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媒体报道】空白空间田原

艺术财经 空白空间
2014年04月06日 02:28

2004年10月份的一天,一架从柏林飞来的飞机缓缓降落在首都机场,27岁的田原走下飞机,还在学校读书的她打算回国休个短假,10天后,她又要飞回德国继续学业。走下飞机的那一刻,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短短的10天里,她由此开启了人生的一段事业。


从艺术生,打工者到画廊主,

短短10年内田原的角色转变的很快。

她说,

也许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由安排。


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田原已经打算出国继续深造,为此她申请了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简称DAAD)的奖学金,由于大学毕业的时候申请还没有通过,为了生活,田原就暂时在北京找了一家设计公司上班,做了一名设计师。一天,还在上班的田原接了一个电话,是DAAD的人打来的,对方在电话里让田原找个地方先坐好,接着,田原听到了奖学金被批准的消息。田原说,自己当时“特别特别高兴”,她兴奋地坐在转椅上使劲儿往后一仰,看到身后窗户外的天空挂着一道彩虹。


就这样,田原来到了柏林,作为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进入白登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攻读硕士。德国艺术教育很松散,教授也只是偶尔来一下工作室,田原的德国同学为了谋生,大多数都在外面做兼职,因为有奖学金的保障,田原就成了全系最勤奋的学生,天天都泡在坐落于柏林市中心公园的工作室中埋头创作,100多平的房间里经常只有她一个人。每次教授来,田原总是交给他一大摞画,不到半年,她就成为了系里的明星学生。后来,田原凭着一手漂亮的铜版技术,进入了当时一个著名的铜版画工作室,为约尔格·伊门道夫(Jörg·Immendorff)、弗兰兹·阿克曼(Franz·Ackermann)等大师工作。读完硕士,田原开始攻读“大师生”,那个时候,在柏林已经有画廊在代理她的作品,还做了展览,可以说,她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个艺术家的条件。


从经理到老板


2004年2月份,一个叫亚历山大•奥克斯(Alexander Ochs)的德国人在798开了一家画廊,叫空白空间,他在德国因为收藏了田原的作品而结识。所以在北京休假的田原,就来到空白空间帮忙。那个时候,整个空白空间除了亚历山大只有田原一个人,原因是这个严谨的德国老板脾气太大,员工做了不久都走人了。


虽然有过和画廊打交道的经历,但是画廊的经营却是田原没有接触过的,这些对她来说都非常新鲜,再加上当时画廊急需用人,田原决定留下来在画廊工作。从2004年一直到2008年,每个展览都是她具体操作,从布展到开幕,从包装到销售,画廊的每一个流程她都承担下来,内容之细,甚至包括怎样做标签和列名单,这4年的时间,她已经从一个艺术系的学生,成长为一家画廊的经理。而亚历山大也对这个得力助手不薄,刚开始的时候便给了田原一些画廊的股份,到了2008年,田原已经拥有空白空间一半的股份,成为了一名合伙人。


在5年的时间里,空白空间在艺术圈越来越多地获得了认可,画廊的口碑越来越好,但是让外界意外的是,2008年,田原和亚历山大和平分手,或者再准确一点说,是亚历山大离开了空白空间,留下田原独挑大梁。对于这件事,田原说原因很简单。起因就是亚历山大觉得798的环境不如以前,坚持退出。而田原觉得不必操之过急,可以等到12月房租合同终止,于是她劝亚历山大给她半年的时间找房子。而亚历山大却不答应,说要做的话你自己做吧。现在想想,田原觉得自己那个时候因为年轻,所以有些意气用事,就一口答应下来。于是,亚历山大把空白空间交到了田原的手里,31岁的她就这样成为了一家画廊的老板。


独挑大梁


也许是注定要做这份工作,刚接手的田原非常幸运。2008年的时候,因为经济危机,整个画廊业都人心惶惶,在798的房租到期后,田原决定把画廊搬到草场地,她幸运地避开了那个最艰难的时期,用了半年的时间装修新空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当时都以为空白空间就这样关门了。2009年5月18日,空白空间举行了在新空间的第一个展览,名叫“Domus收藏展”,展出了一位美籍华人收藏家收藏的丁乙、方力钧、达明•赫斯特、刘小东、杨少斌和张晓刚等人的作品。大家这才知道,原来空白空间重新出发了。


但是,田原和亚历山大并没有终止合作。当初租下草场地的空间,田原本来只想租一楼左边的展厅和二楼,但是因为喜欢这个地方,就把右边的展厅也一并租下。她又找到亚历山大,问他有没有兴趣再回北京,一起利用这个空间,各自经营。亚历山大考虑了3个月,等到看到装修一新的大展厅后答应了下来,开了一家新画廊,就叫Alexander Ochs Gallery。


一个屋檐下,两家画廊各自为营,这个选择看似不错,但是田原却在最开始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与亚历山大使用一个团队。因为在一起共事了很久,所以亚历山大已经习惯把田原看做画廊经理,很多经营工作也还是找她来做,包括展览和销售。


而在另一方面,自打来到草场地的第一天起,田原的心态已经变了,既然是自己的画廊,那么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继续帮助亚历山大并共用一个团队,已经影响了空白空间的经营。于是在和亚历山大沟通后,田原的团队不再涉及他的业务。2012年7月份,亚历山大的画廊完全撤出了北京,田原把右边的展厅自己租下来,扩充了画廊的面积。


作为一个画廊老板,田原从2009年开始改变了空白空间之前的定位,着重于年轻艺术家的发掘。她承认,代理年轻艺术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因为他们变数很大,中途退出的大有人在,这会极大地损害画廊的口碑,为此田原拿出了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和艺术家沟通,及时地支持他们的创作。因为有了自己的团队,田原的工作比做经理时要轻松一些,但是内心的责任不一样了。由于讲求细节的个性,她还是会参与每个展览,包括布展,每个作品怎么上墙她都会在场。她说,这是热情所在。也正是因为和团队一起的努力,空白空间做了很多反响不错的展览,并活跃于各个艺博会中。在采访的第二天,她马上就要飞到纽约,参加那里的军械库艺术展。


田原说,自己是个没心没肺的人,所以心态特别好,也不觉得有特别艰难的时刻。其实当你见到她就会明白,随和简单的个性让人感到舒服。采访她的时候还是初春,室外的温度依然很低,在画廊的二楼,田原就穿着一件短袖T恤,戴着一个大围巾,穿着一条休闲裤,感觉就像在她家做客一样。最后,她告诉我,在她11岁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她就决定,长大以后要自己有个房间,里面挂满了画,那时的她还没有艺术品和画廊的概念,她说,其实很多事情冥冥中自有安排。


—文:王珊珊



新浪官方微博: @空白空间北京

官方微信:空白空间北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空白空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