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比萨品牌棒约翰查出福喜肉后又曝过期面团

2014年07月30日 07:20   来源:东南快报   

资料图

  “棒约翰”号称是全球三大比萨品牌之一,在全球有4000多家连锁餐厅。然而,7月22日才刚刚被封存了部分“福喜肉”之后不久,南京一家“棒约翰”又被发现,冷库中藏着大量的过期比萨面团。

  现场发现50多个过期面团

  前天上午,记者和浦口食品药品监督局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位于大桥北路新一城的“棒约翰”店。调查人员一进店就在制作间发现了问题,现场加工比萨饼的工人,没有按照要求佩戴口罩。

  记者在现场粗略地数了一下,大概有13个铁盘里放有发酵面团,每个盘里的面团大小和数量不等。其中,有5个铁盘的标签上印有生产日期7月19日,有效日期7月26日,而记者采访的时间,已经是7月28日的下午了——也就是说,这5个铁盘里放的发酵面团是过期的,并且过期了两天多。

  记者数了一下这5个盘子里的面团,共有50多个,包括45个小号面团;5个中号面团;2个大号面团。这些过期的发酵面团,表面黏糊糊的,有的上面还有大的空气泡泡。在现场还能闻到面团散发的味道。

  见记者拍照,店里一名值班经理马上对记者解释:“这些产品是没有问题的。”

  据了解,按照要求,过期的食材,必须有专门的处理渠道和途径,放在冷库里和备用的食材放在一起,显然是不合适的。

  对于这个问题,“棒约翰”的值班经理告诉记者,过期面团主要用来给新员工练习的,自己的店里场地小,晚上打烊的时候,员工们就将这些材料一起放进了冷库里面。

  销售记录显示,在这些问题面团的生产时间里,店里已经销售了几十张比萨饼,但这名值班经理拒绝承认店里曾使用这些比萨面团制作比萨。

  不过,细心的调查人员发现,在比萨制作间有同样批号的面团。面对调查,一名员工承认,他们早上刚刚使用了过期面团。“棒约翰”值班经理随即表示,最近新来员工比较多,对操作流程不是太熟悉,可能存在误用过期面团的情况。

  “福喜肉”之后的过期面团

  执法人员表示,类似这样的狡辩言词,他们一般都不会采信。

  那究竟是误用,还是另有原因?调查人员在检查面团进货表、销售表以及库存数量时发现三者之间的数字有较大的出入。面对证据,这位经理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订货经理失误,货订多了,过期面团昨天按理应该全部处理掉,而实际上用掉了,做了比萨,一共42个。

  随后,浦口食品药品监督局的执法人员对这家“棒约翰”的冷库、制作间的原材料,全部登记造册、拍照取证,并要求对方尽快设置“退货区”,专门区分摆放过期食材。

  浦口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张副局长表示:前几天刚刚在这家“棒约翰”比萨店查获了上海福喜的产品,并根据要求进行了封存。就在他们部署具体要求的阶段,没想到,“棒约翰”依然使用过期原材料制作食品。而在随后的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部分肉制品可能存在过期变质的迹象,随即通知疾控中心前来取样。

  张副局长称,接下来他们会对过期原材料进行化验,同时对已经卖出的比萨进行追踪核查。

  来头不小的“棒约翰”

  和麦当劳[微博]、肯德基[微博]一样,棒约翰也“来头不小”,以下是记者搜索到的棒约翰介绍。

  “它是世界三大比萨品牌之一,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为了制作出新鲜味美、口感独特的比萨饼,棒约翰使用地道材料、独特工艺和高要求标准制作饼体,获得了顾客的一致认可。棒约翰自1984年开设第一家比萨餐厅以来,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品牌的承诺“更好的馅料,更好的比萨”。如今,棒约翰已经被大众广泛认可,成为高品质比萨的代名词,并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中东、印度等地已经开设了超过4000家连锁餐厅。”

  洋快餐也接连出现问题,再度拉响了食品安全制度的警钟。

  金陵晚报

(责任编辑:李方)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买月饼要当心:无蔗糖并非无糖    2014年09月05日
  • ·盘点世界各地“饺子”    2014年02月28日
  • ·年度三明治设计比赛    2015年06月09日
  • ·十种食品添加剂“很危险”    2014年06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