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札记:看见和再见

2014年10月14日 17:40 阅读 56

出品:徐达内.COM

别来无恙。

那个憨态可掬的金三胖现身了,他还是气宇不凡的模样,绽放的笑容也一如从前。不过,定睛一看,又另有新发现,发型好像略有改变,手中也多了根拐杖。

来不及管这么多了,各大门户网站和各路新闻客户端,甚至恨不得替金正恩喊出冯巩那句开场白,“我想死你们了”,一股脑地把视察图一齐推上首页。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搜狐网长嘘一口气宣告,“别猜了!金正恩失踪40余天后拄拐露面”。

来自朝鲜中央通讯社的消息,因为与国内时差相差无几缘故,确实让一些念念不忘的观察者,仿佛过了把朝鲜人民盼领袖的瘾。天刚刚亮,由@微天下 予以转述,“朝鲜中央通讯社今日清晨发布消息,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参观了一处新建的科学家住宅小区,这是9月3日来金正恩‘消失’后的首次公开露面。他的长时间‘消失’曾引起各方关注和猜测。朝鲜中央电视台于9月26日播放金正恩纪录片时,承认金正恩身体有恙。”

是谓看见金正恩。一边吃早餐一边看新闻的上班族,也可在随后的央视朝闻天下目睹。

眼见小伙伴已出手,新华社也坐不住。既然动态消息与视察图片漫山遍野,那么,国家通讯社就来段事后分析与舆论反思好了,严肃正告“各种编故事讲段子的‘大神’们终于可以歇歇了”:“从照片上观察,金正恩视察时手拄拐杖,看来‘脚伤休养说’更为可信。其实,人家领导人什么时候露面,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在不掌握任何可靠证据的情况下,就对某个国家领导人或是政局变化妄加猜测,甚至是‘恶搞’,实属不智之举。事实胜于雄辩。这次一些外媒对朝鲜内部局势的不实、甚至是歪曲报道,让外媒丢了一把脸,而国内有些喜欢跟风的媒体或网络大V也栽了个大跟头,自当引以为戒。”

新华社奉劝围观的诸君,“人生苦短,还是有空多去关心关心身边人身边事吧”:“最近传闻朝鲜的消息什么都有,从金正恩的脚开始,到金正恩‘得了重病’,甚至连已经死去多年的人发动‘政变’的谣言都敢造...对于封闭的朝鲜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因此才出现了众多的传言,甚至以讹传讹将消息变得面目全非。但有些传闻过于离谱,也许就是某些人和势力在故意制造混乱,希望在乱中浑水摸鱼得利。”

指责让@扭腰村民 殊为不爽,就在几天前,他曾自信满满地分析,“金正恩10月10日如不出席朝鲜劳动党建党纪念日,就基本可以肯定内部出了大问题,要么他病的不轻,要么他的实权被剥夺”,此刻有图有真相无话可说,只好掉转枪口对准新华社:“我去,不去批评朝鲜的黑箱体制,反倒怪‘跟风媒体’,谁载跟头啊?”

不过,@胡淑芬 还在犹疑,“真假待考,没准是以前的照片”:“三胖你丫有本事手里拿张10月14号的《人民日报》秀一下。”戏谑中所夹带的怀疑并非无端发难,朝中社报道的确未说明日期,@章文的文章 也有相似之惑:“他为什么选择一个普通的视察事件露面,而不在三天前的劳动党69岁生日会上露面,并冒着大不敬的风险不去其祖父其父亲灵柩所在的太阳宫拜谒呢?选择后者露面,对他更有利,也更符合逻辑。”

作为微博账号@作家崔成浩 的持有者,一直对朝鲜格外关注的@卓越兄 自有居中之论:“有好友说,出现的小胖子可能是替身,我觉得可能性不大。球球众目下,他渴望秀。也有质疑:查查朝鲜气温,小胖穿这么少,有问题。查了,平壤近日的气温是2~16度。若午间出来,穿这么身衣服不过分。当然新闻未称小胖子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十天前、二十天前、三十天前,一切皆有可能。”

以金家一贯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事风格,虽说疑义并不算多,但也还是值得絮叨,@汪帅粉丝团 即有留意到另一细节:“媒体只注意到《劳动新闻》一版的新闻图片,并言‘朝媒用一个版面报道金正恩’,其实这一期的《劳动新闻》二版三版也都是金正恩的活动,并有三张合影。(朝鲜劳动新闻每期只有五六个版面)”

如此大规模报道最高领导人行踪,是金正恩权柄在握的有力凭证吗?@共识网 所约专栏认为是,“从他病后仍然能掌控最高权力来看,他的政治驾驭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提升,也建立了自己的执政班底和亲卫团队,只要没有明显失误,他就能保持这个极权国家的有效运转。”

民间舆论场上的风起云涌,@胡锡进 有切身感知:“金正恩露面了,各种传言自破。他被囚了,植物人了,朝鲜政变了,那么多猜测,像真的一样传遍全球,其实它们是猜测者愿望的回响。我个人很不喜欢朝鲜现政权,我只是主张求实应放到价值判断之上。这40天的涉朝舆论表明,坚持实事求是有多难,由愿望主导判断又是多么容易。所以很多人被金正恩耍了。”

环球时报总编辑的这番感悟,在昨日白纸黑字的报纸上亦有体现。

没错,“警惕借朝鲜话题做中国文章”,正是这份人民日报子报的态度:“诋毁、诽谤、污蔑朝鲜在很大程度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第一,彻底否定抗美援朝,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变相、迂回地在中国制造‘颜色革命’氛围。第二,加深中国民众对朝鲜的负面认识,并试图影响中国政府的对朝政策,从民间和政府两个层面离间中朝关系,进而恶化中国的外部安全环境。”

获邀撰文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任卫东认定,“一些外部势力刻意在中国周边制造‘颜色革命’”:“一些国家一边对朝鲜进行封锁和制裁,一边指责朝鲜不对外开放;一边对朝鲜进行军事威胁,一边迫使朝鲜解除武装;一边制造半岛紧张局势,一边要求中国压制朝鲜的自卫反应,这就是它们在朝鲜问题上的荒唐逻辑...对中国来说,朝鲜问题是重大的政治和战略问题。朝鲜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内部问题肯定不少...中国没必要替朝鲜捍卫其现行的政治体制,但我们一向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力,既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朝鲜内政,也不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于人。”

不能“强加于人”与偏要强加于人,类似争议模式在柴静身上也有投影。

当公众在讨论柴静时,公众在谈论些什么?在微信公众号新京报评论看来,“讨论的是已贴标签的柴静,而对她的臧与否,也是自个左右手玩的‘造神—去神’互博游戏”:“正如有人说的,柴静身上复杂地寄托了三类人群的理想和情感:‘公知’、‘网络爱国者’和鸡汤女性。而其体制内身份角色(央视记者)、行文处事甚至是着装风格,正适合被嵌入那些已被模块化的脸谱中,如‘公知’、‘良心’。”

这番老调重弹的唏嘘感慨,之所以会热气腾腾又新鲜出炉一遍,源于昨日柴静离职得以确认。

搜狐娱乐频道与新浪娱乐频道,昨日清晨异口同声地宣称拿到独家,“柴静已从央视离职,原同事邱启明证实”:“近日,有媒体爆料称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已从央视低调离职。目前柴静本人尚未对离职一事进行回应。据柴静前同事邱启明接受采访时透露,柴静自去年7月《看见》停播就有辞职意向,目前已经离开央视。至于离职后柴静的工作去向,邱启明称辞职后还未见过柴静本人,但目前确定‘她目前肯定没签任何机构’。”

稍后,午间时分,@邱启明 “统一回复来求证的朋友”:“柴静确实于13年底辞去央视职务。很感谢央视平台让我有机会结识柴老,敬佩她执着的新闻信仰,感恩她待人处事的大度宽容,欣赏她低调的人生态度。而原《央视看见》李伦团队让我有幸认识了一帮有理想有信念的年轻人,他们敬业、专业,并傻乎乎、乐呵呵地爱生活。祝福你们!”

启明大叔的祝福,不仅是只言片语,配图那一幅恣意汪洋迎风飘荡的芦苇,似乎也在遥祝柴静离开“大裤衩”后,获得更大更多的自由。

是谓再见柴静。她是老男人们心目中的女神,她是文艺青年眼中的好记者,她是各大语录钟情的代笔者,此番作别挂职离去,各路怀念自是不少。依据@刺猬公社 整理:“传媒人士对柴静离职事件的评论大致可分为三类:1、祝福柴静;2、调侃央视;3、思考派。”

不错,怀念声中,既有对央视的猛烈抨击,也有对其辉煌时代的追忆;既有对柴静个人新闻业务的点评,也有对其复杂私密个人生活的窥伺。

对此,韩浩月在今日新京报专栏中有所提及:“这次柴静离职的动静,确实比前面几位大了些,这也是得益于她曾经的职业辉煌,她参与创办并任主持人的新闻纪录栏目《看见》,口碑甚佳;她曾出镜《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1》等节目,迄今仍有强大影响力。她走了,人们担心她是否还能够重复辉煌,是在情理当中的...在新闻之外,柴静也一度进入社交媒体中的娱乐热点话题榜,她对江湖一向谨慎对待,但这并不代表江湖会少了她的传说。对于八卦色彩很强的有关她私人生活的一些传闻,她保持了一贯的冷处理,从不回应。这需要一份淡定的心态,当然,说她更了解传播的特点,知道如何阻断无趣的新闻持续发酵,也成立。”

《CCTV,再见》,博客天下近期封面报道又被翻出,不过,@拉黑中国史第3季 已不愿再以一副伤感状附和:“不得已的离职,就别贴金了。柴静是体制最喜欢的媒体人类型,本质上和倪萍没任何不同,甚至还远不如倪萍真性情。”

真性情也流露在张晨初的惋惜声中,这位油画家、上海师大美院教授在个人微博感慨:“柴老板离开央视,是否也能算作一个时代结束?一个毫无畏惧的,用心做采访的时代结束,而下一个这样的时代,恐怕很久才会来到。”

(詹万承)

徐达内.COM是亚洲新闻奖(SOPA)荣誉得主徐达内创立的媒体舆论研究机构,主要产品包括媒体札记、听海、内心戏等多媒体内容。“徐达内.COM”App Android及iPhone版均已上线,欢迎下载阅读//www.xudanei.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听海”(ID:xdntinghai),听海,聆听中南海声音。每周一至周五上午更新。据说,在中国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嗯,你懂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媒体札记”(ID:xdnmtzj)。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媒体排行榜”(ID:xdnphb)。

烟火人间,地道风物。 每天讲个故事,每天长点见识。 商务合作请添加sj1822158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