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尋訪黃埔軍校舊址:感受穿越時空的不朽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17 01:08:00


四川建川博物館抗戰老兵手印碑林
  中評社北京6月17日電(記者 黃博寧 特約作者 丁鵬)6月16日是黃埔軍校建校90周年。作為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新型軍事政治院校,黃埔軍校培養了大批優秀革命幹部,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進步建立了不朽功勛,也留下了“愛國、革命”的黃埔軍魂。為紀念黃埔光輝歷史,追憶先輩革命本色,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舉辦“黃埔魂•民族心•兩岸情”主題報道活動,從黃埔軍校舊址廣州長洲島出發,歷時近兩個月,尋訪12省區黃埔軍校舊址和軍校師生流血犧牲的戰場遺跡,追憶激情燃燒的抗戰歲月,愈發感受到黃埔“穿越時空的不朽精神”。

  盛夏的珠江,波濤浩淼,慨然東去。90年前的6月16日,孫中山先生就是沿著這條航道,乘坐“江固”號軍艦登上長洲島,宣布這所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幫助下創辦的“陸軍軍官學校”正式開學。

  書有“陸軍軍官學校”牌匾的白色大門樸素無華。當年,軍校以孫中山先生倡導的“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辦學理念新穎,革命氣氛濃厚,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有志之士和優秀青年,“到黃埔去”一時成為時代最強音。黃埔軍校匯聚國共兩黨精英,首創政治教育和開展軍隊政治工作,注重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經歷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一批批黃埔軍人成長起來、走出校門,義無反顧奔赴東征、北伐和抗戰的疆場,為反對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統一中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鮮為人知的是,“黃埔軍校”並非黃埔一家,在全國十餘省市因時代之需相繼建立起了近十所分校。

  1926年10月,北伐軍光復武漢,國民革命的浪潮從珠江流域席捲到長江流域,武漢分校順應而生。如今,武漢分校舊址已經成為武昌試驗小學的一部分,漫步校園內,教學樓上“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標語,不禁讓人想到當年的黃埔軍人也正是以此為志,為國赴湯蹈火。

  江西瑞金楊家祠堂,見證了一段烽火歲月。在這個黃埔軍校三分校學員隊的舊址內,贛南師範學院兼職教授嚴帆說:抗戰爆發後,由於前線傷亡很大,特別是基層軍官如連長、排長等非常缺少,黃埔軍校三分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至抗日戰爭勝利,黃埔軍校三分校培養了上萬名基層軍官,這些熱血青年投身抗戰一線,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湖南武岡市武岡二中校園內,集中國傳統建築與歐洲古堡式建築於一體的中山堂別具一格,引人注目。“這是武岡分校部分舊址,1938年秋,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奉命南遷武岡,按序列定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又稱武岡分校。”武岡黃埔同學會會長介紹,“從第二分校畢業的初中級軍官,大多直接奔赴抗日前線,奮勇殺敵,血灑疆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黃埔文化增添了光輝篇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