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城:盼内地挽救香港武侠文学

2014年9月14日 18:52 阅读 144

香港知名作家沈西城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说

盼内地挽救香港武侠文学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凌 德

   武侠,是华人世界特有的流行文化,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当代小说、漫画、影视剧、网络游戏等几乎都离不开武侠。在武侠小说发扬地香港,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大家的作品曾将这一文学类型推向巅峰。然而进入网络时代,香港武侠小说从读者人数到作品销量均急剧下滑,风光不再。武侠的光辉岁月是否就此止步?日前,香港著名作家、武侠权威杂志《武侠世界》社长沈西城接受《环球时报》专访,点评武侠小说在香港的地位与市场前景。

金庸救不了香港武侠

     环球时报:有人说《武侠世界》是香港武侠文学留守的一片绿洲,您怎么看?

     沈西城:现在很多人提起香港武侠小说,只会说金庸厉害,我觉得这样说不公平。当年如果没有《武侠世界》这类杂志的推动,武侠小说不可能在香港这么深入民心。

   《武侠世界》创刊的1959年正是香港社会武侠风潮骤起之时。《明报》创办人金庸推出杂志《武侠与历史》后,市面马上出现类似刊物。《新报》创办人罗斌不愿输给金庸,便推出《武侠世界》,还特地请到卧龙生化名“金童”来与金庸打擂台。到了六七十年代,《武侠世界》大受欢迎,高峰期的销量达到1.2万本。可惜岁月流逝,同类型杂志都退出江湖,如今《武侠世界》成为全球唯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武侠小说杂志。

     环球时报:武侠杂志对培养香港文坛人才发挥了什么作用?

   沈西城:当年罗斌办这本杂志不图赚钱,而为立招牌。除了金庸和梁羽生,几乎所有名家都在《武侠世界》连载过作品,卧龙生、诸葛青云等台湾新派武侠作家都是靠它在香港打响名堂。罗斌捧红的作家实在太多了。

   上一代人始终较有人情味,当年的作家有钱就挥霍,没钱就来找罗斌。他的柜桶有一大叠借据,单单古龙的就有几寸厚。古龙晚年嗜酒贪玩,给黑社会砍伤了手,结果很多作品有头无尾,要《武侠世界》找人帮他续写。读者都看不出什么分别。

     环球时报:香港武侠文学还能找回从前的光辉岁月吗?

     沈西城:看武侠小说的香港读者越来越少,《武侠世界》杂志每期大约只卖3000本,已没什么利润。坦白说,我们的读者大部分都是上年纪的,以后人数会越来越少。但不管如何,我都不想它倒闭,还是会继续坚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人对中文相当重视,阅读风气普遍良好。而大众娱乐顶多是听听收音机,看电视和电影可算是奢侈活动,反而看小说是最普及的休闲娱乐。不论是武侠还是其他文学类型,都有固定读者,这也令小说出版成为大型工业。有出版社曾经创下1个月出版30本武侠小说的纪录,也就是每日都有一本小说面世。可惜现在的年轻人都用计算机和手机,令文字市场的空间被侵吞。这是时代趋势,纵使现在出现第二个金庸,恐怕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受欢迎了。

功利主义盖过文化气息

     环球时报:香港年轻一代的中文水平下降是否限制了文学创作?

   沈西城:50多年前,香港有中国文化底子的人多,成就了一些作家。其中水平最高的当然是金庸。他不擅长说话,写文却非常厉害。我认为近代中国有两个被大文豪写活的人物,一个是鲁迅笔下家喻户晓的阿Q,另一个是金庸最佳作品《鹿鼎记》里的韦小宝。试问一句,有谁写的武侠小说主角是不懂武功的?只有《鹿鼎记》这一本!

   不过,“成也金庸,败也金庸”。金庸写得太好,后来者难以突破模仿的框框。我们以前试过征文比赛,可惜效果不好。这可能和香港年轻人的中文水平越来越差有关,加上写武侠小说要涉及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要写得好非常难。如今市场越来越小,香港武侠小说作家都是兼职写作,不可能有专业创作者了。毕竟媒体都不愿意登小说,糊口也难。

     环球时报:香港社会对保护本土文学财产是否重视?

   沈西城:香港社会的文化气息不够,很多有钱人讲究功利主义,不愿意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而香港艺术发展局的资助有如鸡肋,根本不够。《武侠世界》50多年了,可以说是香港武侠小说的宝库,可惜我们都没有齐全纪录,火灾烧掉了部分旧杂志。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玮銮教授,他为香港文学贡献良多。但有多少个有心有力的卢玮銮呢?只能期望某日有更多热心人承担起来。

武侠小说在内地大有可为

     环球时报:对比香港,武侠小说在内地是否更有市场?

     沈西城:我们杂志社经常收到许多内地作家的投稿,目前出版的文章有三成来自内地。他们很有热情,有些人不收稿费也愿意,但在意识形态方面仍然不够放。

   我认为,当今的内地武侠作家中,有两个人值得留意,一个是凤歌,另一个是小椴。凤歌的一些作品是模仿金庸的,但仍然透出深厚的功力和精力,已经很不错。他的文章在我们这些老一辈作家眼中,算是看得入眼的。

   《武侠世界》试过在大陆出版,但因为没有刊号,只能和别人合作,结果因为两地文化差异,效果不太好。不过,我们仍想拓展内地市场,目前最欠缺的是资金。其实,只要好好做重庆、天津、河南这几个武风比较厉害的市场,武侠小说仍是大有可为。

     环球时报:您在香港文坛有“香江才子”的称号,写作方面有什么心得?

      沈西城:中国古文简洁,一句话可以用8个字形容,但用西化的文字却要用十多个字。我喜欢看明清笔记,有事没事就拿出来圈句。其实书不需要看太多,最重要的是精读有用的书,没用的翻阅一下就行。如果想写武侠小说,就要熟读《水浒传》;写爱情小说,就要看《红楼梦》。白先勇和张爱玲就是因为熟读《红楼梦》,才能对女性有出色的描述。至于情色小说,当然是看《金瓶梅》了。“天下文章一大抄”,只看你利用得高明不高明。

图片说明:沈西城,《武侠世界》杂志社社长。早年撰写政论、杂文及推理小说,改编《天龙八部》等影视作品,并获香港金像奖提名。此外,曾撰写多部评论倪匡的著作,并以原振侠等笔名续写倪匡小说。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