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商人的脸,儒生的心 (重走万里茶道-河南社旗)

2014年10月22日 15:08 新浪博客


河南社旗赊店山陕会馆  万建辉 摄  

    本报河南赊店专稿 特派记者万建辉 李皖

 

    21日,“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来到河南社旗赊店镇,第一站直奔山陕会馆。早听说赊店山陕会馆“天下第一”,格局雄伟,石雕、砖雕、木雕之多之繁之美超过故宫,可当真正站在它的面前,记者还是被震住了。

    山陕会馆为清乾隆二十一年至光绪十八年(1756-1892年)期间,山西、陕西行走于商道中的商人捐金而建,大部分是茶商。

 

    商人们崇拜一个武将

 

    会馆位于赊店镇中心,院墙比照三丈高的城墙构筑,墙内楼宇飞檐重重叠叠,一层层升上去,直到八九层楼之高。

    入口处,尺寸异乎寻常的琉璃照壁,两边只有四个字,一边是“仗义”,一边是“秉忠”,人们就从字下面的小门进去。

    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东告诉记者,山陕会馆实际上是一座超大的关公庙,供奉的主神是关羽。“仗义”、“秉忠”,昭示的是关羽的精神。

    搞跨省贩运甚至是国际贸易的商人,为什么要敬奉一个武将?武将怎么又变成了财神?徐东说,关羽是山西运城人,对山陕商人来说,是“老乡”。老乡会敬老乡,每个同乡会馆敬自己家乡的名人,这是万里茶道上行商们的一个传统。

    “而且,古代社会,是一个没有信用体系的社会。商业的信用靠什么维持呢?靠义。”徐东进一步解释。

    山陕会馆,就这么摆开一个义的大排场:照壁后面是大戏台;大戏台后面是大拜殿;大拜殿供的是最大的神——关公;大戏台和大拜殿之间是大会场,可容纳万人。“戏演给人看,也演给神看,所有的会馆都是这种格局。热热闹闹,又透着神圣。”一同考察的襄阳地方文化研究者李秀桦说。

    赊店山陕会馆的大戏台,叫悬鉴楼。楼上两副对子,一副是,“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另一副是,“还将旧事从新演,聊借俳优作古人”。这哪里是戏,简直严肃到了极致。

    徐东说,山陕会馆推崇关公,将“忠”、“义”变成至高无上的天条,使伙计忠于掌柜,掌柜忠于东家。其时,满清入关统治汉人,为了政治需要,也推崇关公,教化臣民忠于君主的思想。“清政府将关公一封再封,一直封到帝王,封成神,所以山陕会馆可以使用帝王的规格建造,比别的会馆都高大。”

 

    理直气壮地追求财富

 

    会馆中的石雕、砖雕、木雕之多,多到了华丽、铺张、累赘的程度。每一处雕刻,不是讲究喜庆,就是寓言警醒。如《十八学士登瀛洲》,只刻了17人,而将背信弃义的“奸臣”许敬宗剔除在外。

    会馆地势低于周围街道,这也有讲究——“聚财”。对财富的渴望、追求是大张旗鼓的:铁旗杆云斗上有“压岁钱”图案,悬鉴楼东西廊房有雕刻得细致入微的算盘,石牌坊上“麒凤呈祥”中的凤叼着钱串……

    “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和照壁的俗艳、木石雕刻的热闹、建筑整体的奢华相近似,晋商理直气壮追求一种世俗的圆满,这种追求又与“义”,这种儒家的宗旨相嫁接。

    “万里茶道上的茶商们毫不掩饰对商业‘利’的追求。你看历史留下的茶商照片,戴着眼镜,气宇轩昂,完完全全是读书人的样子。他们讲究‘见利思义’,认为义与利相济相通,逐利与济世相济相通。山陕会馆,可以说是这种精神的定格。”晚上在与记者交流时,当地作家、收藏家张春岭说。

    除了属于“圣贤崇拜”的人物故事雕刻之外,会馆里还充斥了各种神兽如麒麟、貔貅等的雕刻。这些动物多匍匐在地,作出听命于人的模样。采访团边看边议论,这与西方雕塑突出人的精神,完全不同。“万物皆备于我”,这是孟子说过的名言,正像是这些雕刻的注解。

 

    石碑凝固了古代商规

 

    会馆中有7块碑刻,特别具有商业史文物价值,也揭开了万里茶道商业实践中少为人知的内幕。对此,采访团在现场探访中予以特别关注。

    刻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又重刻于清同治元年(1861年)的《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是所有商人“齐集关帝庙”作出的一项公开承诺:“公议秤足十六两,戥依天平为则,庶乎校准均匀,公平无私,俱各遵依……”省社科院“中俄茶叶之路”课题组刘晓航教授说,这相当于行业公约,向社会承诺统一量具标准。

    立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公议杂货行规碑》,其要义在于反对不正当竞争,一共列了18条,如:“不得在门口拦路会客,任客投主,如违者罚银五十两”;“结账不得私让分文,如让者罚银五十两”。

    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过载行差务碑》,是货物成交转运站的公示。碑文清清楚楚公示了每年应上交官府的芦席数量:“每年府置凉棚二千三百条,县置凉棚二千二百条……恐历久加增,后不复前,故立琐珉,以为千古流传云尔,是为序。”什么意思呢?“官府向过载行摊派凉棚,过载行的商人希望摊派不要再增加,就立了这块碑,公之于官民,作为依据”,徐东说,“这是清代商、官讨价还价的行为,非常有意思。”

    记述会馆兴建活动的4块石碑,详实刻录了捐资商号名称、数额、建筑用项开支情况。408家商号,捐铜钱800文与捐银450两,均刻于碑上。

    在《铁旗杆记》碑文中,记有“公用外,独赢三千余金。庙之壮丽不可有加,又不可折空入私,因铸铁旗杆二株重五万余斤,树于大门之左右”。这种公示,展示了商道上合伙做事、账目公开的方式方法。

    刘晓航教授认为,这些碑文所呈示的商业规法,非常值得研究。日裔美国学者曾作过探讨:华人中有一种叫“会”的筹资方式,众人先把钱集中给一个人、一件事,抬起这个人来做这件事;然后依此类推,每个人都得到自己需要的资金。一个人在“会”中不守信用,就会被整个华人社会排斥,就会混不下去。“会”是一种自组织,通过人际关系实现,而现代的商业合作,主要通过正式的组织实现。

 

 

 

 

河南社旗赊店山陕会馆悬鉴楼,在东西辕门、铁旗杆的映衬下雄伟而壮丽  胡冬冬 摄

发表了博文《他们有商人的脸,儒生的心(重走万里茶道-河南社旗)》河南社旗赊店山陕会馆万建辉摄本报河南赊店专稿特派记者万建辉李皖21日,“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来到河南社旗赊店镇,第一站直奔山陕会馆。°他们有商人的脸,儒生的心 (重走万里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