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访谈】张斌:“建筑学”永远在探讨形式,永远在自圆其说
![]() |
(访谈现场)
【5月24日下午3点,张斌讲座《故土与异乡》在有方空间举行。讲座结束后,史建、朱涛、刘珩和有方君对张斌进行了简短的访谈。访谈记录将在整理结束后发布,部分观点如下】:
1. 我有点怀疑建筑理念的有效性,我觉得不能在没有社会共识的情况下过多地谈理念。在我看来,建筑实践中的工作方法与态度更加重要。在当下,态度可能是设计的底线与基石。
2. 我们的项目基本以中小型的日常项目为主,偶尔也会有规模大的项目。项目规模大了之后,设计的挑战主要在于各种因素的权衡,出来的东西是一个参与各方共同作用力的结果,建筑师的工作重点是梳理一条各方都能接受的线索出来,让大家能够顺着这条线一起往前走。
3. 对于建筑学与中国状况的结合我一直非常悲观。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建筑学”?我们如何在一个不可能有任何社会共识的条件下去实现一种“建筑学”?只有谈“建筑学”我们才要谈理念,如果不谈“建筑学”,我们还需要谈理念吗?我们只是在实践。
![]() |
(张斌讲座现场)
4. 不太可能凭借一些抽象的理念去支撑所有的项目。即使有,也需要在不同的项目与境况中不断地做出调整。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只能是一种工作方法,工作方法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经常重复。
5.现在建筑学与媒体的关系注定是处在一种大的消费结构当中,各种言论、思潮,也是在消费环境当中被快速地扭转。国内这十多年以来,所有的建筑学话题与言论,最后的结果都是被消费,被瓦解。从三十年代开始,我们一直没有机会建构自己的建筑学的内部性。而到今天,面对这个历史上难得一遇的剧变期,我们从集体而言其实是无能为力和失语的。
6. 在中国是不是还要标榜独立建筑师?所谓“独立建筑师”、“独立事务所”,和大规模生产的设计院、商业公司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我们所生存的土壤和依附的生产关系其实是一致的,那些可以自我标榜的“实验”、“试验”,可以拿出来言说的”理念”和“态度”,其实都是借过来的,放在一个似是而非的社会环境中去尝试,又被快速的消费和瓦解掉。
![]() |
(张斌讲座现场 摄影|陈冠宏)
7.10年前,只要把房子造造好,似乎就可以说自己是一个好建筑师、一个有独立精神的建筑师。现在,一个建筑师还能通过把房子造造好来标榜自己的独立性吗?一方面,“物”的完美作为中国建筑学的一种出路,可能是无效的。因为这种完美作为一种许诺大多数情况下只存在于建筑空无一人的时候,简化与封闭的设计环境让这些物体融不进真实的社会环境,只能被瓦解。另一方面,这10年来,大型机构掌控资源的能力完全超过小事务所。你可以不认同他的想法,但是他完全可以做出一个精美的建筑。精美的建筑,成为大型机构的长项。特别是随着BIM等对于建筑生产全过程的介入,资本对于作为“物”的建筑的把控会到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
8. 现在建筑和社会的合作是矛盾的。目前的设计和建造方式,不管是定制还是复制,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与使用者无关,也回应不了真正的社会需求。需要思考的是,当不远的将来生产方式被不可避免地改变之后,所谓的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学”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9. “建筑学”永远在探讨形式,永远在自圆其说。
10. 建筑师对于建筑本体的“思考”,要小心的放起来,把空间呈现给将来的使用者。
![]() |
(张斌讲座现场 摄影|陈冠宏)
![]() |
关注有方微信公众号,随时获取最新消息! |
请问有演讲的视频么?
有的,整理完成后会发到网上。请关注有方的新媒体平台。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