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我在伊朗长大》)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你识字吗?
去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我会有一种“甜蜜的负担”,总觉得如果不能做足功课,就会浪费了一次旅行。“功课”不只是攻略,比攻略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学作品、艺术、游记、电影、纪录片、杂志专题……所有能搜集到的相关素材。
这样做功课,很累也很充实。这样的旅行,一年只能有一次,期间必须要有吃住睡潜不用脑的假期调剂。
迄今为止,我的功课做得最好(跟自己比不跟别人比)的是印度,提前足足一年准备,看的书包括奈保尔《印度三部曲》、妹尾河童《窥视印度》和毫无阅读愉悦的《印度史》等,“印度骗局大全”倒背如流。可惜后来再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做功课了,就连游记也没有写……
至于伊朗,我固然对波斯古文明和艺术很感兴趣,但去之前就已跟合作的摄影师朱英豪达成共识:相比于伊朗的历史,我们更关注伊朗和伊朗人的今天。相比于汗牛充栋的波斯史料,伊朗的今天更鲜活迷人复杂,却距离我们更遥远,更需要亲身体会。
在德黑兰,我们去了一家藏在shopping mall里的小书店。书店里有霍梅尼语录,波斯灿烂历史文明,翻版伊朗LP,还有许多伊斯兰GE命后已成绝版、也禁止出售的外文书。老板说,印刷厂偷偷把书藏了起来,他找到门路拿货。我翻着那些外文书,有一套中世纪的波斯游记,十分精美,可惜是法文。
我问老板:“有没有写当代伊朗的英文游记,本世纪、最好是伊斯兰GE命之后的?”老板说没有。其实不是没有,是GE命后这类书很难再流进伊朗了。
在《ACROSS穿越》的封面故事《伊朗:越禁忌越美丽》中,我推荐了3本书,都是关于当代伊朗的。《我在伊朗长大》和《在德黑兰洛丽塔》都是伊朗人写伊朗,都非常触动人心,也是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伊朗书籍。但请切记它们已是上世纪的作品,今时今日的伊朗,又有了许多变化。正如西方人,如果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Mao's Bloody Revolution》《Wild Swan》等文革书籍和西方媒体报道,当他真正踏足中国时,无疑会得到大相径庭的印象。
我的“伊朗x波斯”豆列收入了几十本书,这里精选一些来推荐给大家。我的选择标准是,伊朗视角和西方视角均衡,讲个人故事(哪怕带有个人立场)而不是发表政治评判。可惜还没找到身在伊朗的伊朗人作品,可能没有点流亡背景,就不太容易得到外国出版社的关注……
这些书我也只看了几本。一次旅行结束,功课才做了个开头,那不再是一个跟你毫不相干的遥远国度,你开始关心它的一切。
我在伊朗长大
[伊]玛赞·莎塔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伊斯兰革命发生时,玛赞·莎塔碧还是个未谙世事的小女孩,出身豪门、思想西化的她无法适应严厉保守的新政权,政治清洗和两伊战争更让她不能不直面生命之残酷。父母开明,又有财力将她送出国读书、躲避国内政治纷争,玛赞比那些为了上“天堂”成为炮灰的穷苦孩子幸运得多。但她始终无法放下自己身为伊朗人的身份,陷入痛苦迷失中。
这是伊朗版的残酷青春物语,虽然是以小女孩的眼光来看世界,但历经八年战乱,14岁孤身离别父母到异国避难,不可谓不沉重。黑白版画般的画风质朴有力且避免直接表现血腥,人物肖像有着波斯细密画的影子。根据漫画改编的同名电影只是加了声音的动画,故事推进太快,细节处理粗糙,远不如原著精彩。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伊]阿扎尔·纳菲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海外归来的女教授在家秘密开小灶教女学生读禁书,这是个注定畅销的故事,但令畅销书成为经典的,是一些比政治和革命更永恒的主题——文学、人性、梦想、自由。洛丽塔、盖茨比、詹姆斯、奥斯汀,霍梅尼、革命、战争,阿扎尔·纳菲西带领她的女学生们在文学与现实的世界里寻找自由和自我,现实越紧迫,那个虚构的世界越可贵。书最后提到,人应有“想象的自由”,对作者而言,这是比着装、恋爱、喝酒、选举、创作、信仰等自由的更重要和更珍贵的自由,超越宗教和伦理的自由,也是文学对于人最根本的价值。
同样生在伊朗、移居美国的女教授Fatemeh Keshavarz却认为,阿扎尔·纳菲西的书是在讨好西方人,加重了西方人对伊朗的偏见,因此写下《茉莉与星星》(Jasmine and Stars: Reading More Than Lolita in Tehran),展现她眼中鲜活、丰富但不为人知的“真实伊朗”。
The Cypress Trees: A Love Letter to Iran
[伊]Kamin Mohammadi
Bloomsbury Paperbacks 2012
伊朗人写伊朗的书籍能翻译成英文而且得到国际关注,作者往往已移居国外(否则在国内处境堪忧)。跟前面两位作者一样,Kamin Mohammadi是出生在祖国的伊朗人,1979年9岁时随父母流亡英国。直到27岁,她初次回到伊朗。她在走访中重新认识祖国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也回溯了外婆、母亲和她三代伊朗女性的人生。
作者是一位资深记者、旅行作家,曾为《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卫报》等国际知名媒体撰稿,还是Lonely Planet伊朗指南的作者。柏树之于波斯,有点类似松树之于中华,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还有更丰富的象征意义。伊朗人最挚爱的诗人哈菲兹,其墓园就种着柏树。作者选用柏树为书名,副题是“给伊朗的一封情书”,对故国的情思呼之欲出。
对历史的回答
[伊]巴列维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6
波斯数千年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巴列维,1979年1月被伊斯兰GE命推翻,出逃美国,1980年7月27日病逝于埃及开罗。从书中看,这真是位勤政爱民的好国王,丢掉王位流亡异国,仍在重病中反思扼腕,觉得自己能带领波斯帝国走向伟大复兴。“要不是霍梅尼坏我帝国基业,要不是我的白色GE命没施行到位……”(设计对白)太感人啦!相比之下,傅仪的回忆录就显得既没心肺又没骨头,当然他登基、退位时还是无知少年,难免少了些家国责任感。
伊斯兰GE命发生在我出生之前,巴列维1965年的白色革命就更遥远陌生了。前面说过我不推荐政治色彩太浓的书籍,但该书作者身份特殊,一名执政者——还是个世袭的国王,不是选举产生的总统——的回忆录会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只是,从阅读趣味来说,这书实在太闷太严肃啦,一点王室八卦深宫奢靡都木有!
Persian Mirrors: The Elusive Face of Iran
[美]Elaine Scioline
Free Press 2005
1999年,在塞浦路斯参加一个关于伊朗的会议时,Elaine Scioline问与会的伊朗学者:“伊朗共和国和最高精神领袖还会再存在10年吗?”“新娘去摘花了。”坐在她旁边的伊朗记者低声给出一个伊朗式回答——在伊朗婚礼上,当牧师问新娘是否愿意嫁给新郎,新娘会依礼俗沉默,参加婚礼的客人齐声回答:“新娘去摘花了。”直到牧师问了第三遍,新娘才会羞答答地给出肯定答案。
Elaine Scioline或许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历史与现实都同样复杂的国家,她以令人目眩神迷的波斯镜子来比喻伊朗“难以捉摸的面目”。作为美国《新闻周刊》和《纽约时报》驻伊朗特约记者,她是最了解伊朗的美国记者之一,深知其黑袍下的参差多态。她登上了霍梅尼从法国回到德黑兰主政的专机,亲历了伊斯兰革命、美国人质危机、两伊战争、哈塔米总统、1999年的暴动、伊朗核危机等20多年来所有伊朗的重大事件,并在再版书里增加了关于2005年伊朗总统选举的章节。
该书来自设拉子一位伊朗导游的推荐,说明它不仅在西方得到很高评价,也赢得了伊朗人的认可,不是偏颇之作,属于外国记者写当代伊朗的代表作。同为美国驻外记者,Elaine Scioline在伊朗的时间和经历都远远超出在中国时的何伟,却没有何伟的运气,这书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在伊朗出版。
Either East Nor West: A Woman's Journey Through the Islanmic Republic of Iran
[美]Christiane Bird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2002
前面推荐的书都有助于你了解伊朗,但作为旅行者,我们最想看、最有代入感的还是一本生动深入的游记是吧?除了记者,大部分美国人没有机会也不想把伊朗作为旅行目的地。而这位作者曾经在伊朗度过童年,作为一名美国女性独自在伊朗旅行,就足以引人注目了。她大部分时间借助大巴,足迹遍及德黑兰、圣城库姆、马什哈德、霍梅尼故居、里海,进过公共浴室,参加过祷告,还看过赛马,与阿亚图拉(什叶派宗教领袖)、库尔徳人、土库曼人、西化的和传统的伊朗人相遇和交谈……
此书来自Lonely Planet伊朗指南的推荐,Amazon的书籍介绍将其誉为“旅行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里程碑”,对于对伊朗有着很深偏见的西方读者深具启发。是呀,在西方的话语体系里,伊朗人再怎么夸自己,都不如出自美国人之口可信。
Honeymoon in Purdah: An Iranian Journey
[美]Alison Wearing
Picador USA; 1 edition 2000
“戴面纱的蜜月”,光是书名就够吸引的了。从Amazon英国的读者评论看,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幽默,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有人将它和上面介绍的《Neither East Nor West》和《Persian Mirrors》并称为打破对伊朗偏见的三本最佳书籍。
The Valleys of the Assassins
[英]Freya Stark
Modern Library Inc 2001
你也许知道英语单词Assassin(刺客),但大概不知道它的来源。在11世纪的中东,有一个穆斯林异端教派阿萨辛派(Hashishin)激进好战,以秘密的暗杀组织闻名,厉害到为英语贡献了一个新词“刺客”。他们以伊朗西部的阿拉穆特堡为大本营,曾企图刺杀蒙古帝国的大汗蒙哥,引火烧身,覆灭于1256年蒙古大军西征的铁蹄下。
为什么要介绍这段历史?因为该书写的正是刺客教派的巢穴,而作者是一名孤身行走的女性!Freya Stark是20世纪早期最无畏、最优秀的探险家之一,更是首位深入伊朗西部山区卢里斯坦的女性。作为在巴黎出生、有意大利血统的英国人,她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自学的!
Freya Stark与下面介绍的罗伯特·拜伦前后脚前往伊朗,但显然她行走的地域更为偏僻艰险。她描述了那些在她眼里“富有魅力”的强盗和持枪的游牧部落,记录下在当今伊朗已经消逝的景象,也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提供了关于这个地区的最早文献。在1934年出版《刺客峡谷》后,她就成了传奇,被英女王授以爵位。
穿行内陆亚洲:伊斯兰建筑与人文之旅
[英]拜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写了那么多本,竟然除了巴列维,全部是女作者的书!不是我偏心,只能说男作者们要么对伊朗不那么感兴趣,要么写得不够好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男作者名叫罗伯特·拜伦,是诗人拜伦的远方亲戚,伊顿公学、牛津高材生,但他的成就不在诗歌领域,而是旅行文学。除了伊朗,他还去过俄罗斯和西藏,是旅行达人老前辈哇。此书是拜伦1933-1934年的波斯、阿富汗旅行笔记,典型的英国嘲讽随处可见。
伊朗:被曲解的文明
三联生活周刊 2012年19期
石油利益、政治选择与文化尊严,都是非常大的话题,要写好写透需要很深功力。三联的这个封面专题是比较传统扎实的时政杂志操作,采访了不少专家学者和商人。其中《巴扎与清真寺:传统社会之根》一章挺有意思,一般人只看到巴扎的热闹拥挤、清真寺的壮丽虔诚,却不知这两个地方掌握着伊朗经济和社会命脉。三联向来不以图片和排版见长,读读文字罢了。
伊朗
新视线 2012年12月
新视线这个封面令我过目难忘,黑袍女人、红色拳击套暗含冲突,草绿色的标题又似乎有无限希望——这就是伊朗。这期封面专题篇幅多达80页,采访了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几位女作家包括写《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的阿扎尔·纳菲西以及当代艺术策展人等,切合其创意杂志的定位,能让读者了解到,在这样的国家也有艺术,还很先锋。Infographic(信息图表)版面向来是新视线所长,用了四个跨页大版来展现伊朗的方方面面,信息量非常大,版面设计也很出色。
对于图片,新视线从来不吝版面,也是其长项,但我个人认为,这期专题的选图还是政治宗教意味太浓了,领袖大头像反复出现,还有持枪的黑袍女战士,太厚重、太男性化、历史图片略多……不是说要否认政治宗教在伊朗的存在,只是可以做得更丰富些,多一些普通人的今时今日生活化场景……
伊朗,越禁忌越美丽
ACROSS穿越 2013年12月
不是我夹带私货自卖自夸,据我了解,拿出3周时间行走和76页篇幅来做伊朗封面故事的旅游杂志大概只有这一本(如果我错了请告诉我)。虽然最后呈现的效果不尽完美,还是要厚脸皮地推荐下。
封面图片我非常喜欢,西部乡村女孩的花头巾和黑底花裙,正是禁忌和美丽的最佳诠释,而紧闭的厚重木门吸引着你去推开,用你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真正的伊朗。
在这个专题里,我写了伊朗的地毯、饮食、购物、书籍、电影,摄影师朱英豪贡献了一辑游牧民族的图片故事,而占据最大版面的,是一篇近2万字的主稿《伊朗:越禁忌越美丽》。这是我和摄影师在伊朗行走23天的记录,我们去了几乎所有著名景点,但更让我触动的,是一个个萍水相逢的伊朗普通人,和他们在头巾和谦和外表下精彩得超出外人想像的人生。这种禁忌和美丽之间的反差和参差多态,就是伊朗的魅力所在。
Ancient Iran: Inside A Nation's Persian Soul
National Geographic 2008年8月
从封面图片和标题就能猜到文章的重点是古代波斯文明,而非今日之伊朗,但作者还是成功地把两者结合起来,为今日伊朗的种种特色和伊朗人的民族心理找到了久远的根。放眼人类历史数千年,波斯文明确实是少有的从未断裂的古文明,看看古埃及、古印度、玛雅、两河文明……
NG的图片不消说是很美的了,光线和构图堪称教科书,但图片类型略嫌单一……嗯,就是糖水大片。
这部分书籍可作为背景知识了解,不一一介绍了,就列个书目吧。
波斯帝国史
[伊]阿卜杜·侯赛因·扎林库伯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波斯帝国史
[美]A. T. 奥姆斯特徳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伊朗学者和美国东方学者写的各一本
伊朗琐罗亚斯徳教村落
[英]玛丽·博伊斯
中华书局 2005
关于拜火教的学术著作
波斯古代诗选
张鸿年编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本来打算只是复制粘帖杂志旧稿,再随手补充几本书,竟然写了那么长!还没有稿费!你们慢慢消化,我到厕所去哭一下……
延伸阅读
对美国而言,伊朗、伊拉克和朝鲜是“邪恶轴心国”,古巴、利比亚是“边缘邪恶轴心”,古巴、缅甸、朝鲜和伊朗是“暴政前哨”。但在我的世界地图上,它们的标签完全来自另一个话语体系:伊朗=波斯古国+美女+穆斯林+地毯;古巴=社会主义大锅饭+乐队+老爷车+革命…
回复 007 查看《漫游邪恶轴心国》
回复 伊朗 查看更多伊朗游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全部文章目录
感谢阅读,欢迎评论,喜欢的话请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噢:)
关于骆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