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青少年学生不宜参与政治》

2014年3月28日 13:36

《为什么说青少年学生不宜参与政治》

 

冯学荣

 

  在中国,讲好听的话、讨人喜欢的话,容易挣吆喝,但是却往往是无益的,难能的是讲真话,可是“真理往往与直觉相悖”,因此讲真话的人最容易被骂。

  中国民众有一种“诛心”传统,喜欢从你的字里行间里,去揣测你是“谁的走狗”,因此给你扣各种各样的帽子、贴各种各样的标签,例如什么汉奸啊,五毛啊,美狗啊,之类的。

  台湾学生近期的事情,让我想起了“学生运动”这个在近代史上常见的词汇。在中国,谈“学生”两个字,需要十分小心,因为民众早就已经站好了队:因为学生是纯真的,学生是爱国的,所以他们做什么都是对的。

  事实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偏见。人一旦戴上了这种有色眼镜,看问题就会扭曲,往往会走入歧途。

  稍微成熟一点的、读书多一点的、对近代史了解一点的明白人,其实都懂得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青少年学生最好不要参与政治。许多人都知道这个,但是许多人不敢说,为什么不敢说呢?因为这样说会违背人民群众的“常识”,因而会遭骂。

  为什么说青少年学生不宜参与政治呢?道理其实十分简单:因为青少年学生阅历太浅,不懂得自己的利益在哪里。

  下面,我举一些历史上的例子。

  我先讲讲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这件事情,知道真相的人不多,请听我简略说来。

  1926年的政治情形是:当时段祺瑞是北洋政府的“临时执政”,苏联支持冯玉祥,和日本支持的张作霖打仗。冯玉祥在大沽口铺了水雷,违反了《辛丑条约》,遭到外国列强的抗议。

  因此,冯玉祥的“国民军”需要煽动民意、逼迫段祺瑞执政府对外强硬、以迫使外国列强收回抗议。

  这一切,不过是冯玉祥和张作霖的内战所需,当时冯玉祥代理苏联,张作霖代理日本,谁也别说谁是正面的。

  出于这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苏联借助他们的代理人,例如李大X、周树X等人,利用“段祺瑞对外不够强硬” 这个弱点,煽动北京的学生,游行示威,拟推翻段祺瑞政府。

  在游行示威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受到苏联代理人的鼓动,准备了上百根削尖的木棍,(注意:是削尖了的木棍)准备冲击段祺瑞的执政府办公大楼。

  事实上苏联代理人的目的十分清楚:煽动学生,逼迫执政府卫队向学生开枪,只要执政府开了枪,那么段祺瑞自然民心大失,必然下台!

  但是,天真幼稚的青少年学生,不知是计,猛喊猛冲,结果在冲击执政府的时候,果然卫队为了自保,开枪了,当场射杀47人。

  然后呢?全国舆论果然排山倒海地指责段祺瑞,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顺势而为,将段祺瑞赶下了台。

  也就是说:在“苏联势力”、“张作霖势力”、和“段祺瑞势力”的多角政治斗争中,“苏联势力”成功地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宝贵的生命,达成了它险恶政治目的。在本案中,象“刘和珍”这一类青少年学生,至死也不会明白:自己其实是被利用了。

  难道不悲哀吗?

  再举一例:“一二九运动”。

  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之后,国民政府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这个国策的好处在于:安内之后,国家军令统一,后院安定,可以全力以赴、抗击日本。在当时的背景下,越早抗战,对中国越不利,越往后,对中国越有利。因此,需要隐忍一段时间。

  但是,老百姓不懂,不理解。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喊打”胜出,“老成谋国”反而不得民心。

  当时某些人抓住国民政府这个“弱点”,组织了相当多的人力,渗入北平的学界,组织、煽动学生,游行,示威,逼迫国民政府提前抗日。不但如此,被煽动的学生还到国军第二十九军的军营,对将士进行煽动和策反、要求他们违背国策、提前发动抗日。

  当时由于《辛丑条约》的缘故,在华北驻扎着一支日军队伍。华北学生“一二九运动”一闹,华北日军和中国第二十九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结果爆发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战果然提前爆发,“爱国”学生们得逞了。

  其结果是3500万人命的伤亡,外加“公有制政权”的上台。

  当然有人会质问:难道学生不闹、日本就不侵华吗?问的好。打是打,但是人命的伤亡,是35万?还是350万?还是3500万?这显然还是不一样的。

  在这一点上,当年的蒋介石,是十分清醒的,只不过,学生是被利用了,做了违背国家、民族和自己利益的蠢事。

  再举第三个例子。

  打完日本之后。中国的青少年学生仍然被“建设一个公有制的美好社会”这种乌托邦政治理想蛊惑,纷纷参加地下党,大家合力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结果呢?到了“文革”期间,当年这批“参加革命”的青少年学生,时已步入中老年,结果他们之中相当多的人,被“文革”迫害致死。

  也就是说:“忧国忧民”的青少年学生,参与缔造了一个“新社会”,但是恰恰是这个“新社会”,最终害死了自己。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说的正是这个。

  再举第四个例子。

  江山代有人才出。文革期间,也有新生代的青少年学生。

  这次,学生们以参加“红卫兵”的形式、再次参与政治,文斗一次不落,武斗努力参加。打,砸,抢,烧,逼人上吊,甚至开坦克、端冲锋枪上阵,互相武斗。血流成河。

  当年这些所谓“天真无邪”的青少年学生,现在他们都垂垂老矣,回首往事,摸摸良心,不少人后悔不已,近期已经有不少人站了出来、向受害者家属道歉。

  “爱国”也好,“抗日”也好,“乌托邦”也罢,这些口号,都很好听,而且乍一听,都对,凡是这种“伟光正”的事物,对青少年学生往往有着巨大的蛊惑力,但是,年轻人往往不会往深处去想:

  1、凡事均有好、坏两面;

  2、凡事分轻、重、缓、急;

  3、一切美好理想,都存在“可行”和“不可行”之分;

  4、从事任何伟大事业,都有“成本”和“收益”之分;

  5、即便是“收益”本身,也有“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之分;

  6、更别说“成本”本身,也有“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分;

  …….

  …….

  …….

  显然,世间事物的复杂性,已经远远超出了青少年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正是由于缺乏这种理解力和判断力,所以我认为:青少年学生,不宜参与政治运动。

  其实,又何必说政治,即便是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方面,笔者有时候回首往事,也经常会猛然发现:自己在30岁之前的一切所作所为,显然就有许多可笑之处、值得商榷之处、值得悔恨之处,甚至痛心疾首之处。

  青少年学生涉足政治,出发点往往是满腔理想,而结局却往往是事与愿违、害人害己,这一类事例,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比比皆是,说不清,道不尽,人尽皆知,只不过差一个人,捅破这层纸,道破皇帝的新衣。

  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引用清末民初老官僚徐世昌的一句俗话,作为结尾,这句话也没有什么特别,也只是一句大白话而已:

学生应该埋头读书,不要过问政治

——徐世昌

 

 

冯学荣2014328日星期五 草于 中国香港

  冯学荣,香港作家,著有《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从共和到内战:见证北洋十七年》等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将来有一天你发现前半生所认识的世界原来是颠倒的,千万不要感到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