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瞭望丨李学政:法治进步是创作法治剧的最大底气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责任编辑:赵镭饷 发布:2022-11-15 11:41:36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这是李学政出演《人世间》一个原始镜头(2021 年摄) 受访者供图

◇“中国这些年的法治进步,是我们创作法治剧的最大底气。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意志和决心,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实行动,我们的影视作品才会有厚重的内容和情节、才能有充分的政治觉悟和法治精神,才会受到老百姓的喜欢。”

◇文艺作品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整体视角反映火热的现实

某些时刻,制片人李学政,依然像个记者。

虽然他的作品已从新闻节目变为影视剧,名字出现在《人民的名义》“总监制”和“总发行人”一栏中。就在几天前,他作为出品人和总制片人的《巡回检察组》,荣获了第33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

作为金盾影视中心主任,李学政依然爱用“铁肩担道义”形容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依然最青睐现实题材,因为这更有“真正的感动与感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展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书写时代,歌颂人民,记录现实,是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他说。

使命感

去年,为拍一部农村戏,李学政去中部某市踩点,想找一个二三十年前“穷农村”的景。结果跑遍整个市,全是砖瓦房、柏油路、机械化,那种“很窄的土路、很破的旧房子”竟没找到。

空手而归的李学政特别感慨,“这就是时代的故事”。

“创作从来不是为了投机取巧,而是出于一种使命感。”李学政接受采访时,话题总不离“责任”。“文艺工作必须和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书写时代故事,用作品来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在他看来,法治的进步,正是这样的时代故事之一。

这个对法治公平公正有“强烈期待”的人,早年在电台工作时,就策划制作了《反贪之声》《剑胆琴心》《热点追踪》等社会栏目和反腐纪录片。

他给面包车贴上“字很大”的车贴“反腐倡廉,振兴中华”,公开的传呼机号为反贪局提供了大量腐败线索。

在节目《环保万里行》里,因为揭黑,他面临过利诱也遭遇过威逼。转行影视后,仍对国家法治化进程和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时刻关注并积极呐喊。

“每个中国老百姓都会有一个深切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干部作风转变太大了。”他感慨。

相比之下,他觉得缺少一部反腐电视剧。“老百姓看惯了‘大老虎’落马的新闻,但文艺作品里几乎没有,这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一次和《人民的名义》主创们见面,李学政就被击中了。饭还没吃完,他就火急火燎地赶往上海,为尚缺钱的剧组拉投资。

他记得,《人民的名义》第一版剧本出来后,一位老领导并不满意。原因是,写“小”了。“他认为涉及的腐败官员级别太低,还是副市长。国家现实反腐都已经到正国级了,你还写副市长,老百姓能满意吗?符合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和法治进步的要求吗?”剧本遂做修改。

在李学政看来,法治剧已经不仅是大众文艺形式,也是传播建党精神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这些年的法治进步,是我们创作法治剧的最大底气。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意志和决心,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实行动,我们的影视作品才会有厚重的内容和情节、才能有充分的政治觉悟和法治精神,才会受到老百姓的喜欢。”

让依法治国深入人心

《巡回检察组》里一场发飙的戏,让团队费了番心思。

监狱长陈咏面对检察官冯森的调查,忍不住发了火。“我们监狱是合格的,我们所有的干警是称职的,我们监狱对罪犯的改造,也是世界一流的。”

这段戏,是李学政根据我国监狱对罪犯改造的真实情况,最初建议编剧余飞特意加的。作为以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为主线的电视剧,《巡回检察组》呈现了监狱里的民警腐败问题。但主创意识到,绝大多数的监狱民警是正直的,为中国法治建设作出很大贡献。更好地平衡社会效果、收看效果,成为加这场戏的初衷。“这就是正能量的表现。”他说。

“拍法治剧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做好现实和艺术间的平衡。”李学政认为,“文艺作品是有立场有导向的,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找问题而找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整体视角反映火热的现实,抓住主要矛盾,要反映出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解决问题解决矛盾的强大能力,最终是为了凝聚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认为,现实题材不能刻意回避问题和困难。作为有担当的艺术工作者,要立足当下,直面火热的社会发展,反映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题材内容,特别重视反映新时代党中央重点布局的大方向大任务。

“丁义珍式窗口”,是《人民的名义》里的名场面——为了方便坐着办公的工作人员,甚至特意减少群众停留时间,一些机关把办事窗口建得“高不成低不就”,群众站也不是蹲也不是。据介绍,《人民的名义》开播数月内,全国的“丁义珍式窗口”被改造了2000余个。

尊重大众审美习惯

真实,真情。

李学政觉得,这是影视作品传播好的基础,主旋律影视剧更要如此。

在传播手段日益精进、形式日益多样的当下,李学政感到观众对影视剧的需求并没有本质变化,依然是向上、向善、向美,故事为王、内容为王。

“说教的东西不适合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有感染力的东西才能产生长远影响。”他认为,符合时代的传播规律,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特别是人性化审美习惯。具体来讲,就是故事讲述、人物走向要符合人性化发展逻辑。先合情合理,再艺术加工;先有血有肉,再骨感分明。否则就会觉得不真实,不艺术,不爽快。

同质化、脸谱化,是一些影视剧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主创们想避免的。“过去我们塑造正面人物,不能带一点邪念,像神一样,很可能会失败,这是创作规律。”他强调,“人是具有人性的,有好有坏,是综合体。好的人物塑造,必须建立在真实描写人性之上。”

《人民的名义》里出圈的李达康就很典型。尽管他没管好家庭,为人强势,说话不顾别人感受,但不妨碍他成为一心为民、坚持原则的好干部。

《巡回检察组》里的检察官冯森,会跟同事斗嘴,会调侃别人,“这么一个人才是真实的人的形象,所以就立住了。”李学政说。

现在,他作为制片人的多部新作,已在路上,包括聚焦刑事执行的《巡回利剑》、讲互联网犯罪的《法行天下》、检察题材的《抗诉》、展现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刀刃向内》,以及纪念抗美援朝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剧集《战旗如画》、电影《大爆炸》……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是直面社会现实和火热的民族奋斗史。

“反映社会现实,紧跟时代,作品才会受到欢迎,也才能更好担起一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他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