爸爸去修。”我又问他:“用什么修呢?”他说:“用螺丝刀修。”因为他看见爸爸都是拿螺丝刀给他修玩具的。我们三个人都是一本正经的神色,我们都认为月亮确实是破了,需要修,而修月亮,最好的工具莫过于螺丝刀了。果然,过了几天,月亮就圆了。快快拍着手,无比开心地对我们说:“月亮修好啰,月亮修好啰!”我们都拍起了手……
在这里,郑春霞不是以一个令人生厌的“知识贩卖者”的形象,将知识强行“贩卖”给儿子,而是把自己“倒空”,空成一张纯洁的白纸,将儿子的探究欲一步步激发、牵引出来,与儿子一起去追索,从而收到了曼妙的教育效果。
郑春霞选择下蹲的身姿,源于她对自己所承担的“母亲”角色的认知。她在《后记》中说,“我们都是全新的。他是全新的孩子,我是全新的妈妈。他第一次当孩子,我第一次当妈妈。这个世界上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于他而言都是全新的,而他身上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于我而言,亦是全新的”。
基于母亲的责任感,她对儿子生命成长史作了及时记录——有时候关灯了,全家都睡觉了,他睡不着,喃喃自语了一句,比如说:“在黑暗中闭上眼睛又睁开眼睛,不知道哪一种是闭上眼睛的黑,哪一种是睁开眼睛的黑。”我迷迷糊糊着,挣扎着起来,找了纸笔记下来。第二天还没睡醒,又听他说:“天怎么又亮了,我要把它睡黑回去!”我不能不激动,赶紧起床记下来。
教育的灵魂是“自由”。爱,唯有与“自由”结合在一起,方能实现教育功效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中国妈妈的亲子课》洋溢着自由精神的家庭亲子教育实录,“以一种有趣的、直接的方式根植于孩子的内心”。
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是孩子厉害呢,还是天才厉害?于是,我就问了一个关于苹果的问题。“宝贝,你说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而是往地上掉呢?”三岁多一点点的他在一堆玩具之中,根本没经过思考,头也不抬地回答我:“因为它们没有翅膀。”过了几天,我又把相同的问题问了一遍。他看了看我,他忘记他原先的回答了。这次,他这样回答:“因为小朋友在地上,所以苹果掉在地上给小朋友吃。”
通常情况下,做妈妈的,当孩子就同样的问题做出的回答前后截然不同时,大多会指摘孩子前后矛盾,然后以自己看似正确的结论去纠正孩子的回答。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久而久之,便会扼杀孩子的自由心智,损伤孩子大脑的幻想与创造机能,夺走孩子的好奇心及想象力,挫败孩子的勇气和信心。而郑春霞,此时给予孩子的,却是肯定,是激赏,是赞叹,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激发儿子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引导儿子上天入地,悠游万物,做心智的自由驰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