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写了一本日后名声大噪的小说,《红与黑》。
年轻俊美、精明能干的于连·索莱尔,是木匠的儿子。他平生最大的愿望是出人头地做精英分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每当他站在法国与瑞士接壤的维拉叶尔城,望着美丽的杜伯河绕城而过时,便激荡起像拿破仑一样征服世界的壮志。
虽然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但他意志坚定,才赋过人。——他靠着惊人的好记性流利背下了整本拉丁文《圣经》,在任何场合,都能够旁征博引出一段精妙的言论。语言的功用可不仅仅在于应付神学院的考试,它也是实现梦想的捷径,就好像如今,一口标准的英式或美式英语,能代表某人的国际范儿一样。
他不惜工本追求市长的太太——全市最美丽最有权势的女人,不仅收获了爱情,还得到了她的提携,成为大贵族木尔侯爵的秘书,于是他的灵活脑袋瓜和冒险家精神统统派上了用场。——在一个只有首相、红衣主教、将军出席的秘密会议上,他毫无疑问是最合格的书记员与传声筒,他把会议内容一字不落记在心里,包括每一个小小的细节,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成功带到国外。
他成了权利阶层的功臣。王子和主教都拍着他的肩膀,与他称兄道弟,是啊,一个如此聪明勤奋充满正能量的青年,明日之星一样冉冉升起,谁不愿意结交呢?他还顺利地成为自己的恩主木尔侯爵的准女婿,也将顺理成章获得财富和贵族封号,整个世界似乎都在他眼前铺展开来。
可是,命运就在此时跟他开起了玩笑。——总有人不太热衷于看到草根平步青云,当然,草根青年一朝得志后,也难免轻狂浮躁,招人厌恨。他的前情人市长夫人,给侯爵写了封举报信,他在无限接近权力核心时,被几张薄薄的纸,打回原点。
幻灭而愤怒的青年买了手枪,跳上前往维拉叶尔的马车,向正在教堂祷告的市长夫人连开两枪。于是,一切都完了。
……
抛却时代、民族、阶级等等的背景,司汤达描述了一个关于青年野心家成功与失败的寓言。——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的人,最近我们看到的一个,或许是芮成钢?
芮成钢究竟做了什么,引发了一边倒的舆论?我看各路消息,起底他最刻薄的,大多是曾经亲密的同行。他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拿来放大成不可饶恕的错误,或者被讪笑成处心积虑之后的报应?——这多少都掺杂了那种“你也有今天”的隐秘快感。
少年得志是件美事,张爱玲都说“出名要趁早”!但是,对于年少得志的人,成名太早最可怕的地方,是自以为掌握了世界,哪知是被世界掌握了灵魂?他们往往高估了自己小瞧了别人,走一些明眼人看得出路数的所谓捷径,做一些自以为聪明的选择,在花团锦簇里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其实依旧是个随时可能摔倒的边缘人。
要让灵魂不被世界拿走,确实要老成点、沧桑点,有了阅历才能HOLD住。不然,没有领略过名利场的繁华隆盛和虚情假意,会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朝跌下,就摔重了。你看真正走到巅峰的人,讲的从来不是大道理,而是朴素的小事情,他们决不会把”我的朋友克林顿”这样的过头话挂在嘴边,也不会做让一桌人等待你迟到的张狂事,即便提问一针见血,也绝不咄咄逼人,反而温文尔雅,注重别人的感受。
盛名之下失败的青年,他的错处,或许就是在于成名太早?——毕竟,从“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得意,过度为“陌上花开缓缓归”的淡定,需要漫长的历练,而命运的玩笑总是来得那么不合时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閺傜増姘拃锔俱仛閿涙矮鎹㈡担鏇熸暪鐠愬綊顣╁ù瀣兊缁併劋绱伴崨妯肩搼楠炲灝鎲¢惃鍡曡礋鐠囧牓鐛ラ敍宀冾嚞閸曞じ绗傝ぐ鎿勭磼閻愮懓鍤潻娑樺弳鐠囷附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