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札记:柴静为王

2015年3月2日 20:40 阅读 9212
 (詹万承)
还记得1年前的昨天吗?昆明火车站,暴恐杀戮,31位同胞遇难,那一日许多国人突然发现,新闻里看到的恐怖袭击,原来就可出现在身边,愤怒,哀伤,悲戚,无奈,刷爆了维系着现实社交关系的朋友圈。

还记得68年前的前天吗?台湾,二·二八事件,游行,暴动,镇压,流血,“枪声在黄昏的鸟群中消失…芒草…蓟花…旷野…呐喊”,多年以来大陆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希望从惨痛的血腥悲剧中,寻觅到启迪现实的珍贵线索。

还记得18年前的今天吗?“飞机盘旋”,“大海呜咽”,年轻的“储君”胡锦涛亲手将邓小平骨灰撒向大海,总设计师的一朝遽然离去,让那些因改革开放而命运转变的一代人,怀着虔诚的感恩之心悲恸不已。

如果不去查历史上的今天,绝大多数人对此应该早已忘怀了吧。

愤怒。暴动。感恩。这三个关键词所产生的叠加争议,与前日、昨日、今日这三天来,移动互联网上所爆发的情绪如出一辙。

雾霾VS中产

是柴静团队带着诚意之作《穹顶之下》,让雾霾国度的不少民众一下豁然开朗:原来雾霾的伤害力真有如此之大,“同呼吸共命运”不只是一句口号;原来一位母亲所孕育的能量,可以无边界地感染整个社会;原来应对之策不只有段子手式的调侃,穹顶之下个体也可以行动起来。

“沉寂一年后,柴静归来”,2月的最后一天,上午10时刚过,柴静《看见》一书官方微博@柴静看见,带来即将刷爆各路社交媒体的视频《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同呼吸,共命运,要为空气做点事。@人民网与@优酷同步播出 。”

从一开始,这就不是柴静一个人的单兵作战,视频是团队的心血,推广有央媒的助阵。一小时前,人民网已刊出专访,回顾这一年的艰辛不易:“这不是一个计划中的作品,当时因为孩子生病,我辞职后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陪伴她,照顾她,所以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一开始没有想要公开,只是自己找资料,找专家问,想解开一些迷惑。我调取了十年来华北上空的卫星图片,可以看到空气污染早已存在…我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困境…我想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如果仅止于此,那或许不过是柴静一期自媒体式《新闻调查》而已,打动人心的是,这还是一位母亲的诚意拳拳之作,为了一出生即患有肿瘤的女儿:“一出生就接受手术的宝宝如今已经痊愈,但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

自费百万去调查,为了刚出生的女儿,毫无意外,这两个标签光彩夺目吸引眼球。好记者,好妈妈,好公民,一部记录雾霾的103分钟视频,受众群一下囊括三大群体:有一直以来即仰慕柴静的读者、观众和粉丝,有受其社会责任感所鼓舞的知识分子,有一并希望天天天蓝、孩子健康的父母们。

所以,哪怕朋友圈分享已是漫山遍野,可是,他们也要亲手再转一次尽一份力。

广获传播的知乎用户“笛励”之声,或许正是典型的中产父母之无声呐喊,“我也是妈妈,也有个女儿。所以看得我感同身受。好多次,女儿想出门去玩,看看外面的雾霾,我只能和她待在家里”:“从一个简单母亲想要回答孩子提问的角度出发,一直追溯到整个国家的体制、历史的影响、产业中最深层次的纠葛,我觉得柴静解答了这个问题…这一次,她目的相当明确,还有一种勃勃的生命力。她要改变,她不但指出了问题所在,还说明了方向,每个微小的力量如何去做都给指明了…没有孩子前,女人是娇弱的。有了孩子后,就有了无穷的力量,什么都不怕,不管你是什么,哪怕我都看不见你,你敢伤害我孩子,我就跟你丫死磕到底!”

帅!

连演说踱步的方式,也同乔布斯一样:“她一条旧仔裤、一袭白T恤,像沙龙主人般向围坐的听者介绍投入调查的心理动力、调查的思路和复杂的感受,解释有关雾霾的性质和危害、来源和构成的科学原理、调查的过程和结论。她环视、打量追光下的尘埃,和观者一起想象PM2.5的模样;她背负空气采样仪采样送检,请来左小祖咒为动画短片配音,直观演绎PM2.5如何危害人体;她用数据视觉化,把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卫生部部长陈竺与专家合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报告估计的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处理得通俗、形象、警醒。”

一份“互联网时代的公民调查”,这是同行兼前同事庄永志2月28日在腾讯大家专栏的观察总结:“她实地勘察,在燃煤消耗和钢材生产大省河北,经历了无人机因雾霾过重而无法记录污染情况的尴尬;在燃煤污染致死数千人的伦敦雾霾事件过后62年,她前往因雾霾丧生者的墓地凭吊,也去到仍烧壁炉的人家拜访…她深入英国南威尔士一座关闭的矿井,在已成文物的最后挖出的一车矿石旁,向网友介绍了解到的英国以油气代替煤炭的能源战略;为考察同样恶名昭著但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现象,她在直升机上俯瞰这座车轮上的城市摊大饼式的道路模式和对汽车的高度依赖,在公路边直击加州空气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官员向没给重型柴油车加装空气颗粒物过滤器的司机开出罚单。”

“一个女生说,等片子出来后,我都已经想好怎么宣传了:如果你不想花时间看这几年雾霾的报道,花两个小时看这个视频就够了”,的确如同这句被广为引用的自荐之词,从此以后《穹顶之下》不再只是斯蒂芬·金的小说,也不再是一部电影或者一部美剧,更多的时候,记住或搜索这四个字的好奇者,将会把它与柴静关联起来,把它与雾霾关联起来。

致敬VS不屑

风靡效果,出乎意料。

“学习柴静好榜样”是典型的赞誉之声。

“请看一下。一定要看一下。”这是@东东枪的呼吁;“我们共同面对,向雾霾宣战!”这是@姚晨的号召;“请让更多人看见”,这是@韩寒的希望;“值得每个人看看”,这是一向板着脸的@头条新闻所说

曾经的媒体同行,也在向柴记者致敬。@王左中右不吝赞赏道:“从选题、执行、呈现、传播等等各方面来看,是我从事媒体业近十年来看到的最好的新闻调查。落地效果我相信将接踵而至。”电视界大咖@刘春也收敛起平日的嬉皮笑脸,改成深情凝望女神的模样:“柴静和范铭的《苍穹之下》,让普通人认识了雾霾,让很多人感到震撼,让更多人加入到环保的行列,让媒体人看到了力量与希望,让决策者反思和警醒,让我这样的人倍感惭愧。”

联想到热映的《狼图腾》,罗昌平为柴静的母爱注入新解:“…柴静对雾霾的怨恨,叠加了新闻遗憾与狼性母爱,以及对这片土地的一丝希望…跟举报刘铁男类似,这是个人品牌、独立意志、主题遴选、专业素养、调查耐力、时机把握和渠道资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为此承担的风险与代价只有自己清楚并消化。这是自媒体的魅力之一,无关商业,言极穹顶,瓦解文宣。”

仿照《史记》风格,民间赞誉到来——《柴静雾霾君传》热气腾腾出炉:“…乙未年,正月,周末,柴氏忽现,掷神器,曰《穹顶》。一时神州滔滔,皆为此女刷屏,虽路人亦为之弹指。此前片刻,内港之争正炽,《穹顶》见,港人无声,其或有意乎?《穹顶》者,檄文也,柴氏披白甲,着牛仔,欲与雾霾君决死战…”

昨日,新上任的环保部长陈吉宁,也及时为她送上掌声与鲜花:“我昨天晚上完整地看了,今天上午给她发了短信,我想向她表示感谢…她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从公众和健康的视角,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值得我们敬佩。”

有赞总有弹,这无可避免。

将柴静与崔永元并列,@翁涛weng为他俩鼓与呼:“柴静的《穹顶之下》和崔永元的《考察转基因》共同之处:他(她)们都是来自央视、都是自费制作、都是媒体人、都是亲历亲为、都是社会良心、都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他(她)们都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她)们是中国的典范!是中国真正的脊梁!请大家转起向他(她)们致敬!”

可是,恐怕即便是崔永元本人,也不会认同这种判断。

“《穹顶之下》对柴静很重要,但对治霾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前同事小崔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之际抛出的答案,有人或许还从中不免品出一丝酸味:“我认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所以,还是那句话,调查记者不是影视明星,她不是在别人掌声鲜花下生活着,她的荣誉感来自于她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这是最重要的。”

这还是客气中肯的,有些质疑则不留情面。

《柴静抽着烟,开着4.0排量的车,说自己生在美国的女儿是中国雾霾害的》,这篇态度尖锐的文章,从标题即可瞥见态度。

更刺刀见血的是王五四,那位WX公众号年前被封,而后又另起炉灶的流行文创造者,他颇为不屑地为柴静的《穹顶之下》总结出一个朗朗上口的主题:“雾霾很严重,治理很困难,人人有责任,别光怪政府,大家一起来,明天更美好。”

令人称奇的是,可能是代表着一片致敬声中的相反一极吧,《请放过那朵雾霾》在新账号发布被删之后,以预览发出的第二次传播,阅读数居然依旧突破10万+:“说过类似话的还有崔卫平老师‘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以及周带鱼的‘你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这些人无一例外的用深情款款地文字冷冰冰地把责任均摊到每个人身上,而忘记了每个人都出让了自己的权力统一交给政府,由他们来负责。肯定有人要说,政府有责任,但我们也不能撒手不管,其实各种NGO早就出现了,也各种被抓和遣散了,‘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难道你不知道这些事?你连这个都不知道,或者知道也不去救救他们,果真‘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最后问句,您见过女儿被侵犯后,说跟生殖器有个人恩怨的妈吗?”,由此,化身为“王枪枪”的王五四,开始剑走偏锋直奔下三路而去:“不要再假装有爱有责任有良知有希望了,也别作出一副要为爱舍身取义的悲壮,一部作品里有各种打动你的元素,也有你需要的精神慰藉,但咱能别瞎拔高和显摆吗?这不是草榴技术讨论区…伊丽莎白泰勒曾说:‘我只和自己的丈夫睡过觉,现在谁还敢这么说’…我们就不要在意她有过8个丈夫这样的细节了…或许,你们真正需要的就是那感人的第一句话…爱女儿,就让她留在美国吧,柴阿姨。”

私德VS公益

质疑的声音逐渐聚拢,一个焦点即是,柴静是不是资深烟民?

方舟子昨日接受凤凰网采访时,有一分为二的的专业科学分析:“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生儿良性肿瘤和空气污染有直接关系。如果有关系,空气污染重灾区新生儿良性肿瘤发病率会明显上升,但没有这个迹象。有人把柴静女儿得良性肿瘤归为她吸烟,这也没有证据。孕妇吸烟有很多危害,例如增加新生儿畸形、早产、死亡的风险,但无证据表明能增加良性肿瘤风险。”

柴静是资深烟民的传闻不知从何而起,反正传着传着好像变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友人出面作证,此说并不可信。妥善起见,@黄章晋ster昨晚用了一个胡锡进式的复杂表述:“稳健谨慎的说法是,至少我从没见过柴静抽烟。”他在朋友圈自诩柴静脑残粉的发言,也被许多媒体同行引用流传:“差点想一一回应朋友圈各种对柴静的质疑。想想还是算了…我去年12月6日看到她为纪录片做的PPT大纲,当时感觉极为震撼,简单说,做内容多年来我一直很享受在信息量上对同行的碾压感,但这次实实在在被碾压了,尽管柴静给我的印象一直是特别勤奋努力的人,但这个刺激还是非常强烈。作为同行,深知这个远未成型的作品背后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如果说这个行业里干了这么多年还保持比我还努力状态的,大概只有柴静了。所以,对各种阴谋论和高明的批判,我觉得真没辩护的必要,因为我是柴静的脑残粉。”

受此声援感染,更多声音出现——@刘春又出现了:“我认识她十几年了吧,也从未见过她抽烟。”“见过柴静十几二十次”的@潘石屹,在这位前央视女记者面前,说话也不结巴了:“本人从来没有见过柴静抽烟。”

这换来@文茜小妹大的一声叹息:“不能称赞一个人做好事的‘某些人’,可能心底深处有看不见的雾霾。”

不过,@王福重还是反唇相讥了一语:“有人扒柴静的私生活,我对此不感兴趣,没什么意思。但既然她的片子,是从自己的私生活开始的。而且显然将自己孩子的肿瘤和雾霾联系起来。那人们对于她自身情况和孩子疾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看法,扒一下她的私生活,也是自然的。肿瘤的原因,很复杂。科学家还没说清呢。”

传闻的有无或许还说得清,但个人的好恶短时间内实在难扭转。

@盐光水灵Isabel即是一例。对她而言,关键在于不喜欢柴静,其他看来只是次要:“柴静的东西我一般不敢看,尤其怕不跟我商量就过来擅自掏我的心窝子。两个小时?我还是省了吧。无非就是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声声控诉。但有理不在声高,有理不在请茂,尤其是纪实或纪录片,最忌讳的就是催情。柴的主持风格,一向是这个党的宣传风格的精髓,用她自己的情感温柔地抹杀了你的思考。”

所以,才有@灰鸽子银水的总结,“看起来就像‘我一直都很讨厌柴…’和‘我越来越佩服柴...’一直以来延续的吵架,和雾霾没有什么关系了…”

好像还真是如此,不过,在私生活的讨论上,大致的共识还是有。

“六神磊磊”之文《别钻女人裙子底下望天空》直言,“动机、小三、绿茶,这都是很私人的东西,是人家裙子里的东西,没有义务向他人证明”;“沙小皮”在《让“柴静”消失》中写道:“即便她真的如你们所言不堪,那!又!怎!样!套用经济学之父斯密的一句话:屠户、酿酒师和面包师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但他们也因此满足了公益”,还有,严肃八卦也在《泼粪与造神,被舆论反转的柴静》里严肃了一回:“…造神或泼粪,都是一种极端的情绪出口,叙述目标并非柴静,而是自身的诉求:我们要骂政府—代我们骂政府的人怎么可以是体制内的;我们要爱国—央视记者怎么可以在美国生孩子;做一个淡淡的女子—淡淡的女子怎么可以陷入第三者的传闻…这正反两方面的感情,反复强调的都是自己认可的狭隘价值。复读机式的攻击背后,是当代人无限上火的情绪和少得可怜的表达能力。柴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这件事真的与每个人相关吗?不。但借评价她来呼号,却是最简便、最过瘾的路径。”

如潮的非议中,@李佳佳Audrey有些伤感,她记起了两个世纪前的一番话:“因为调查雾霾,柴静八竿子打不着的私生活也被翻了出来大加鞭挞。我就纳了闷儿了,谁规定只有圣人才有资格调查空气污染?不禁想起《竞选州长》的结尾:我呈递上退出候选的声明,签上我的名字:‘你忠实的朋友,过去是正派人,现在却成了伪证犯、小偷、拐尸犯、酒疯子、贿赂犯和讹诈犯的马克·吐温’。”

官媒VS异议

当时,@阿花的伊萨卡岛就震惊了,“柴静的视频出来,冷箭居然是齐齐射向她本人而不是雾霾…”。

与妻子的细腻感性不同,丈夫萧瀚的视角更为理性,“这是政治活动,宣扬的是政治主张”:“反对一方只要辩风良好,大家同场竞技。萧条期才有这样的可能。辞去公职,组织团队,筹备资金,联络媒体,这是不自觉的竞选预演。也许就有一天,柴静请罗永浩做副手,电视辩论对花千芳和胡锡进组合。大家也都配合,自动拿它当竞选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攻击会转向私生活。但我这一点破肯定有人骂,说不能是政治,必须是理想主义才对。”

是竞选吗?不管马克.吐温同不同意,反正叶隐估计是不会认同。

隐于@叶下笑隐,叶隐有如是之论:“在一个任何公共问题披露,都需要许可证的国家。柴静视频因喉舌背书引发巨大公共反响,这不是个人情怀所能造成的奇迹或偶然事件。而是和当前政策走向,有必然联系,她是知情或不全知情的‘共谋者’。我不赞成对她进行人身攻击,同样不赞成对她进行过多褒奖,而应该聚焦于提高对新型洗脑术的识别能力…这个视频,还很有可能是为派系斗争服务的。被采访的官员政治警惕性都那么高,没有巨大的背景协调,谁愿意随便表态呢?”

没错,在下一盘大棋的猜测,难以证伪也难证实,但却无碍它的流行。

人民网采访背书,部长接招回应,这让@张效羽躲在一旁冷笑:“柴静拍的东西出来不到两天,有关环保的文件一连好几个放出风来、部长也发话了、市长也被约谈了。如果说事先没有策划,那说明我国政府对公共舆论反应速度一下子提升两个档次;如果说事先有策划,那说明宣传工作提升了三个档次…”

“柴静的视频不简单”,@财经女记者部落也是一声惊呼,并列出了六点理由:“1、拿到详实数据做各种专访,宣传部门等事先不可能不知道;2、人民网首发,新华社跟进。你们懂吗?3、习大大对环保的看重决心极大,之前关于APEC蓝都忘了吗?4、两会前引爆话题,手法和反腐一样,先放风再做事儿。发动群众是毛主席的战略,反对派吃得消吗?5、环保部新部长背景很牛,你造吗?今天刚宣布。6、你看图吗?看图你就知道上周环保股启动了。基本面信息确认而已。环保是创业版块重版块。亲。duang、duang、duang。”

在duang、duang、duang的晨钟暮鼓中,WX公众号“十全大补汤”开始浮想联翩…

时刻穿梭,剧情上演——“其实,事件可以是如下样貌的一盘大棋:2013年某日,央视大裤衩。低头前行的柴静忽然停了下来。抬头望去,两名黑衣男子微笑开口:‘柴小姐,主席想见您’…一年后,《看见》停播,柴静从央视离职的消息传出,独立公知形象栩栩如生…此时,距《纸牌屋·吾善泡面》正式上映已有三个多月…2015年2月27日,第十九号主席令被签署:免去周生贤并任命陈吉宁为环保部长…2015年2月28日,《穹顶之下》首发于人民网,剑指两桶油并直陈有关部门苦衷。”

咕噜咕噜喝完“十全大补汤”之后,脑补过去畅想未来两不误:“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新《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正案(草案)在接下来的会期中上会审议并一致通过…2015年下半年始,河北钢企爆发倒闭潮,大批工人下岗。保尝雾霾之苦,受过环保启蒙的同胞一致认为这是产业转型之阵痛,碧水蓝天之代价…资本市场,环保概念涌入大批资金,雪莱特、威孚高科、汉威电子等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乐视超级汽车下线,比亚迪继‘秦’之后的第5款电动汽车销售长红…京津冀地区的蓝天数增加至历史最高水平…一个山清水秀,产业结构先进的中国逐渐揭开面纱…2020年,柴静的女儿站在少儿舞台的主持人位置。手里的话筒上,‘民族英雄——习近平’的字样闪着金光…”

流量VS转型

连浮想者本人也承认,“这其实只是个故事”。

但是,一个故事的结束,往往又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自媒体神话由此诞生。

“《穹顶之下》:官媒与自媒体的一次分水岭”、“柴静的一大步,更是自媒体的一大步”,类似惊呼之声,满遍了舆论场,@五岳散人断言,“自媒体的时代真开始了”:“自媒体将来真的会改变社会传播结构,一部没有央视播出平台的片子取得的收看率如此高,这是会写在历史中的。”

是的,数字惊人,流传的数据如下:“截至3月1日上午11时40分,腾讯视频播放次数为5210万,优酷1211万,乐视网1074万,搜狐视频257万,爱奇艺123万,凤凰网100万,土豆69万,上述7家网站的播放次数已超过8000万次。该数字仅是对网站推荐的单个完整视频的统计,不包括其他用户上传及分段视频。”

单纯谈数据,没有即视感,WX公众号“数据化管理”做了个简单对比:“…在优酷上老罗播放最大的一个视频播放量是764万,48小时播放量是495万次(已经相当牛了),duang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854万。我们来看看穹顶之下截止3月1日10:00的播放量吧,24小时(从@柴静看见 发布开始计算)在几大主要视频网站播放量达1.1亿次。”

很牛吧?!

那么,原因在哪?浙江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吴飞有分析呈上:“这次爆发式传播,核心原因是基于移动社交的强关系链传播,瞬间全覆盖(WX新闻插件与手Q新闻插件的推荐),使腾讯的点播量超过了其它所有网络传播平台相加的总和,预示着传播方式的全新演化。另一方面,这预示着,这种传播革命回到了全新的内容为王时代…这个内容为王不同于传统的内容为王,这个内容为王,就是去年马化腾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的以IP为核心的内容为王,柴静本身,就是一个高质IP,事实上,纵观全片,她非常好地用运了这点,她本人以颇有温度的方式贯穿全片。所以,如果以后要众筹新闻,可以围绕IP为核心展开,这可以达到最高效。”

内容为王也好,渠道为王也罢,说到底,还是柴静为王。

不过,@传媒老王昨日有纳闷:“一早读报,几十家报纸头版,昨天在微博、WX上被刷屏的柴静,竟无一家提及。还不如明星劈个大腿、离个婚、吸毒什么滴都能上个头版。”

是的,以纸质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包括以门户在内的旧有传播形态,这一次都在《穹顶之下》显得捉襟见肘。

简而言之,新闻点在哪?自费百万调查是新闻,以母亲之名也是新闻,然后呢,没有了。如果没有昨天下午新部长的回应,如果不能接近柴静团队获得回应,按照传统的报纸和门户选题思路,这话题便很难再进行下去了。

所以,昨日,“央行降息0.25个百分点”的消息,取代《穹顶之下》出现在各大媒体头版,能像新京报一样,还在评论版谈一谈“每个人都须直面‘穹顶之下’的雾霾”,已属选题层面的尽力。

于是,少不了有人想着来戳一戳,让自媒体神话顺利破产。

自称是阴谋论,说的却是阳谋,WX公众号“星推社”不惮于揣测舆论整肃:“…前一段时间当局的净网运动,目标对象有两个:一个是违规的项目,如字幕组、新闻评论栏目等;一个是网络传播节点,即大V。违规项目或者依附于几大网站,或者是势力比较孤弱(尽管用户可能很多)的小网站,想要清理是很容易的。而网络传播节点的清理,是一盘很大的棋。以新浪微博为例,若干大V如李承鹏等被销号,部分有影响力的大V如萧瀚等退出微博,或者转让给和菜头等人;而更多的大V如五岳散人、作业本等,立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杨恒均等更是上蹿下跳组团忽悠。摆在大V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闭嘴,或者接受收编…净网运动的目标也是两个,一是清理掉不合时宜的、满怀异见的声音,一是通过议题设置、节点合作、平台护法、专业队伍等,实现对互联网的全面占领。”

有此回溯之后,结论昭然若揭:“这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全V参与的、平台配合的、当局支持的、P&G背书的,对网络占领的效果的一次检验,对未来传播模式的一次预演。”

同样,《关于雾霾的国家公关》也有相似之解,“这就是一次漂亮的政府PR行为”:“比起关在秦城的那位只知道靠唱红歌来发动群众,这次的发动群众的公关手法漂亮、实效,充分发挥了形象良好的体制外人士的主观能动性,统一了战线,并有效地运用了新媒体的传播手段,获得了年轻人群的普遍支持,为下一步的行动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这次的公关,水平非常地高,直追很多年前的那次‘老乡,参加红军可以获得土地’。我们的宣传体制已经僵化很多年了,我都以为除了CCTV和满大街的中国梦之外他们都不会干别的了。现在看起来,我错了。智囊团里有高人,习总新年贺词的点赞和蛮拼的还真不是随口说的。”

与此同时,先行一步的学界忧虑,已然公开流布并扩散。

华东师范大学吕新雨教授说道:“崔永元和柴静都是自出百万来做调查性报道,这一名人现象值得关注,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公民新闻其实是名人新闻。柴的报道在两会前上线也是看点。这些报道具有所有名人效应的优势,以及问题。调查性新闻在体制内的没落,社会对此种新闻的饥渴,也是此类新闻能够有影响的社会基础。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新现象。失去新闻生产体制对新闻客观性的保证,以名人效应为公众信仼的基础,这一转变后面的隐患很值得探究,也为隐性资本操控留下空间,它可以构成新的压力政治的模式。名人生产新闻的横出与体制性新闻生产的危机在今天中国是一对互相关联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柴可煮粥,亦可覆舟。

如果一定要与吕教授较个真,那么,网络上还真有意见可对冲:“1、并不是柴静这个片子拍得很好,而是中国的传播控制太严,以至于过去十年媒体、学者和艺术人为环保所作的付出根本不为人所知;2、因为第一个原因,使得国内的公共议题的纵深推进依赖于有特殊身份的知名人士,像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有红二代背景的艺术家艾未来,以及韩寒等青春偶像,而真正为民主和公民社会付出巨大牺牲的人,不是在监狱,就是在监狱的途中,因而全社会造成英雄指认的狂热性误读,即一等英雄被‘国宝’封杀,不为人所知,二等英雄成为舞台上的明星…”

行动VS言说

行动的感召力,真有那么大吗?

至少,@王小川被感染了,这位搜狗CEO真是如搜狗首页所说,“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他要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她:“我家到公司距离不到五公里。我从今天起,没特殊情况,上下班不再开车。向柴静致敬,从点滴做起。”

“我们有像今天这样严肃认真的重视过雾霾吗?从来没有。”@作业本也对柴静身体力行大为褒奖:“不用管柴静国籍在哪,她懂不懂雾霾,也别在乎专业性技术性高低,也不用管她提没提出解决办法,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触发全网关注,造成全民讨论,引来全国注视,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完成了使命。”

是的,“仅仅是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让人们行动起来”,这是和菜头的意见,“我花了10年时间才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终于采取了应对行动。那么对于海量的大众来说,也许要花更长的时间,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让足够多人正确认识到雾霾的危害,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在许多人还在热衷讨论什么是‘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的时候,柴静和她的团队们已经悄然做出了他们的新媒体产品,而且免费发布到了全网。在我看来,这件事情甚至要比《穹顶之下》本身更重要。”

这也是“假装在纽约”的底气所在:“骂柴静的人,我就想问你一句话,你们到底希望不希望雾霾问题能够解决”:“如果你们像我一样,不愿意在北京,在上海,在南京,在杭州,过着每天早上要看污染指数才敢出门的憋屈生活,不愿意每天推开窗外面就是一片昏暗看不到蓝天,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去在意那些细枝末节?那些真的重要吗?”

咄咄逼人的语气,怀着的是维护之心:“她以一己之力,营造了一个多么好的呼吁全社会解决雾霾问题的氛围。从她的这个视频出发,各行各业、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接着做多少事?难道你们不知道,所有与这个主题无关的口水,都只会模糊焦点,破坏这个来之不易的局面?难道你们真的愿意一辈子生活在毒空气里吗?你们都疯了吗?还能说什么呢,在奇葩遍地的国度,那朵正常盛开的花,反而成了异类。”

“假装在纽约”的最后那句,假装像是要赠予王五四。

不过,王五四也并不孤独,温克坚站到了他身后:“柴静粉丝们不要过于敏感,赞美不是唯一的姿态,对这个视频的批评反而是提升这部片子价值的通道。真相就象洋葱,柴静拨开了一层,自然需要有人去拨开第二层,直到直面最后简单而残酷的真相。通过这种观念对手戏,社会心理动能才会更聚焦,社会螺旋式演进才有可能。”

还有张雪忠也来了,“任何类似的传播一样,可能让人产生一时的感情共鸣,但这种短暂的情感波动,并不足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更不可能改变普遍的人性”。他在网络世界的销声匿迹,反倒使闭门修炼期间对政府的批评功力大增:“防治雾霾,也不能‘依靠’政府来进行,因为那些控制政府的人,亦只会尽力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主动和真心防治雾霾。雾霾危机只能由公众‘通过’政府来解决。这意味着人们必须控制政府,先通过民选的立法机构制定合理的法规,使每个人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与雾霾防治达成适度的均衡或契合;再通过可问责的行政进行公正和高效的执法,使大家逐渐形成对环境友好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中国出现如此罕见的雾霾危机,完全是政权专横腐化、治理溃败失灵的恶果。这一致命危机的产生,不是因为中国人缺乏公德,而是因为中国人缺乏权利;是因为政府不但放弃了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而且还剥夺了人民参与环保的资格。”

扩权VS市场

可能,“侠客岛”也读到了温克坚的发言,于是,这份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WX公众号,昨晚也谈起了“剥洋葱”:“柴静花一百万,录下了自己剥开第一层时涕泪横流的样子,下面的第二层、第三层,要靠即将开始的两会来剥。社会的进步,时代问题的解决,从来都是这样递进的过程。”

进而,“岛君”认为,“这是柴静对体制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反哺”:“如果说过去的节目,无论深刻或是矫情,主要是工作行为,那这次的节目,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公民参政议政的尝试…柴静很聪明,将发布时间选择在了两会开始前,不光给了陈吉宁部长上任后第一份大礼,还给那些即将踏着元宵节烟花来京议事的代表委员,一个根本没法绕过去的话题。她给两会设置了议程,影响的是中国真正的决策者。”

是的,类似“柴静自费提交了一份人大‘议案’”之说,成为不少分析意见切入此题的常见角度。

另外,依据“侠客岛”昨晚另一篇文章介绍,消化《穹顶之下》影响力已是早有准备,“十八大以后,简政放权就成为本届政府最大的改革抓手,诸多部委都在削权,但环保部几乎是唯一一个逆势扩权的部门”:“从一度盛传要求强化综合宏观职能的环保‘大部制’设想,到陈吉宁从清华校长直接调任环保部长这一出乎意料的用人;从去年修订的环保法,到今年两会即将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央的态度越来越明确,就是希望能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管理,修法立威,明确权责,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环保部,以解决民怨极大的雾霾等环境问题。在这样一种思路下,环保部门其实已经开始亮出钢牙。”

而这,正是斯伟江在《雾霾、观念、制度、人》中所表示的担心,“钢牙”不可测,“因为中国很少有一个弊病,是不会和政府无关的,因为政府本身想做全能的父,意味着什么事情它都喜欢插一脚,不受制约的权力,该做的可以不做,不该做的可以做,所以,所有的恶也都与它有关”:“政府只允许他所允许的监督,他不允许的监督批评,他可以抓起来,譬如浦志强,闭门开会也被入罪,但最终是主要因为言论问题被涉罪。政府也对结社自由等,最强有力的监督工具,不宽容,如许志永等松散团结多人呼吁官员财产公开,也被入狱。NGO的郭君也入狱。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力量,大部分百姓依然做顺民,就算他们看到柴静的视频,他们依然会仰望政府,或者移民了事。”

同样,“ 西坡”在个人WX公众号“毒舌的毒”中,也有类似担忧,“‘打老虎’之后,‘除雾霾’也许就成为下一个执政主题。而我们知道,如果D把一项议程设为新的合法性来源,那么任何杂音都会被清理地一干二净。到时候如果有记者想关注一下河北小钢厂职工的出路,估计很难发表,即使发表也会遵循严格的口径”:“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到时候春晚会出现一个小品,叫《落后产能》。巩汉林和黄宏饰演唐山的两名钢铁工人,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运动中相继失业。巩汉林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牢骚满腹,抱怨老板抱怨社会抱怨北京小资。这时候,黄宏出来现身说法,慷慨激昂地讲述一个小钢厂工人再就业的励志故事:从一个制造PM2.5的帮凶,摇身一变成为高科技行业的一员——贴膜boy。最后,在‘治理雾霾,人人有责,牺牲你一个,清洁千万肺’的嘹亮口号中,巩汉林幡然醒悟,痛悔前非,下定决心,重新做人!”

与辨析扩权利弊同时进行的,还有另一场猜测,是否暗中为某些利益集团代言?

“柴静概念股”的横空出世,让“院外游说集团”一词也随之火起来:“在前些年,新能源政策推动下,光伏产业大量上马而严重产能过剩;新能源汽车,电动车、核电、风能等新能源产业蠢蠢欲动,或者是产能过剩,资金斩断了需要再要国家政策优惠和补贴。这背后是新旧产业,涉及燃煤、石化、粗钢、机动车排放新标准制定等等很多产业与利益集团的博弈。亟待破土而出的是新兴产业,多长是民营资本力量,即所谓‘柴静概念股’;而被挑战的多数是国有老牌产业。说到底,是利益格局的博弈…柴静显然是与自己的摄影师老公,为了以后做大她的公关公司来选择恰当的时机,以她擅长的煽情叙事,选择一个好的话题在一个好的时机,力求一炮打响…她下的棋其实就是要做中国一些相关产业集团的院外说客,在下周开始的两会上,替相关利益格局搏政策红利,以撬动数万亿的相关产业链。”

《柴静在下一盘什么棋?——中国院外游说集团的兴起!》在这篇风格夸张的文章中,另一个罗斯柴尔德家族俨然呼之欲出。

有意思的是,左派的担心,却朝向了另一个角度,如@平民王小石所言:“柴静列举的事实震撼人心,但我无法认同最后开出的药方:能源(石油、煤)市场化(私有化)。私企追求盈利最大化的本性更不会对治理雾霾承担责任,黑心煤矿足以证实。治理雾霾更多要靠国家严管和科技发展。片后那一串致谢名单以及助力传播的资本大佬,才是真正的重量底牌。”

煽情VS专业

讨论最激烈的,也是根源性的,是视频煽情与否,以及如何看待煽情。

2月28日,视频甫一公布,南方周末记者汪韬的感触即广为流传,“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

这是最打动人心的部分,也是争议最多的地方。

“以自己的孩子作为切入点是可以的,我并不认为这违背新闻伦理”,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张进承认可行,“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叫‘直接相关性’的道理。如果不是直接相关,那么说a引起b只能是猜想。这要说清楚,不能含糊。不然很可能会冤枉a(即使a很坏)…我是反对煽情的。这个视频,还是有煽情的部分。当然我也承认,这是柴静所有作品中煽情较少和较得体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不要煽情。因为读者越来越成熟了。”

不过,钛媒体的当家人赵何娟 ,显然与老领导张进看法不一致,在她看来,“柴静《穹顶之下》可能会、应该会改写的新闻学”:“她给传统新闻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趋势变化,那就是调查和深度报道除了专业性要求,能否代入记者情感?改变的,或许恰恰是过去百年来,我们最津津乐道的传统‘新闻专业主义’中,最桎梏传统新闻学面向互联网冲击里,最陈腐和最教条的那些部分。”

这样严肃去讨论,让骆轶航大笑不已:“一群传统媒体人在讨论柴静在《穹顶之下》里带入个人经历和体认是不是有违调查报道原则。感觉这就跟晚清的清流派讨论招商局和轮船局培养的专科学生到底还要不要念四书五经一样。自由的身份、非新闻报道写作的内容创作和传播,加上可供呈现的多样化平台,极大限度地改变着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新闻伦理中那些过于教条和陈腐的部分。”

其实,如何去定义《穹顶之下》,本身即是一个问题。TED演讲的表现形式之下,究竟藏一颗怎样的内核:新闻调查报道吗?好像不是。专题纪录片吗?好像也不是。

不只是开头争议纷纷,结尾部分同样也是如此。用@杨早的话来说是,“笸箩大的水花,最后捞只糠虾”:“‘一念之间,改变雾霾’,我突然感到了一丝不妙,因为这是一句典型的央视式假话,困扰中国十年的雾霾,怎么在一念之间改变…从这里出发,柴静接下来的话就不奇怪了:‘但是在等待一个国家建立和完善庞大的体系之前,我们究竟能够做什么?世界上再强大的政府,也没有办法独立治理好污染,它要依靠的就是每一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我们’是谁?显然不是‘国家’和‘政府’。在国家与政府发挥他们的作用之前,我们应该克制,应该建设,‘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世界的洁净和美好。这话真的不让你感到一丝荒谬吗?”

相同的内容,不同的解读。

@杨早意见相反,窦丰昌听到这里时,“立马觉得这个片子安全了,因为,‘大团圆’的结局减弱了对政府和体制的批评力度”。这份出自WX公众号“香港观察”的分析要道明的是:“在我国现在这个阶段,任何要传播的内容都会有一个尺度,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柴静这个103分钟的片子依然保留了她做新闻调查时的犀利,批评色彩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前80分钟,对雾霾的控诉、对体制的批判力度很大,我一度感觉这个片子很快就会被和谐掉…特别是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的背景下,这不是为‘两会’的炮手们提供炮弹吗…但是到了最后一集,内容回到了‘每个公民可以为雾霾减少做点什么’上,雾霾的产生和很多东西有关,餐馆油烟、工地扬尘、加油雾气都有,而每个公民都可以去尽自己的一点义务…在这一点上,这部片子找到了批判和安全传播的结合点,也可以说是一部‘可以容忍’的片子。”

这么多双眼睛盯着,挑错的自然也不少。

认为柴静是文科生,专业人士颇为不屑,这是一条代表性发言:“错误太多,没法看,说几条一眼扫到的:1、陈竺是个搞过血液病的投机政客,引用他的数据是很不靠谱的,上海的阚海东和环科院王金南应该有相关数据,你们谁拿到了;2、在吸烟率这么高的现实中,肺癌数据没啥意义,充其量也就是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拜托你们分清楚发病率和死亡率;3、对于中国的体制毫无概念,三桶油是国企,环保部是部委,都是党的,让环保部定标准就会好,我不知道你是傻,还是给环保争权力;煤炭之类涉及经济的不和你们扯,听不懂。”

好在,还有愿意理解者,“从本质上来说,任何有效的宣传都是某种过度简化,而分寸感极难拿捏”,《关于<穹顶之下>的若干想法》的挑错姿态,如同给女神送花一样温柔:“正如很多人已经指出的那样,肺癌高发率恐怕和中国高吸烟率的相关性还要大于和雾霾的相关性。全片对控烟一字不提,虽然不是错误(控烟并不是主题),但是这反映了这类宣传片共同的困境:大自然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而人类的思考方式更偏好简单明确的因果链条。因此,几乎任何强调特定主题的有效宣传在学术上都有夸大一种因素掩盖另一种因素的嫌疑,因而会受到技术层面的指责…当然,柴静并没有把本来几乎不存在的关联性硬说成是有,也不构成根本性的缺陷…片子最令人诟病的地方之一是:它几乎全然反映了城市中产阶级的视角和利益。对城市中产阶级而言,雾霾是一个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敌人。但如果她去采访一个钢铁厂工人,对方也许会说:我宁可要雾霾,也不愿失业重新找工作。这个利益诉求在片中是完全被忽略的。”

相比这一些就事论事的讨论,WX公众号“娜塔莎的后花园”就蛮横多了,它由柴静想到了柴玲,一黑就黑了三个姓柴的:“20多年前,也是一个姓柴的,跟摄像机钱哭哭啼啼,然后扔下一句话我们没希望了,就跑美利坚合众国去了。这20多年,又一个姓柴的,当了美国公民的妈了,又扔下一句,你们快没希望了…其实你们不知道,前两年,还有个姓柴的,哭哭啼啼之后做了公知,但是她没去美利坚,只成为豆瓣月亮组不朽的传说…柴ling、柴jing、柴juanjuan。你们柴女士都是好样的。”

移民VS美国

柴玲出国了,柴静没出国。

既然扯到移民,不免说到美国。在WX公众号“旧闻评论”中宋志标提醒,“在争论这个议题时,有必要复习一下雾霾的民间运动在大陆的过程”:“这要从京奥之前美国大使馆测量PM2.5开始。别忘了,大陆雾霾史上最早成规模且有效的传播行动,是由美国人发动的…中国人对美国大使馆举动的发觉,以及将其引入中国的舆论场中,是后几年的事情,逐渐诞生了‘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民间松散团体。这一民间举动很快引起网格化维稳的警惕,2013年之后控制趋紧,去年空气质量APP中撤除美使馆数据,标志着民间雾霾行动告一段落…也就是说,与美国大使馆有关的六年就是大陆民间对雾霾展开低成效、低烈度行动的过程。雾霾运动的实际成果不多,值得说道的就是将雾霾的成因、治理的关键指向了政府,这让政府相当尴尬,拿‘境外敌对势力’做挡箭牌,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大陆环境维权运动的诱因。”

难掩伤感,《如果不是因为柴静,你还会让雾霾新闻刷屏吗?》一文建议,“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其实是离开”:“真的,这又让你们忧伤了,但却是实话。你可以与现实搏斗,一点点改变现实,这行为值得尊敬,但你会把一生消耗在这搏斗的过程中。对于这雾霾,我们又能怎么办呢?一边是经济和硬邦邦的钱,一边是空气和活生生的命,在中国的当下,太多时候,我们都选择要钱不要命。别提雾霾了,我们的加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就处在这个尴尬的阶段上。”

说起来,在2008年时,环球时报还曾报道,“美戴口罩运动员向中国致歉”:“四名在抵达北京时戴口罩的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向奥运会官员和中国人民致歉…据路透社报道,自行车选手Bobby Lea表示,选手们已经向北京奥组委官员们递交了信件,表示他们戴口罩并不是要表达什么观点,或是进行抗议…Bobby Lea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没有意识到戴口罩会引发的影响,从我们自身的角度看,这是为了照顾好自己潜在的健康危险。’”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前日,@环球时报出言力挺柴静:“小编刚刚头到尾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很受触动,很受感动,很受启发。但当小编在微博里,看到一些平时嘴上总挂着‘爱国’的人,却在骂她‘公知’,拿她在美国生孩子挖苦她,认为她在‘黑国企’时,我突然有一种被深深恶心到的感觉。柴静说,保护落后产业不是创新。小编觉得,护短和偏执更不是爱国。”

撤稿VS内斗

转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不过,隔天过后,又有新情况,@石扉客2014昨晚10时许一声惊呼,“柴静雾霾片的舆情调控开始了”:“我很关心胡锡进老师和他的球报,社论究竟写好了木有?求先睹为快。官博表态不算哈。”

环球时报今晨还是有社评,《对付雾霾,中国社会是利益共同体》,不过,白纸黑字虽然可睹,但是,文章却并未上网刊出。

是的,柴静变柴禁,从昨晚9时许左右,禁令传闻即已出现。“尼玛,谁发的,严查”@李学鹏不满之后,所贴出邮件截图显示:“网管办的通知显示,各家注意关于柴静《穹顶之下》所有相关各类报道、评论、访谈等内容,请于21时前一律从网站双首页、客户端等撤下。”

连新华社也受波及,出现暂缓使用通知:“请注意,撤稿通知:(锐评论)‘穹顶之下’看点说点不如踏实做点、(中国网事·锐话题)媒体人纪录片让雾霾话题提前在中国‘两会时段’升温)”、“请注意,(关于暂缓使用《(代表委员议政录)穹顶之下,安能呼吸——柴静纪录片引发两会代表委员心中痛点》等稿”。

和柴静有关的新闻报道,开始陆续撤下门户首页以及新闻首页,赶着热点上线的搜狐新闻客户端雾霾频道碰了一个钉子,稍后又悄悄地改成了治雾频道。

所以,才有了今天腾讯首页那一幕,在今日话题《柴油车环保造假,只因执法懒惰?》一文中,虽然明明是说柴静明明是说《穹顶之下》,导语部分却偏偏一字不提:“这两天,一部关于雾霾问题的新闻调查纪录片,吸引了社会各界巨大的关注。”

“两会”来了,“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不容易。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烟火人间,地道风物。 每天讲个故事,每天长点见识。 商务合作请添加sj1822158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