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客立减

清末立宪——宪政改革西风东渐的早殇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清末立宪的背景和原因,

认为清末立宪不仅源于百日维新的立宪意识,

也和当时日俄战争的结果分不开。

同时,

在综合评述了五大臣出洋考察的所得到的经验和教

训后,论述了在满清的最后几年清廷为宪政改革所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

立宪、宪政改革、五大臣出洋

 

一.

 

清末立宪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晚清立宪论滥觞于“百日维新”

之时,实始于康有为。康在深入研究了法国大革命及其

动因之后,认为清朝应立即响应日俄改革,规避重蹈法国大革命“流血遍全国

巴黎百日伏

尸二十九

 

变法三次君权变复

而绵祸八十年

十万之贵族

百万之富家

,

千万之中人

骨如莽

城市为墟。

至夫路易十六

君后同囚

并上断头之台

盖大地杀戮变乱之祸

未有近

世革命之祸酷者矣”

1

的覆辙。并建议光绪乾纲独断实施立宪。

“若立行乾断,不待民之请求

迫协,明定宪法,君臣各得其分

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聆彭之寿,尧舜之誉,生死荣哀,天

下后世,师之慕之”

2

。在康的劝说下,光绪帝也决定“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

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

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3

。维新变法失败后,晚清立宪的步伐被迫中止。然随着庚子

国变,

帝后西巡,

使得清廷意识到西化改革的必要性。

随之而来的清末新政给了立宪一个绝

佳的历史契机。

 

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4

年)

,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中,日本以一个“撮尔岛国”一举

搬倒了老牌欧洲强国俄罗斯让国人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经过反思,

国人认为其原因是

“明

治维新”

之后日本宪政改革使得日本一跃而成为能与欧洲列强匹敌的强国。

最早持这种看法

的是末代状元张謇。他在给袁世凯的信中说“不变政体

,

枝枝节节之补救无益也。不及此日

俄全局未定之先

,

求变政体

,

而为揖让救焚之迂图无益也

⋯⋯

日俄之胜负

,

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全球完全专制之国谁乎

一专制当众立宪尚可幸乎

?

4

在这之后,

又有驻法大臣孙宝琦、

惟德、张德彝、杨兆鉴等人联名上书请求立宪。其中驻法大臣孙宝琦指出“溯自庚子以来

,

维新谕旨

,

不为不多

,

督励臣工

,

不为不切。而百事之玩世依然

,

天下之精神不振者

,

则以未立纲

中之纲

,

而壅蔽之弊未除

,

无由上下一心

,

共扶危局也”

5

,在其后出使欧洲的清末务大臣之首

镇国公载泽也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说“最强之国,所以立宪最后者,其受外来之震撼

轻,

故其动本国之感情缓。

然而强大如俄,

犹激动于东方战败,

计无复之,

不得不出于立宪,

以冀挽回国势。观于今日,国无强弱,无大小,先后一揆,全出宪法一途,天下大计,居可

知矣。

6

 

在汹汹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清廷对立宪的进一步认识,

以及鉴于现有立宪之国

“东西

诸国,大军大政,更易内阁,解散国会,习为常事,而指视所集,从未及于国君。

7

,在光

绪三十二年发布上谕:

“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

数年以来,规模初具而实效未彰,总由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达原委,似此因循敷衍,

                                                             

1

 

《康有为政论集》

 

 

 

[

康有为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2

 

《康有为政论集》

 

 

 

[

康有为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3

 

《明定国是诏》

 

 

 

 

 

[

光绪帝

 

4

 

《致袁世凯书》

 

 

 

 

 

[

张謇

 

5

 

《上政务处书》

 

 

 

 

 

[

孙宝琦

 

6

 

《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

载泽

 

7

 

《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

载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