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封面文章

农民工遭遇生产安全事故为何难维权?

2014-08-16 10:28:00  来源:央广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在昨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关注了昆山工厂爆炸后,被迫失业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据中国乡村之声记者赴当地调查发现,支撑起昆山制造业基础的,正是大量外来打工者。而在江苏昆山,每3个人当中就有2个是外地人,在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否有保险,有福利,都无所谓,只求多挣钱。 那么,作为劳动者应当享有的福利,为什么这些外来务工者并不看重,一旦遭遇生产安全事故,他们又是否知道自己该如何维权?

  央广网北京8月16日消息(记者何鹏)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从江苏昆山的农民工身上,可以看到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影子。他们个性不同,人生也有所不同。 

  小王和老李都来自河南,两人都曾在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工作。不同的是,老李现在依旧日思夜想重新回到工厂,挣笔可观的工资;而小王却早已在两个月前向中荣公司辞职,另觅他处。

  小王:“可以这样说,进去是人,出来是鬼。” 像小王这样的早班员工,每天6:45打卡报到,7:00正式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左右;然后换上像老李这样的晚班员工,同样的工作,周而复始。事发车间流水线上,工人彼此之间仅隔50厘米,整个车间粉尘弥漫,即使每天包裹严实,一天下来,除了牙齿是白的,全身都是铝粉。 对于工厂的劳动强度和恶劣环境,老李也并不否认,他说,由于常年日夜颠倒,再加上超负荷劳动,他也落下了病根。

  老李:“习惯了,我到现在这个肩膀还有点痛。” 户籍人口约70万,而外来务工人员却达到户籍人口的近两倍——这就是江苏昆山的人口现状。灯红酒绿下的都市男女,绝对不会想到,有这样一个群体,和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下。 小王说,农民工们的生活空间除尘设备老化,大量灰尘弥漫于车间,戴口罩不管用,很多工人因为长期工作,有的患上了尘肺病,有的因为粉尘导致出血。

  小王:“两只口罩,一个礼拜两只口罩,三天一双手套。” 小王坦言,员工们向工厂讨要得“职业病”的说法,是大家迟来的觉醒。

  小王:“以前是有一个,已经闹过事了,不知道怎么解决的,但是我们不干了,出了厂了,厂里也不会说来给你体检体检,你进厂的时候是好好的,出厂的时候也不给你体检,你知道你是健康出厂还是带病出厂?” 而对老李来说,他现在还能够活着坐在路边蹭无线网看电视,是幸运的;而凭他自身并不算好的条件,一个月能挣到5000多块钱,他更是感恩的,因此,他并不憎恨工厂。在他看来,当初,是工厂选择他,而他也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工厂。

  老李:“招的时候条件不高,文化程度不管,只要你有把气力就成,能吃苦就成,他这个厂就是下力活,不是巧妙活。”

  我们说,如果这次昆山的这家工厂没有发生爆炸事件,在高强度中日以继夜工作的农民工是否会意识到,他们所生存的环境是如此恶劣?昆山中荣公司爆炸案,恐怕留给我们的遐想并不仅仅止于此。要让农民工们享受平等的工作待遇,而不仅仅是出卖自己的力气,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郭于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卢晖临等国内16名社会学家就昆山中荣工厂爆炸案发出联名呼吁信,建议企业工会设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对工人进行生命安全培训,让每一个人都有知情权、表达权和管理权。 而这样的消息,在老李心中却激不起一丝涟漪。对工厂怀着感恩的心情,再加上老实本分的本性,他只想远离现实,远离大家谈论的话题,一个人躲起来,在路边一坐就是一天。他希望能保住工作,他说,他还要攒钱给儿子娶媳妇。

  老李:“反正是进去能干了的也不多,只要你能够吃苦,能够坚强流下去,就在那干,要是刚开始那几个月要是忍耐不住,就干不了。” 

  三农学者陈里指出,很多进城农民工都会有老李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期望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工作福利;另一方面,又怕因为争取权利而失去挣钱的机会。对自身权益的漠视,也正凸显了当前我国对农民工保障问题的缺位。

  陈里:“一个是农民工就业的培训就业的服务,再一个就是子女就学,还有一个就是遇到侵害,得不到保障,受到侵害的时候,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得不到保障。” 采访时,老李告诉记者,他身边的很多工友都是每天两点一线,从床铺到工厂,在他们看来,钱才是王道。工资的多少,成了他们衡量一份工作是否好的唯一标准。而对于社保等劳动保障,他甚至会要求不交保险,多拿钱。

  老李:“那能有什么想法,反正是干活,拿工资。” 老李说,他有自己的打算。自己年纪不小了,趁着有力气,要多挣些钱。将来他总是要回到老家的,而对于各种保障,他不是不想争取,是不敢争取。

  老李:“干几年,回家不干了,给小孩盖房子,回到老家慢慢干,总不至于一辈子呆在外边吧。”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行为,是有其根本原因的,不能把板子全打在他们身上。

  郑秉文:“他不知道未来能拿多少钱,就是现在的缴费和未来的待遇水平有多大的联系他不懂,这个钱我交给地方政府之后能生多少钱,在什么政策制度下去运行,看不到。” 而在三农学者陈里看来,要改变目前打工者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现阶段,首先要让在外务工的农民感到心里踏实,各方面有保障,而制度上的建设必须跟上。

  陈里:“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要加强,法律援助体系一定要给农民工一颗定心丸,除了问题一定要有人来管。在城市要建立必要的公共服务的保障,县级以上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农民工的办事机构,要建立农民工为主要人口的流动人口的领导体系和组织管理网络。”

编辑:孟超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