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分值十年来最高;农村居民的收益感明显强于城镇居民;经济压力和生活安全感不足,是城市居民痛苦的重要因素
【财新网】(记者蓝方)物价上涨,看病难、看病贵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成为当下中国民众眼中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重重压力下,居民生活幸福感是多了还是少了?
2011年1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下称《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相较于2008年和2006年,2011年中国居民的生活压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75.3%的公众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较五年前有所上升,农村居民的收益感明显强于城镇居民。
《蓝皮书》通过调研测算,发现在5级量表赋值方法下,2011年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分值为3.53分,乃是十年来最高值。城市居民的生活感受与家庭收入水平密切相关。低收入家庭对于自己的职业、社保、经济、休闲娱乐状况的满意度都明显偏低,对于未来的信心明显不足。
《蓝皮书》认为,经济压力和生活安全感不足,是城市居民痛苦的重要因素。
有73%的城镇居民认为“物价上涨,影响生活水平”是最为困扰的问题,该比例高出农村居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中有47.2%的家庭存在“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的现象,32.2%的农村家庭认为“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
《蓝皮书》指出,城镇居民的养老忧虑度呈上升趋势,养老压力成经济压力感的首要来源。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信心爬升困难,超半数家庭计划未来一年“减少消费”。
不过,城市居民对个人经济状况的评价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对个人经济状况的感受始终低于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成就的感受。
与此同时,与社会诚信相关的欺诈行为,对城市居民生活安全感有很大影响作用。城市居民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担心程度居首位,其次是假冒伪劣商品,再次是社会中的各种骗局。城市居民普遍认为社会道德水平在下降,但对未来道德水平持乐观态度。
在对政府工作的评价上,《蓝皮书》发现,公众对地方政府各项工作的评价在大多数项目上是满意的,政府仍是公众最为信任的机构。对政府最不满意的三项分别是:廉洁奉公,惩治腐败;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依法办事,执法公平。《蓝皮书》显示,公众对地方政府公开、公正、公平方面的不满增加,但对政府反腐、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和改善社会风气的信心度有所抬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