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用统计数字来看东西方学术界的学术风气之别。现在是信息时代,任何人的学术表现都是透明,那些靠炒作、政治手段等而博取虚名者都会暴露在阳光之下。
国际学术界衡量一个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论著的引用率,二是H-指数。H-指数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的理论物理学家Hirsch教授提出的,被国际最主要的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推广。现在各大学术网站都提供这两个数据。
根据上述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西方学术界是高度有序的,而华人学术界则是极度混乱的。
说西方语言学界是高度有序的,是指学界名气最大的,地位最高的,最受人追捧的,他们的引用率和H-指数也是最高的。比如,乔姆斯基在当今国际语言学界名气最大,他的前10篇论著的引用率高达11万次数之多。Langacker在功能认知学派的阵营影响很大,他的前10篇论著的引用率也有1.9万之多。欧美学界不存在这种怪诞现象,一个大学的副教授的引用率和H-指数竟比学界被奉为“泰斗”级的知名人士还高,这种荒唐的现象只存在于华人学术圈和大学里。
说汉语语言学界是极度混乱的,是指那些占据高位、头顶最闪亮的光环者,他们的引用率和H-指数却是极低的。下表只统计台湾中央研究院5位语言学方面的院士,他们大都在各自的大学和机构占据高位,在学界掌握着巨大的经济和行政资源。这些人被奉为“大师”或者“学术权威”,然而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来,他们的虚名里有多少水分。
一些靠政治运作而占据高位的这些华人学者,无视这些科学评估数据,甚至扭曲这些数据,认为自己的数据虽然低,但是研究质量高,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胡话。任何学科领域都不会存在这种怪诞的现象,比如理论物理学界H-指数最高者是Edward
Witten,为152分值,他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院,菲尔兹奖获得者,爱因斯坦的继任者,被选为影响人类思想的七大名人。
下表的统计限于中文文献。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虽然他们中有人主要以英文发表,如王士元,但是他的重要论著几乎全部被翻译成了中文出版;(二)中文学界是这些人研究的试金石,因为这些人的研究全部是建立在汉语事实之上,如果他们的研究真正揭示了汉语的规律,而且对汉语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其结果必然反映在中文世界的引用率上。即使那些西方的语言学家,如果他们的研究具有理论方法上的指导意义,诸如Chomsky、Langacker、Lakoff等,都在中文世界具有极高的引用率。
因为我个人掌握的信息有限,如果哪位知道这5位的准确数据,敬请告知,我们将做修改补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