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标题党的新闻。
那条被疯狂转发的微博,仅仅是用了一些非常抓人眼球的数字。但事实上,这个资费套餐远不是这么几句话能解释清楚的。
1. 1700 分钟本地通话。这个“本地通话”的定义我在中国移动香港的页面上没找到,但是对比中国移动在国内目前比较主流的资费,我们至少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本地通话是包含接听还是仅仅是主叫通话(国内的套餐资费基本都是主叫通话)?本地是指该用户是香港本地号码,还是通话双方都是香港本地号码?就这两个问题的答复就可以让这 1700 分钟的通话的含金量有着巨大的差别。
2. 10000 条短信。这个在中国移动香港的资费页面上已经明确说明了,是网内短信。网外短信 0.6HKD 一条。之前看过一个报道,中国移动在香港的市场占有率是 10%左右,那么概率上来讲,大概 10 条短信里只有 1 条是免费的。剩下的……1 条顶国内 6 条。
3. 无限上网流量。这个无限上网流量是有速率限制的,384Kbps,而且不能用于 P2P 下载等。作为 3G 套餐,这个速率甚至比 2G 的 EDGE 协议的理论速率 473.6Kbps 还低。并且在无 3G-lite 覆盖的区域,运营商会自动接入 2G 的服务。
综上,这个套餐是不是真的比国内的便宜很多,还有待商榷。但我想说的是,媒体在报道这样一个新闻的时候,隐去或者忽略了这么多重要的信息,就直接弄个标题党出来,这假如不是专业水准有问题,就是职业道德有问题!
评论里有说我是为移动洗地,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本身是通讯行业这个原因。我原本不太想理会这样的评论,因为在我看来这种指责完全不知所谓。
但是我还是可以认真地答复一下:比国内便宜,确实我也觉得这个资费比国内使用的便宜。但是,这个便宜的幅度不是报道里的那两组对比数字能反映出来的。不尽相同的两个使用环境以及不同的资费结构,根本不能做简单的横向对比。这个问题下有其他知友用自己的实际使用经验对比过,我更愿意相信他的结论,而不是拿着不全面的信息意淫出来的结果。
我没必要为移动洗地,我也很烦国内至今不开放携号转网,导致我至今抱着这个移动号码玩 2G 网络。但是意见归意见,事实归事实。媒体在报道的时候隐去事实,我们把该澄清的信息澄清出来却被说成是洗地。我真不知道现在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有香港本地知友贴出了香港各运营商的资费标准,其实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移动在香港的资费与其他运营商相比,基本上在同一个级别。所以说价格定位还是得看市场环境。移动在国内的市场地位和份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定价。反过来看,在宽带业务上,移动的境况就和移动业务上的电信是一样的。
至于说到垄断和缺乏竞争,确实目前国内的移动通讯市场至少有两点是很被人诟病的:一个是不开放携号转网,另一个是不向国外运营商开放。这个问题要写的话又是长篇大论,而且我觉得以我的水平也不见得写得出来。仅谈下个人看法:
1. 向国外运营商开放。说实话我倒是不太明白国家为何至今不开放通讯市场,即使是为了保护国内的通讯运营商,也不是很说得通。就目前国内移动通讯市场的格局而言,就算开放给 VDF、FT 这种大 T,也不见得能一下子形成有效竞争。原因是这盘子太大,建网的成本投入非常高,相应地,风险也高。但是如果不能迅速在人口集中地区把网络铺开,小打小闹什么的感觉很难吸引用户,谁愿意走个几步就发现手机没网络了呢?今年开放了虚拟运营商,之前看过一遍评论里也说其实已经错过了开放虚拟运营商的最好时期。现在这些虚拟运营商在三大运营商的阴影下,空间实在有限。
2. 开放携号转网。这个应该是比较能立竿见影的。但是工信部始终是一副在下很大一盘棋的表情捏着不放。当然也很有可能是移动不肯:现在开放,移动必定失去大量的 2G 用户。这免不了要扯到体制问题。所以工信部只能继续玩牌照,3G 玩成这副鸟样之后继续玩 4G。我感觉要等国家开放携号转网,得先等工信部把牌照玩得让三家运营商份额达到平衡之后再说。只是以工信部的水平看来,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