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盲目招商 昔日“金凤凰”沦为“黑乌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8日14:30  温州网

  核心提示:

  温州网讯 经过温州大桥的人或许都看到过,在桥西面不远处的北岸,赫然矗立着几个水泥大罐。但令人奇怪的是,这几个大家伙几年来,似乎一直处于“沉睡”状态。

  这是怎样的一个项目?为何长年累月如此?记者好奇,叩开了永嘉县当年一起招商事项尘封的大门。在这起招商中,我们不见欢喜,痛的不仅是政府、企业,还有当地村民。9年后的今天,这个伤口至今没有愈合——

  痛苦记忆

  2003年3月至5月,那段日子至今让永嘉县乌牛镇码道村村民记忆犹新。

  “粉磨站是村里最高、最大的建筑物。当时,进行试生产的机器轰鸣声、装卸噪声吵得我们心烦意乱,晚上甚至要吃安眠药才能睡觉。而扬尘不仅使众多房顶变成灰白色,还粘满了门窗。”住在距粉磨站300米左右的蒋岳新称,当时村民不敢开窗户、不敢外出散步,被灰尘与噪声折磨得够呛。

  蒋岳新说的是落成伊始时的温州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粉磨站。该项目位于温州大桥北部瓯江边、104国道附近,占地约96亩,规划建设年产150万吨,前后投入以“亿元计”,系当年永嘉县引进国内最大水泥生产企业——安徽海螺集团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目的是“加速华东地区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满足温州及周边地区的需求”。

  然而,这个招商项目却招来不少怨言。噪声与灰尘令人避之不及。住宅与粉磨站仅一墙之隔的蒋女士,担心孩子患病或发育受影响,将其送到大老远的亲戚家住,村里一些家长甚至不敢送孩子到学校上课。永嘉县环境监测站作出的《噪声监测报告》(2003)永环监声字第13号显示:粉磨站试生产的4月23日昼,14个测点有6处超标,最高为71.8分贝;4月28日夜,9个测点均超标,最高值为58.1分贝,所测区域标准值为“昼60分贝,夜50分贝”。

  积怨难消

  “由于噪声超标,试生产于当年5月中旬就被温州市环保局紧急叫停、责令整改。但7年过去了,目前有时还是有这种噪声。”蒋岳新、周明更等村民日前向记者反映。

  “当年停了就一直没生产了。现在偶尔听到这种声音,只是短暂启动机器,防止其失灵、生锈烂掉。”记者来到粉磨站厂区采访时,工作人员如此告诉记者。他们对村民们的反映显得很无奈。至今,他们厂的大门还被大石头堵着,出入只能走小门。现在厂区除了他们看护人之外,其余的早已撤离了。

  围绕着这个粉磨站,温州海螺与当地村民的矛盾不可谓不深——

  2001年3月,温州海螺成立后,不少村民就反对引进该项目,也有个别村民希望从项目中“分到一杯羹”。施工期间,一些村民多次进入施工场地,封堵车辆进出通道,切断水电。建设高压线塔时,多数村民更是不同意,双方甚至发展到肢体冲突。后来在县、镇两级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工程才得以继续。

  尽管温州海螺粉磨站声称采用了封闭粉磨工艺方案及控制噪声装置,“技术世界领先”,但试生产一开始,村民们明显感觉环境受到影响,并有了新诉求。

  据当地政府官员称,当时村民除了要求企业清洁生产、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外,还希望每年从企业利润里“分成”一千多万元作为补偿。但村民否认了后面的说法。而那以后,尽管温州海螺提出整改方案,但村民都“不买账”了。

  “招商引资不是不需要,但政府部门有时也会看走眼,也会错把‘黑乌鸦’当‘金凤凰’。”采访中,村民告诉记者,这个“黑乌鸦”给村民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一些钱就能解决的,多数村民就盼着它“早点滚蛋”。

  司法叫停

  为了争取自身权益,2003年至2005年,码道村委会一方面不断向温州海螺施压,一方面与永嘉政府部门打了多起行政官司,温州海螺水泥都被列为“第三人”。

  村委会请求撤销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占用土地建造粉磨站审批建设用地的行政行为。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市中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以及《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认定永嘉政府部门将该项目分为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供地并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违反行政法规。而且温州海螺水泥的建设用地面积超过二公顷,政府部门对该建设用地项目予以审批也有超越职权之处。

  据此,市中院判决“撤销永嘉县政府颁发给海螺水泥公司的温州市永嘉县(2001)永土供字第89、90号《建设用地批准书》”。

  判决引来了截然相反的反应。码道村村民欢天喜地。温州海螺则不服判决,上诉到了浙江省高院。省高院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随后,永嘉县人民法院(2004)永行初字第9号、14号,也均撤销了被告永嘉县规划建设局于2001年前后两次颁发给温州海螺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原以为官司赢了,接下来的事会好办,但事实并非如此。”蒋定兴等村民告诉记者,几场行政官司都赢了,但他们并没有看到非法粉磨站搬离。直到今天,粉磨站还矗立在那里,村民们期待的恢复原状或兴建绿色项目依然遥遥无期。

  博弈继续

  为了及早去掉这枚“眼中钉”,村民层层向上反映问题。2003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司法部等六部委调查企业污染问题时专门转道温州,要求有关部门“依法严肃查处,依法行政”。10月,国家发改委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书(发改复决字【2003】004号),撤销了浙江省经贸委对温州海螺的项目确认书。

  但是直到今天,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仍然存在。记者连日来多次联系安徽海螺集团总部、集团监察室及温州海螺“销售业务”热线,想了解相关情况,接线人员却称“不知道如何联系上温州海螺负责人”,并表示联系上后会致电记者。但直至截至记者发稿时,仍得不到回复。记者调查后发现,温州海螺项目搁浅显然带来了冲击,其控股方、在香港联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均上市的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称,“鉴于温州海螺仍处于停产状态,本公司管理层根据款项可收回性计提坏账准备人民币69975102元(2008年:人民币64168403元)。”

  永嘉县为了解决此事,县里专门成立了一个协调小组,由经贸局负责人担任组长,至今已召集相关部门开了不少会。永嘉县府办有关负责人近日对记者表示,温州海螺已认识到无法再在当地进行生产,产生了退意。但在粉磨站由谁来拆除、政府是否要补偿海螺损失、补偿多少等一系列问题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温州海螺及控股方曾称要求政府部门给予几亿元的补偿,但这要价也太高了。”永嘉县经贸局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双方还在协商,“他们开价在天上,我们当然可以还价到地上。”

  看来,这起历时9年多的招商事件,博弈还要继续。 □记者朱承立徐贤林文/摄

  如此招商 实为“招伤”

  在码道村上马水泥粉磨站时,就曾招来不少反对之声。既然如此,温州海螺水泥又是如何成为不速之客的?

  据码道村委会提供的一份欲状告温州三华实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邵某的起诉状中称,该公司是安徽海螺进入永嘉乌牛投资的“引路人”。1996年12月到2000年2月,该公司以在该村沿江深水埠位建造“乌牛货运码头”及其配套设施名义征得土地约30亩,后来却“倒卖”给了安徽海螺建造粉磨站,千吨级别的码头也租赁给了温州海螺。

  2000年年中及年底,均有安徽海螺人员到码道村考察。而在当年12月,由永嘉有关人员组成的考察组到安徽海螺总部及下属水泥公司考察,得出一份《年产15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考察报告》,其中称“这是我县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我们应想方设法降低门槛……任何挫伤投资方积极性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我县不能在近期内解决其用地,海螺很可能另觅合作伙伴。”

  此后,海螺就加速冲进了码道村,尽管不少村民反对,尽管专家出具了水泥厂应远离居民区600米的说明,但项目依然高歌猛进,有关部门在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方面开始“不走寻常路”。

  都说冲动是魔鬼,这个“看上去很美”的项目,最终演变成今天的“烂摊子”。如此招商,痛的又岂止是一方?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