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静在北京昌平燕京小天鹅打工子弟学校给同学们讲“爱是什么”。摄影|李英武
不用再为担心发布会嘉宾是否会来而哭泣
发布会在今天召开。但它不是愚人项目,是真的。伊能静选择在这特殊的一天,告诉大家:静心图书计划,艰难而实在地走过了第一个年头。
发布会地点位于后现代意味十足的朝阳SOHO下沉广场。现场气氛热烈。来宾众多。出现在现场的伊能静依然端庄美丽,但她将自己罩在一袭布质长裙里,打扮得更像是一位小学老师。她告诉大家:去年今日她在哭,因为定在4月2日发布静新图书计划,但直到那天凌晨3点钟,她还无法确定嘉宾是否能够到场。
2013年是伊能静的公益元年。在静新图书计划启动后,她起码有3个月的时间,在当一个专门的劝募人,寻求各种可能的资助。但大部分时间里,她收获的是失望。很多企业不太确定她是否可以稳定地运营起一个安全的公益品牌。也有一些企业满口答应资助。但直到赠书活动开始的前一天,她仍未收到对方承诺的款项,她只好自己花钱顶上,以完成那次赠书活动。她谈了一个又一个意向资助方,咖啡都帮着买了不知多少次,最后却是空的。她也有动摇放弃的时刻,但最后终于挺住。她将大家的质疑归因于“慈善是个看不见的东西”,要想取得信任,必须证明自己。
她自己捐了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自己花钱养起一个公益运作团队,并且借助来自公众的5元、10元的小额捐赠,凑足了第一个100万,实现了对最初1万名儿童的帮助。令她欣慰的是,支持她的公众共有25万人次。
一年中,最偏远的山区,她共跑了10趟。每一趟都意味着要跑六七个小时的山路。这一年,她共看望了约2000个孩子。她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碰到的一个小女孩,在那个女孩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一个玩具。
一年了,静新图书计划共向3万名孩子提供了图书。
这一年的坚持,伊能静赢得了宝贵的信任。人们看到了她的真诚和认真,以及这一年来她促成的实际改变。质疑她的人少了,支持她的人多了起来。一年后的今天,她再也不用因为担心嘉宾问题而哭泣了。在今天的发布会上,联合利华的夏士莲品牌,宣布资助150万元,共同成立“静新绿书包行动”,成为第一个资助伊能静静新图书计划的企业品牌。
今天的静新图书计划一周年发布会上,伊能静与学生代表们互动。摄影|报子头
她曾经是个留守儿童,光着头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伊能静的静新图书计划的起点,始于事业的暂时受挫。
去年1月,她从当了两届评委的热门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中突然消失了。彼时,电视台和她的解释都是“档期问题”,但实际上,与伊能静早先在微博上的表现相有关。
2013年1月初,《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伊能静在微博上力挺《南方周末》,引起广泛关注。不久后,力挺《南方周末》的几条微博不见了。接着,她失去了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评委的工作。
时隔几个月后,5月5日,拥有820余万粉丝的伊能静微博上出现这样一段文字:“消失的字到哪里去了。他們将它埋在腐臭的土里,却没想到,开出了一朵彼岸花。”
此时,她的静新图书基金成立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个专项基金设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底下,它要展开的事业是:为中国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赠送图书。她甚至定下了本年度内要实现的目标是:为10万个留守儿童送出经过精心挑选的图书。
44岁的伊能静,有着一张与年龄不相称的美丽面孔,因此也被网友惊呼为“不老女神”“美丽教主”。但一位对伊能静的星路历程颇了解的影视圈记者说,“她是完全靠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步步打拼上来的。”
她16岁出道,20岁出头就凭《19岁的最后一天》《流浪的小孩》《悲伤茱丽叶》等歌曲、以及在候孝贤电影里参演的女角色,红透港台和大陆,成为当时流行文化中的一个亮点。1997年后,她的事业重心向内地转移。如今,她在北京设有工作室,拍电影、参演电视剧、充当电视节目评委和主持人、唱歌、写书、参加商业演出。
对于一个散发着理想主义气质的美丽女星而言,现实世界却更喜欢在她身上整一些花边新闻。她倾情出演《铜雀台》这样的商业电影,但却要面对商业世界的残酷规则:那部电影里,她的戏份被删得仅剩几场激情戏。尽管她的“公知”身份和才艺表现可圈可点,但网友们对关于她离婚原因的种种猜测、“劈腿”传闻,表现得更加兴奋。在与庾澄庆9年的婚姻走向终点后,她与谁谁谁恋爱了,均是大家的兴奋点。
这些显然不足以影响她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在《中国达人秀》里,她比别的评委更多几分源自女性的呵护和温柔。一个唱歌很有天分的陕北农村小孩,因紧张而唱不出来,伊能静耐心地给他鼓气,要他大胆摆脱“干爹”一直紧紧牵住他的手,独立唱歌。最终,小男孩子做到了,歌声惊动全场,而他稚嫩的脸上也洋溢着自我挑战成功后的幸福微笑。
2013年的5月初,在北京望京地区一处会所的咖啡厅里,伊能静对前来采访她的我及另一位记者说,她要感谢近半年来失去工作的日子。“它让我得以完成一个多年以来就有的心愿。”那就是静新图书基金的成立。
“本来也想过利用这段时间出国念个书。但后来想想,我还是应该努力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伊能静说。
为什么选择留守儿童作为帮助对象?伊能静说:“因为我小时候就是一个留守儿童。”
伊能静出生不久,父亲就抛弃家庭而去,母亲单独拉扯几个孩子成人。伊能静是光着头度过童年的。由于不能经常洗澡、洗头发,为了让头上不长虱子,母亲干脆将她的头发剃光。她每天上学脖子上挂着家门钥匙,因为母亲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有时伊能静饿得发慌,撑不到母亲回来,自己先到村子里去求一碗饭充饥。
16岁时,伊能静就踏入演艺圈谋生。“由于早年没读多少书。所以踏入社会后,就疯狂地找书看。”伊能静回忆。从《金庸全集》,到《易经》,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到波伏娃《第二性》,她将所有能找到的书,全都仔细地阅读过一遍。“读书对于我来说,不是提升气质的一种方式,它是让我认识到我自己是谁的方式,是塑造我灵魂的事物。”
“读那些书的时候并不知道它们会有什么用处。但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到后来发现,我能成为今天的我,与读过的那些书、吸收过的那些知识和思想,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说这话的伊能静,是港台明星里被公认的才女,栖身影视圈的她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著作颇丰,其中谈论人生哲理的《生死遗言》长期盘踞台湾畅销书排行榜,行销60余万册。
书籍的力量:许多孩子们生命中第一份自己可以拥有的东西
伊能静看到,中国社会现在存在着1000多万名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带大。“很多针对儿童的公益机构,一般都聚焦于解决他们吃饭的问题、健康的问题。吃饱饭、不生病,接下来应该关注什么?人的心灵。为救一个孩子,救活就结束了,但知识的这种心灵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谈到为什么做图书项目时,伊能静说。
“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灵世界其实是遭到漠视的、匮乏的。现在的父母亲人给孩子买礼物一般不会买书。他们会买更物质性的东西,或者是玩具。”在伊能静看来,现在的“80后”在成为父母后,也普遍不会给孩子买书,因为他们自己就没有读书的习惯。
伊能静的静新图书基金采取赠书模式,即在特制的小书包内,装有七本从静新荐书团专家推荐书目中精心挑选的、可以带来不同阅读体验和收获的书,既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的经典名著,也有《赞美你:奥巴马给女儿的信》这样的现代作品(由荐书团成员李开复推荐)。在静新图书基金官方网页上,列出了包括李开复、潘石屹、姚明、高晓松、许小年在内的近20位荐书团成员。
“选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的书不仅想让小朋友们从海伦•凯勒的身上获取精神的力量,也是想让小朋友们感觉到,他们拥有健康、只是爸妈没有在身边而已,他们是幸运的。应该珍惜这种幸运,好好生活。”伊能静说。
伊能静采用礼品赠送的方式,而不是传统的图书借阅模式,也有她的独特考虑。她曾在山区学校的图书室看到,由慈善机构捐建的图书室,由于上级机构要检查受捐图书破损情况,大门是常年锁着的。
伊能静还特别看重的一点是,“这些图书有可能会成为这些孩子人生中得到的第一份礼物,成为他们生命中第一份可以自己拥有的东西”。尤其对于那些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收到礼物都是一件稀罕事。她觉得人在孩童时代拥有的第一份东西对他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并且考虑到很多受捐赠儿童生活在贫困地区,回到家里,可能连保存一本书的地方都没有,她还特地制作了一种小书包,以便“存放这些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份礼物”。
伊能静还坚持,所有图书,都为统一采购的新书。“我们不赠送旧书,旧书接收、分拣、甄别成本太高。”
2013年4月份,静新图书基金成立。在基金启动时,伊能静自己捐出了50万元。在最近数月里,伊能静工作室的六七名工作人员,大部分都为此项目奔忙。“为这个项目现在付出了总共接近100万。”5月初,伊能静说。
现在,静新图书基金通过各种渠道展开了对公众募捐。每100元人民币的捐款,可以用来支付购买一个“静新小书包”图书套装。
星星之火:代替不了教育,但可以心灵重建
“公益这种事,必须是发自你灵魂深处想要做的事,否则,你是走不了多远的。”伊能静说。
她很自信地认为,在做公益的明星艺人当中,她算是对具体执行层面最了解的。整个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她都亲自盯过一遍。4月底,她到呼和浩特受捐助学校去了一趟,给那里的孩子朗读送去的书。“即使再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也是超出你想象的。”在与那里的孩子讨论假如自己是位市长、怎么建设自己理想中的城市时,孩子们纷纷提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方案,比如“青藤城市”“和平城市”。
在伊能静看来,静新图书基金的启动,将意味着她人生新一阶段的开启。“需要用十年时间,将这个项目做出效应来。”在她看来,这个项目如果按照她的理想发展下去,将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它代替不了教育的作用,但却可能起到心灵重建的作用。“我们都在说这个社会的种种问题,但这个社会的质感也是需要靠我们去一点点改变的。”
向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赠送图书,只是伊能静设想中的第一步。“光送去书是不够的,书上的知识是死的。”与赠书几乎同步发展的是“朗读者”计划,即将志愿者组织起来,接受简单的培训之后,深入到每一所学校去与接受捐赠的孩子,以图书为连接点,进行一场知识与脑力的互动。“比如我送出一本关于纽约市介绍的书,不是为了让孩子长大了后跑去纽约发展,而是为了让他看到,世界上有纽约这样的城市,并且让他思考,如果他是一个市长,他将怎么样来建设自己的城市?”
伊能静觉得,中国的未来一代,只有进行智力上的投资,才能提升国家竞争力。“IPHONE的装备工人是最辛苦的,对IPHONE的内部构造甚至可能比乔布斯本人还熟悉。但他们只能拿到很少的收入,绝大部分收入被苹果公司拿走了,因为他们用智力创造了IPHONE。”
现在,“静新图书计划”只是一个开始,在她的展望里,当静新朗读志愿者走进中国成千上万所学校的时候,才是真正开始产生变化的时候。
摄影|李英武
提问伊能静:得告诉他们,你就是你
“静新”二字的含义怎么解读?
伊能静:“静”首先是取自我的名字,另外我也觉得,在这个嘈杂、浮躁的世界里,一定要有个很安静的力量,这个安静的力量是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你在做什么,你要去哪里。所以这个安静代表了一种力量。‘静’在这个时代是太难能可贵了。“新”我觉得代表未来,这些孩子必须要改变现状。
静新是从提供阅读开始,从儿童教育的角度一直延伸下去吗?
伊能静:教育交给国家吧,我们做的是儿童心灵的启发,我们不再教育小孩,小孩受的教育够了,他们进社会的时候还会被社会教育,将来他会被老板教育,他会被他的老师教育。因为老师会告诉他,你考得比别人好你才有用,他会受到关于竞争价值的教育,但是我们要告诉他们,这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你就是你。你也可以不当大老板,但你活得很踏实。
为什么选择在大陆做这么个基金,而不是台湾?
伊能静:有三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我这几年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内地,那我觉得取之于哪个社会,回报于哪个社会是一个基本的道德结构,因为这些人喜欢我,所以我拥有了财富的力量,那我很感谢他们。第二件事情是,在台湾比较均富,这么刻苦的孩子太少,然后这么刻苦的孩子有太多人在帮。第三,台湾慈善很透明,每一个商场都会放着个募捐盒子,大家也不会怀疑我捐的钱会怎么被利用,大陆现在慈善缺乏透明性,但人们有慈善捐助的权利,所以我想在这里创建一个捐助渠道,让人们多一种选择。
本文撰写|报子头
本文开头部分根据作者今天参加发布会素材写成;其余部分为去年5月份采访伊能静并撰文的基础上稍加改动。那次采访原文刊登于《中国慈善家》杂志2013年6月号。那次采访还有一位参与者是时任《中国慈善家》杂志编辑原宁辰。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