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闻一线记者为何多是女汉子?

2014年8月5日 20:36 阅读 456 查看原网页

好女不嫁投行男,好男不娶新闻女。

不是所有女人,都可以像女记者般,阅人无数,单枪匹马,身经百战。读得了财报,做得了卧底;上能拦得了部长,下能和农民工兄弟扯闲篇;没事儿和王石喝个茶,聊聊人生,听田朴珺谈谈女权主义。

按照传统观念对女性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角色要求,女记者,确实不是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无论是娱乐记者、财经记者还是时政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记者的一项绝活。有时候,为了抢独家,记者还得扮演“卧底”、“间谍”、“演员”等角色。例如,最近上海福喜事件的报道,就是由记者卧底其工厂爆出的黑幕。这么惊险刺激的工作,可不是一般坐办公室的人可以体验的哦。

现在,国内新闻工作者工资水平整体不怎么样,导致肩负养家重任的男同胞对新闻工作敬而远之,奋斗在一线的大部分都是女汉子。新闻发布会上,经常可以看到身材娇小的美女记者扛着“长枪短炮”,穿梭在人群中。

我不是学新闻专业出身,偶然“从记”,来谈谈从记两年的感悟。纯属个人观点,如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看官拍砖。

硕士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事业单位做行政,每天朝九晚五,偶尔加个班,工资不高,但工作体面,家人放心,算是一个“容易嫁得出去”的好工作。

工作一年后,第二年我其实可以很轻松了,大多是重复性的工作。所以,基本可以想到如果一辈子在这个单位工作,老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于是,不安分的我内心开始躁动了。其实,刚工作半年多,我就经常和一个一起进单位的同事吐槽,抱怨工作太琐碎,没有成就感,有时候明明没什么事情也得去坐班,浪费生命。如此总总,抱怨了小半年,我终于受不了辞职了。那位同事当时没有辞职,不过,时隔两年,得知她也有了新的去处。看来,不该留的,终究要离开。

辞职前的抉择是很痛苦的。我找到我硕士期间的导师谈心,导师很nice地说,其实以你的性格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实在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就去做个心理测试,看看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吧。

我向来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回去立马就做了一下测试,结果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竟是“记者”。

其实,文科出身,不是做行政文职类工作,剩下的能挑的职位本来也不多,大概也就是编辑、记者之类吧。不过,直到我入职现在所在的媒体之前,我从来都不知道记者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入职第一天,到报社报到,发现一个能装下20多个人的办公室,只有三四个人打着哈欠对着电脑办公。直觉告诉我,这份新的工作将是全新的一种体验。

由于我所在的媒体是财经媒体,除了要学习基本的新闻写作技巧,我还得恶补财经知识,最开始的半年,虽然没有要求坐班,但工作日我基本天天都到单位。当时,我的领导告诉我,如果有一天你看财报就像看武侠小说一样,越看越兴奋,你才算上道。

事实证明,直到今天,我也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不过,兴奋点还是经常有的。比如说,你会发现有些公司非常善于钻政策空子,你不能说它违法,但又不按常理出牌,每每发现这样的案例,确实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然后,当你把这一重大发现写成文字,并且不会给你太多时间,要求你在一天之内就写出来的时候,你感觉你的任督二脉都打通了,写完以后,就像憋着气练完一场气功,通体舒畅。

不用坐班,不用挤早晚高峰,不用体验地铁里人挤人的痛苦,这样的工作状态,又是多少上班族梦寐以求的呢?

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偶尔出差,看看外面的世界。

不排除某些条线的记者经常出差,反正对我来说,出差只是偶尔的,但这个偶尔的频次,应该也高于大部分坐办公室的工作。算上跑一些同城的发布会,基本每周都可以有一次外出social的机会。回想起来,第一份工作最大的不满足感就是视野太窄,每天面对的都是单位里的人,年纪轻轻还充满好奇心的我怎么能忍受如此淡定的生活呢!

最近,某财经媒体的主编级人物离职创业了,创办了一个叫《好奇心日报》的自媒体,且不说人家内容如何,单这个名字,就足以体现新闻工作的真谛。还记得人生第一次参加发布会,是在大望路的万达索菲特大酒店,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在那样一个高大上的场合,见到那么多商界名流“真人版”,甚至你还有机会抢到话筒提问,真是大开眼界。每天都有新鲜感,时刻保持好奇心,这是做记者最让人感到快乐的状态。

现在的我,又找到了新的兴奋点,那就是零距离接触商界大佬。

有一个同事跟我说过,做记者,尤其是财经记者有一笔很大的财富,就是可以和全中国最优秀的人——企业家近距离接触,甚至成为朋友。

是的,和这些大佬聊天真是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这些人之所以优秀不是因为他们积累了多大数额的财富,而是他们背后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你想象不到的精彩的故事,这个精彩,或是喜,或是悲,亦或是悲喜交加。虽然与你分享的只能是蜻蜓点水,但你能从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中,揣摩出他们对商业、对人生的深层感悟。他们,活在一个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世界,孤独,而又刺激。

有一篇报道曾写到,有人问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你最尊敬的企业家是谁?王石沉吟了一下,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不是全球巨富巴菲特、比尔.盖茨或李嘉诚,也不是房地产界的某位成功人士,而是一个老人,一个跌倒过并且跌得很惨的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褚时健。

前一阵子,王石带他的女友田朴珺去看望了这位老人,田朴珺还在微博上高调地晒出自己与老人的合影,并配上一篇堪称专业的人物专访稿,引无数记者感慨,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还是人脉啊,有的人不是你想采就能采。

褚老因此再度被人想起,各路媒体各显神通,但求一采,只要您老给个面子我们给上头条上封面还不行吗。

事与愿违,褚老随即发声,拍照非我所愿,王石在须给面子。

而前两天,朋友圈里又开始疯转媒体对田朴珺的一篇专访,标题竟然是《田朴珺获独立女性奖提名:我一定会比王石强》。对比此前媒体对王石的一篇采访,标题是《王石:人生60岁才是开始——这也是我们普通人可以认可的理念》。两篇文章对比读完后,估计普通男女屌丝整个人都不太好了。

王石说:52 岁时,我登顶珠峰下来,对记者说“50 岁是一个成功男人辉煌的开始”。现在63 岁,我感到,人生60,才是开始。

记者得出的结论是,对于每一个年已花甲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理念。

田朴珺说:越来越多的女人其实同样独立、奋斗、拼搏,甚至敢于担当,在面对强大压力的时候,女人的韧性甚至比男人还强。但这个社会对女人做事是有成见的。我希望有尊严、平等地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生活,如果变成我求你帮我找个人,帮我托托关系,这不是我做人的方式。

记者得出的结论是,田朴珺是个女权主义者。

有一位曾做过多年记者又转行的前辈曾告诉我,做记者最大的成就感是你可以通过文字,传达你的价值观,你对于这个事件、人物的看法。

虽然,我没有采访过王石、田朴珺本人,但从上述文字中,我可以想象,这两位记者扑捉到的信息远比文字所呈现的多。

如果说企业家已经很牛了,那么,能在二十几岁就听懂一个年过六旬的成功人士的故事,还要把这个故事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更牛。

之所以选择做记者,喜欢做记者,做好一个记者,是一种水平。

这种水平,体现在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对某个细节的刨根问底,对陌生领域的不断探索,对新环境的迅速适应,对人性的超强洞察,以及对自由的自我管控。

很多人会羡慕记者的自由,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自由。自由的代价,是突发事件的压力,是赶稿时的痛不欲生,是赶完稿的凤凰涅槃。

女记者,则更是一种价值观。

不是所有女人,都可以像女记者般,阅人无数,单枪匹马,身经百战。读得了财报,做得了卧底;上能拦得了部长,下能和农民工兄弟扯闲篇;没事儿和王石喝个茶,聊聊人生,听田朴珺谈谈女权主义。

这样的女人,你敢娶吗?

原标题:女记者,是一种价值观

来源:记者站

实习编辑:夏添

微信公众号(xbmuxsy) 发现·传播·共享 传媒新视野网为传媒学子加油!详情请访问:http://www.neweyesho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