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汪晖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增订版)
出版年: 2008-7
页数: 462
定价: 46.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三联学术经典
ISBN: 9787108029027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增订版)
出版年: 2008-7
页数: 462
定价: 46.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三联学术经典
ISBN: 9787108029027
内容简介 · · · · · ·
汪晖1988年的博士论文,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在鲁迅小说世界的复杂的精神特征与鲁迅内心世界之间找到关联的纽带”。作者以颇具原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模式,通过对鲁迅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的描述与分析,努力发掘出鲁迅精神结构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悖论性特征,揭示了鲁迅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深刻内涵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以此呈现鲁迅小说在叙事原则、叙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内容。
反抗绝望的创作者 · · · · · ·
-
汪晖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等。
目录 · · · · · ·
初版序 一个应该大写的文学主体——鲁迅(唐弢)
初版导论 探索复杂性
第二版序
三联版导论(代) “死火”重温
第一编 思想的悖论:个人与民族、进化与轮回
引言 思想的悖论
· · · · · · (更多)
初版导论 探索复杂性
第二版序
三联版导论(代) “死火”重温
第一编 思想的悖论:个人与民族、进化与轮回
引言 思想的悖论
· · · · · · (更多)
初版序 一个应该大写的文学主体——鲁迅(唐弢)
初版导论 探索复杂性
第二版序
三联版导论(代) “死火”重温
第一编 思想的悖论:个人与民族、进化与轮回
引言 思想的悖论
第一章 个人、自我及其对启蒙主义历史观的否定与确认(1903—1924)
第一节 个人观念及其对现代历史的怀疑
第二节 个性、天才、自我与偏至的历史观,哲学的浪漫主义
第三节 个人观念的社会政治意义
第四节 孤独个体、死亡、罪的自觉与对绝望的反抗
第二章 自我的困境与思想的悖论(1920—1936)
第一节 反传统与寻求现代认同的困境
第二节 重新诠释“历史/价值”的二分法
第三节 轮回的心理经验为何瓦解了进化的时间观念?
第二编 鲁迅的文学世界:阴暗而又明亮
第三章 历史的“中间物”
第一节 “中间物”概念
第二节 灵魂的分裂与流动
第三节 “爱憎不相离”与诗意的潜流
第四节 否定性与鲁迅小说的三种意象
第五节 鲁迅小说的激情类型
第六节 鲁迅小说的语言特征
第四章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第一节 《野草》的人生哲学
第二节 明暗之间的“绝望的抗战”
第三编 鲁迅小说的叙事原则与叙事方法
第五章 主体精神历史的客观呈现
第一节 双重第一人称独白的论争性呈现
第二节 第一人称非独白性叙述
第三节 第一人称非虚构小说
第六章 客观描述的主观渗透
第一节 “场景”文体——“戏剧式”叙述
第二节 “全景”文体——“心理分析”小说
第三节 人称与非人称叙事的交织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附录一 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
附录二 一个真正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
三联版跋 鲁迅与“向下超越”
· · · · · · (收起)
初版导论 探索复杂性
第二版序
三联版导论(代) “死火”重温
第一编 思想的悖论:个人与民族、进化与轮回
引言 思想的悖论
第一章 个人、自我及其对启蒙主义历史观的否定与确认(1903—1924)
第一节 个人观念及其对现代历史的怀疑
第二节 个性、天才、自我与偏至的历史观,哲学的浪漫主义
第三节 个人观念的社会政治意义
第四节 孤独个体、死亡、罪的自觉与对绝望的反抗
第二章 自我的困境与思想的悖论(1920—1936)
第一节 反传统与寻求现代认同的困境
第二节 重新诠释“历史/价值”的二分法
第三节 轮回的心理经验为何瓦解了进化的时间观念?
第二编 鲁迅的文学世界:阴暗而又明亮
第三章 历史的“中间物”
第一节 “中间物”概念
第二节 灵魂的分裂与流动
第三节 “爱憎不相离”与诗意的潜流
第四节 否定性与鲁迅小说的三种意象
第五节 鲁迅小说的激情类型
第六节 鲁迅小说的语言特征
第四章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第一节 《野草》的人生哲学
第二节 明暗之间的“绝望的抗战”
第三编 鲁迅小说的叙事原则与叙事方法
第五章 主体精神历史的客观呈现
第一节 双重第一人称独白的论争性呈现
第二节 第一人称非独白性叙述
第三节 第一人称非虚构小说
第六章 客观描述的主观渗透
第一节 “场景”文体——“戏剧式”叙述
第二节 “全景”文体——“心理分析”小说
第三节 人称与非人称叙事的交织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附录一 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
附录二 一个真正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
三联版跋 鲁迅与“向下超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个紧张的身体千百次地重复一个动作:搬动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向山顶,但巨石在到达顶峰的瞬间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去^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加缪:《西西弗的神话》) 另一个困顿倔强、眼光阴沉的过客永恒地走着通往坟墓的道路;他孤身一人,独自承载着精神的创伤和肉体的痛苦;他无法停息,因为无穷无尽的前面有声音在催促他,叫唤他,使他息不下……〈鲁迅:《过客》〉 这种无休止地"走"向无尽苦难的历程震撼着我的心灵:那沉重的旅程不是由希望支撑,主人公完全洞悉自己无可逃遁的痛苦和劫难,但恰恰是这种对"绝望"的洞悉和反抗使他们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西西弗与过客永远行进,在绝望的反抗中创造了生命的意义。 "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 一个无法拒斥的声音在荒原旷野中游荡,那沉重的喘息像 是来自永恒的沉默的宇宙,又好像来自人的深不可测的心底!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题辞 -
他的精神结构中充满了悖论:他否定了希望,但也否定了绝望;他相信历史的进步,又相信历史的“循环”;他献身于民族的解放,又诅咒这样的民族灭亡;他无情地否定了旧生活,又无情地否定了旧生活的批判者——自我;……鲁迅以他全部的人格承担了20世纪中国面临的无比复杂的问题,他以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困境和抉择的艰难。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反抗绝望"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声之善恶 8.5
-
-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8.6
-
- 无地彷徨 9.4
-
- 现代如何“拿来” 9.2
-
- 死火重温 8.7
-
-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8.8
-
- 转折的时代 8.7
-
- 独醒者与他的灯 8.5
-
- 鲁迅 8.4
-
- 铁屋中的呐喊 8.9
反抗绝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一个长评论——为了三十年如影随形的风雨兼程
三联书店到了年底,需要写一个长评论———长似乎可以和汪老师长谈的“长短二十世纪”“长革命”之类对话。今年给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反抗绝望》的再版——虽然,读这个书一定要读前面一大段的前言和各个版本的流变,单纯这个,或许就已经可以写成一本书。 《反抗绝望》带...
(展开)


朕归于我,人各有己,群之大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多次开头,但都因为各种事情放下了,这次终于读完。 本想借鉴行文思路,后来发现长句过多(在那篇批判性文章中也提到过),很难逐字逐句读,不过里面的思想和激情到现在也不过时,联系自身的人事遭际,很能和书中提到的鲁迅的思想产生共鸣,于是干脆当成散文读。 在阅读过程中... (展开)>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清华大学教授20多年前博士论文被指抄袭 | 来自唐狼 | 2 回应 | 2012-10-28 12:24:39 |
这一套书有没有丛书名? | 来自吃茶去 | 2012-06-18 19:25:10 | |
《反抗绝望》与《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原貌比照 | 来自花猫子 | 4 回应 | 2011-04-15 12:50:50 |
《南方周末》上王彬彬的原文 | 来自恶夫 | 1 回应 | 2010-03-28 17:19:1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7.9分 335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8.1分 139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8.2分 47人读过
-
久大文化 (1990)暂无评分 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范美忠的读书单 (山东民间智库)
- 精装党的收藏 (阿伦特的粉丝)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我自己的世界图景 (苏门答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反抗绝望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齐泽克逛街 2024-06-13 21:31:29 山东
哪里晦涩了?我认为汪晖写作的哲学素养只是人文学者应具有的基本水平。
2 有用 亞歷山大裡亞 2019-04-18 23:39:26
就博论来说,汪晖的写作是很有质地的,应该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思想家的风格吧,有许多话只有像汪晖这么表达才有意思——虽然,就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来说,现在已经比汪晖的时代好了太多。
52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9-09-25 23:40:31
时隔多年以一个博士生的眼光重读,仍然感到难以卒读,这显然就是汪老师不好好说话的结果了。当然我们可以从鲁迅研究学术史的高度把它吹得牛逼哄哄,再读时我也体会到了它的一部分好处,不过个人还是把学术表达的流畅性看得比内容更加重要的。综上所述,八十年代末的博论能做到这个程度,尤其是把旧意识形态话语几乎剔除得一干二净,已经很难得了。但汪老师从此以后的跑偏旅程也由此埋下了伏笔;他似乎有一种全能的情结,却总是学不... 时隔多年以一个博士生的眼光重读,仍然感到难以卒读,这显然就是汪老师不好好说话的结果了。当然我们可以从鲁迅研究学术史的高度把它吹得牛逼哄哄,再读时我也体会到了它的一部分好处,不过个人还是把学术表达的流畅性看得比内容更加重要的。综上所述,八十年代末的博论能做到这个程度,尤其是把旧意识形态话语几乎剔除得一干二净,已经很难得了。但汪老师从此以后的跑偏旅程也由此埋下了伏笔;他似乎有一种全能的情结,却总是学不会节制欲念————这样一本博论就像一面镜子,充分照亮了他的不善节制。 (展开)
39 有用 好大一个🍐 2014-09-20 21:16:19
这书语言风格实在不对我胃口。是勉强翻完的。 我实在觉得,做学术的就要如夏志清先生一般,观点独到自成一家而且文字亲切。 我的评分主要是给这个题目。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3 有用 赫恩曼尼 2021-01-09 15:25:10
第三编“鲁迅小说的叙事原则与叙事方法”值得重读,启发颇大。其他部分语言略繁琐。如果学者能够摒弃复杂化的学术语言,用更直接的语言表述观点,那应该就是我所理解的学术的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