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文字↑↑↑订阅我们!
搜索微信号:dili360或中国国家地理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沙漠腹地部分地区出现巨型排污池,严重污染当地脆弱生态环境的事件引发全民关注。曾经景色盎然、生机勃勃的沙漠绿洲,如今沦为掩盖污染、气味刺鼻的生命禁区,无不令人扼腕叹息。往日的美景,难道只会成为图片文字中的回忆吗?
腾格里沙漠,雄踞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的东南部,面积3.8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沙漠。蒙古语中,“腾格里”是“天”的意思,形容这片沙漠“像天一样高远、辽阔”。当地牧民说:“登上腾格里,离天三尺三”,他们对腾格里沙漠万分敬畏,却又十分依恋,从古至今,蒙古族牧民在腾格里沙漠的绿洲上建立家园,他们在绿洲之间来往迁徙。腾格里沙漠还是许多鸟类和走兽的栖息地,人类和万物共同在这里完成着生命的繁衍。
赤麻鸭被誉为“候鸟先锋”,它是最早从北方向南方迁徙的候鸟,跨越数千公里的远征需要强健的翅膀,所以在腾格里沙漠繁殖后代的赤麻鸭,从来没有懈怠过飞行训练,它们以家族群为单位,飞越沙丘和湖泊,为秋天的迁徙积蓄着力量。
从空中俯瞰腾格里沙漠,可以清晰看到格状沙丘链在风的推动下如波浪状向天际推进。在沙丘的凹处,一些耐旱的植物如白刺等顽强地生长出来,它们是腾格里沙漠中给人希望的绿色。摄影/杨孝
清晨,赤麻鸭从伊克尔湖栖息的芦苇中飞到湖畔的高大沙丘上,享受温暖的日光浴,它们在沙丘上四处走动,留下错落有致的脚印。它们离开后,风会悄然抹去它们活动的痕迹。次日清晨,这样的场景会再度出现,并一直持续整个夏天。
干旱的腾格里沙漠不乏生机,就是因为沙漠中还存在着422个青绿色草湖,其中积水的湖泊大约251个,这些湖盆多呈长条形,卧在高大的沙丘下面。最大的沙漠湖泊,面积可达40—50平方公里,小的还不到1平方公里。
相对中国的其他沙漠,为什么腾格里会有这么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水是从哪里来?为什么不会干涸呢?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一部分湖泊为泉水补给和临时积水,腾格里沙漠是我国西部沙漠中受夏季东南季风影响最深刻的沙漠,年降水东部可以达到200毫米,西部也在100毫米以上。但大部分湖泊是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由古湖盆干涸退缩形成的残留湖,以及古河流的遗迹湖,此外还有祁连山和贺兰山降水形成的地下水不断补充形成的湖泊。
伊克尔上湖是一个淡水湖,湖中生长着茂密的芦苇,每年3月中下旬,从中国南方返回西伯利亚繁殖的赤嘴潜鸭特别喜欢这样的生境,它们成群落在水面上,享受着少有人打扰的惬意时光。
水是生命之源,沙漠中的水,成为许多生灵的补给站。寻找腾格里沙漠中的一个个湖泊,就像找寻散落的珍珠一样。幽蓝色的湖畔,有葱茏的树,茂盛的草,有鸟儿在飞,有骆驼在徜徉,有牧民燃起的炊烟。大自然仁爱地赐予着水源,不管是人类,还是骆驼、猛禽甚至弱小的水禽,它都一视同仁。
3月中旬,大天鹅从南方归来,它们在伊克尔湖中逗留半月,补充能量,积蓄体力,然后再进行上千里的飞行,去遥远的西伯利亚繁殖后代。在每年3月,腾格里沙漠的许多湖泊中都会有大量候鸟停留,鸟儿已经习惯了把这里当成它们的中转站和补给站。摄影/杨孝
通古勒格淖尔湖和伊克尔湖似乎被不同的鸟类种群占据,也许鸟类划分了彼此的势力范围,就像牧民划分了草场一样。通古勒格淖尔湖分布着大量的黑翅长脚鹬、反嘴鹬、普通燕鸥和白腰杓鹬,这些鸟儿成群结队,混居在一起。黑翅长脚鹬和反嘴鹬掠食水面的昆虫,普通燕鸥有时则会飞到沙丘上捕获沙蜥大饱口福,它把自己的捕食范围从水面扩展到陆地,而白腰杓鹬则结成大群,混在羊群或牛群后边,在草地上觅食。鸟类孵化出的大量幼鸟,有一些就被在湖边繁殖的大群黄爪隼抓去当了点心,但幼鸟也有自己的高招,它们身着绝妙的伪装,卧在草甸的低凹处,或者藏在沙丘上的白刺灌丛中一动不动,它们的父母在空中俯冲、呵斥甚至直接攻击,转移敌人的目光,让数量庞大的幼鸟,得以保住生命。物竞天择留下来的幼鸟,个个都很健壮,适应能力极强,它们度过艰难的童年之后,就可以开始千万里的远征了。
4月的腾格里沙漠尚未从沉睡中醒来,树还没有返青,树冠上的鹰巢裸露出来,远走他乡的鹰已经返回这里,开始造新巢,为后代营造一个安全的家。春雪不期而至,薄薄的一层雪,勾勒出沙丘的形状,很快暖风来袭,春雪消失,沙丘上下的生命开始活跃起来,腾格里沙漠的春天随之而来。
初春返回腾格里沙漠湖泊的黑翅长脚鹬,开始了一年中的恋爱季节,它们成双成对,在湖畔追逐嬉戏,完成交尾,并在浅水沼泽中筑下爱巢,产下爱情的结晶。黑翅长脚鹬是腾格里沙漠湖泊中的优势物种,几乎每一个湖泊边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听见它们的聒噪。摄影/杨孝
一只凤头麦鸡的雏鸟行走在伊克尔湖的沼泽中,天空中它的父母不停地俯冲飞翔、高声喝斥,提醒自己的孩子注意人的侵袭,可是顽皮的孩子却不顾及父母的心情,它依旧闲庭信步,徜徉在自己的世界里。
腾格里沙漠地处西伯利亚至中国华北—华南的候鸟迁徙路线上,而且许多涉禽和游禽在沙漠湖泊中繁殖后代,所以猛禽拥有取之不尽的食物,加之牧民对猛禽十分友善,干扰很少,腾格里沙漠自然成为猛禽繁殖的天堂。
一只美丽的赤狐跑过梭梭林,只要能看见它的身影,就可以推断那片沙漠区域还保存着完整的食物链,生态属于良性发展的状态。梭梭林被誉为沙漠卫士,一些人工栽植的梭梭林开始从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向沙漠腹地推进。摄影/杨孝
近几十年由于人口增加,牛羊太多会啃光绿洲上的草皮,导致草场退化,这道理牧民们都知道,但他们不愿意离开腾格里去当生态难民。沙漠中的牧民们,开始种植灌丛和草籽,希望从沙漠中夺回更多的草地来。如果草场扩大,牛羊也就可以多养了。
为了长久地在沙漠绿洲中生存下去,蒙古族牧民们彼此约定,尽可能地保护着草场,并且绿化湖泊周围的低矮沙丘。多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腾格里沙漠中的许多湖泊绿洲在缓慢增长。耐旱的榆树、胡杨、白刺、沙竹和芦苇,在牧民家周围旺盛生长,它们像一个个生态篱笆,帮助牧民把肆虐的风沙挡在门外。葱郁的绿色,已经成为兴旺牧民家庭的象征。
牧民斯琴陶苏精心照顾着自家的羊群,她说羊喝湖水容易得病也不易上膘,所以专门打了一口井,用清洁的地下甘泉来喂羊。
腾格里沙漠中的月亮湖,它静静地卧在沙丘之间,等待着游客的亲近。人们说月亮湖有三奇:一是形状似中国版图,二是湖水富含大量微量元素,三是黑沙泥是上佳的泥疗佳品,如今它已经成为腾格里沙漠重要的旅游景区。摄影/杨孝
在腾格里沙漠中,为了适应沙漠的生存环境,达到共同的繁衍需求,动物和人共同组成了不可分离的社区。牧民保护自家的草场,天空的鹰捕捉鼠类也在为牧民保护草场。蒙古族人信奉佛教,他们对待身边的鸟兽如同邻居,彼此和谐相处,于是湖泊中有大量的水鸟繁殖,湖边的小树林和灌丛中,就有猛禽和走兽的家园。在这里,所有牧民的家园,已不仅仅是一个蒙古包或者一座土房子,而是整个腾格里沙漠。
此文选摘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0年7月刊
撰文/陈旭 摄影/陈旭 等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