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爱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爱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疾病的隐喻的创作者 · · · · · ·
-
苏珊·桑塔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彼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目录 · · · · · ·
篇一 作为隐喻的疾病
篇二 艾滋病及其隐喻
译后记
篇二 艾滋病及其隐喻
译后记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心态导致疾病,而意志力量可以治疗疾病——此类理论,无一例外的透露出人们对于疾病的生理方面的理解何其贫乏。 此外,一种特别现代的偏好是对疾病进行心理方面的解释,恰如它偏爱对其他任何东西进行心理解释一样。心理学解释似乎为那些人们事实上控制不了或几乎控制不了的经历和事件(如染重疾)提供了控制方法。心理学解释瓦解了疾病的“现实”。人们必须对现实进行解释(它其实意味着什么,或,它是什么什么的象征,或,它必须如此如此解释)。对那些活着时候既不接受宗教赋予死亡的那种慰藉、又不接受死亡(或其他东西)是一个自然过程的人磊说,死亡是令人厌恶的神秘之事,是最终的羞辱,是不能控制之事。它只能被否弃掉。心理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大部分来自它是一种生升华的唯灵论这一事实:以一种世俗的、貌似科学的方式肯定“精神”对物质的优先性。疾病这种无法避免的物质现实可以被赋予一种心理解释。死亡本身也最终可以被看做一个心理现象。……自佛洛依德和荣格开始,众多的心理学思想都暗含着这么一个许诺,即死亡在当今是可以被战胜的。 至少,有人已作出这样的许诺,即疾病能够被战胜。只要“生理”疾病被看作“心理”疾病,那它就变得不那么真实了——不过,作为补偿,它变得更有趣了。在整个现代历史中,有关疾病的思考都倾向于不断扩大心理疾病的范畴。事实上,当代文化中对死亡的否弃,部分是因为这种疾病范畴的极大扩展所致。 疾病范畴的扩展,依靠两种假说。第一种假说认为,每一种对社会常规的偏离都可被看作一种疾病。这样,如果犯罪行为可被看作是一种疾病的话,那么,罪犯就不应该遭谴责或惩罚。而是被理解(像医生理解病人那样)、被诊断、被治疗。第二种假说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可从心理上予以看待。大致来说,疾病被解释为一个心理事件,好让患者相信他们之所以患病,是因为他们(无意识的)想患病,而他们可以通过动员自己的意志力来治病;他们可以选择不死于疾病。这两种假说互为补充。第...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1页 -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疾病的隐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疾病的隐喻"的人也喜欢 · · · · · ·
疾病的隐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4 条 )
论坛 · · · · · ·
这说的是哪个国家啊? | 来自vero | 2022-12-18 02:51:56 | |
在自己的英美文学播客聊了这本书,有感兴趣的豆友... | 来自热腾De小笼包 | 2021-09-19 00:07:09 | |
求购原版书,非复印本。 | 来自Antares | 青空 | 6 回应 | 2012-09-24 20:22:32 |
东西方文化比较 | 来自一粒咖啡豆 | 1 回应 | 2011-10-25 01:30:31 |
看不懂没搞头 | 来自猴子丧波 | 1 回应 | 2010-01-24 06:54:20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4 )
-
Picador (2001)8.7分 160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8.1分 2432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8.4分 1337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8.0分 110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我们都是标题党。已满。 (DUVET才没)
- 他者化的梅毒隐喻 (藤原琉璃君)
- 少买书,买好书 (kingfish)
- 医疗、卫生、药品、食品领域阅读 (左思)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854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疾病的隐喻的评论:
feed: rss 2.0
12 有用 韧勉 2010-08-15 22:28:35
一直没觉得苏珊桑塔格牛逼在哪里?
23 有用 纪小楼 2015-01-29 22:42:52
如果不是课程作业 我一点也不想读这类书。我一点也不想知道隐喻和背后的权力话语。它们总是用不那么可亲的语言煽动内心对这个世界美的解构和质疑,这种感觉糟糕透了。我只想单纯欣赏美,不需要知道背后。所以更多的和学艺术的人做朋友,轻松又舒适。
13 有用 狸空 2013-05-25 02:36:31
“疾病并非隐喻,而看待疾病的最真诚的方式—同时也是患者对待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是尽可能消除或抵制隐喻性思考。”
136 有用 蜜三刀 2010-02-20 20:56:58
隐喻是无可逃避的,反对隐喻的同时也难免落入隐喻的陷阱。正如意义是不可逃避的,因此反对阐释的同时其实也在阐释。
21 有用 欢乐分裂 2019-09-02 10:54:07
4.5;把历史上几大顽疾从病理特征、社会缘由、人文色彩、道德层面加以纵横分析联系,其知识储备与写作能力让人击节,且因作者自身罹患癌症的立场,读来格外感触。剖开人类普世心理:“疾病唤起的一种全然古老的恐惧。即使不具有传染性,也会被感到在道德上具有传染性。”在病人被生理性判决之前,社会“道德”已执行隐喻的死刑——罪行的天谴、心灵的脆弱、精神的错乱。结核病被浪漫派赋予道德色彩,消解粗俗肉身;是爬向上层阶... 4.5;把历史上几大顽疾从病理特征、社会缘由、人文色彩、道德层面加以纵横分析联系,其知识储备与写作能力让人击节,且因作者自身罹患癌症的立场,读来格外感触。剖开人类普世心理:“疾病唤起的一种全然古老的恐惧。即使不具有传染性,也会被感到在道德上具有传染性。”在病人被生理性判决之前,社会“道德”已执行隐喻的死刑——罪行的天谴、心灵的脆弱、精神的错乱。结核病被浪漫派赋予道德色彩,消解粗俗肉身;是爬向上层阶级的势利眼文雅、精致和敏感的标志;癌症与军事术语的并置;梅毒被投射到政治哲学,获得精神升华;艾滋病成为第三世界入侵的征象;霍乱是疾病殖民化的标识;极权主义利用、强化疾病携带的恐怖感。这些「隐喻」反映的是文化的缺陷、人类对死亡的阴郁态度、面对工业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的无力感,以及面对暴力的恐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