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用户1264920401
用户1264920401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3
  • 关注人气:7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综合型语文教材的演变轨迹(一)

(2013-06-20 08:06:08)
标签:

语文

教材

综合

教育

分类: 语文教育

综合型语文教材的发展,经过了由原始到科学、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细的过程。概言之,其演变大致经过了纯文选型阶段、文选加评注阶段、单元编制阶段、综合编制阶段和专题组元板块结构阶段共五个阶段。

一、纯文选型阶段

描述综合型语文教材的发展演变轨迹,不能不首先追溯它的源头——我国古代语文教材。因为总体来说,古代语文教材均可称为原始朴素阶段的综合型教材,它们是现当代综合型语文教材的“祖师”。古代蒙学教材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是典型的综合型语文教材,融识字、思想、知识教育于一体,追求综合与整体的语文教学效应。后来又有《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甚至包括“四书”“五经”等,它们除综合了语文读写知各因素外,还综合了历史、哲学、伦理甚至自然科学的内容,这更是名副其实的综合型语文教材。

古代纯文选型教材中,对后世语文教材编制影响最大的,大概要算梁朝太子萧统主持编撰的《昭明文选》。古代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这部文选是古代无数学子考学进阶获取功名的“考试复习用书”,说它是教材一点也不为过。该书选名家名篇771(),编排按赋、诗、论、碑文等几大类别为序,几种类别之下又分若干小类。该书创立了按文章体裁分类编排的先例。受其影响,后代又有《古文观止》(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辞类纂》(清姚鼐)、《经史百家杂抄》(清曾国藩)等选本,它们都是古代纯文选型教材,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这三种教材已经在《文选》基础上加进了评注、夹注、总评、说明及文章关联照应和遣词造句的文字。这些做法,影响了近代文选型教材的编制,是综合型语文教材从古代向近现代转型的“桥梁”。

近现代之交,人们编辑的各种语文教材大多为文章汇编,后来从语文课程中离析出来的语言、文学、文化、知识甚至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等,全部隐于选文之中。从文章汇编方式看,这些教材有的按时间顺序编排,如林纾编《中学国文读本》(商务印书馆1913),选文编排由近至远;有的按作品体裁编排,如谢蒙编《中学校适用新制国文教本》(中华书局1914)每册选文按文体分类编排,孙俍工编《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民智书局1922)大体以记叙文、论说文等分类,吴遁生、郑次川编《新学制高中国语读本(近人白话文选)》(商务印书馆1924)分评论、演讲、序传、记述、书信、小说、短剧、诗歌8大类;还有的按文章类别编排,如《国语文类选》(中华书局1920)分文学、思潮、妇女、哲理、伦理、社会、教育、法政、经济、科学十类编排。这些纯文选型教材属于现代综合型教材的早期探索,为后来的单元编制提供了参考。

二、文选加评注阶段

国文教科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便是摆脱了古代单纯文章选本的模式,开始出现助读材料(包括评点、圈点、注释等项目),产生并逐渐完善语文教科书的第二大系统——助读系统。清末民初吴曾祺编《重订中学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13~1917)、刘法曾和姚汉章编《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中华书局1912~1915)、林纾编《重订中学国文读本》(商务印书馆1913)、许国英编《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商务印书馆1913)、谢蒙编《新制国文教本》(中华书局1914)等文言教科书,均在文选基础上加入评注,甚至有少量题解、注释与作者介绍。又如,谢无量编《国文教本评注》,按文体分编,有题解、作者介绍、注释、总评和夹评夹注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阅读,领悟文章作法;沈星一编《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古文读本》(上海中华书局192412册的选文以文字浅深为次序,第3册以时代顺序排列,每篇课文后附注释、题解和作者生平介绍;顾颉刚、叶绍钧编《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23,篇末有注释,册末有作者略述穆济波编《新中学教科书高级古文读本》(中华书局1925~1926),题解和注释;朱文叔编《初级中学用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新国民图书社1929),每篇课文后加注释、题解和作者生平介绍,语体文篇末附注出处;宋文翰、朱文叔编《修正课程标准适用新编高中国文》(中华书局1937),选文均为古代至现代的名作,课文后附题解、作者略历、注释三项。总之,加入助读材料的做法为所有语文教科书编撰者所接受。

以上教材与前述《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等三种清代教材的根本区别在于,此一时段的编者,已或多或少受到欧美现代课程思想观念的影响,教材编制中更为自觉地意识到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因而无论是选篇视角的确定还是助读材料的选择,都拥有了一定的现代意识。这是文选型教材千年发展历程的艰难进步,表明综合型教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综合型教材的发展进入20年代还出现了思考题。思考练习能使学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两者共同促进,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和集中,阅读效率得以提高。语文教材编制中作业系统的出现,标志着评价和检测手段进入了语文教材编者视野,这是语文教材现代转型的又一表征。广受欢迎的穆济波编《新中学教科书高级国语读本》(中华书局1923),在每篇课文后附设“本篇参考”和“本篇研究”两项内容,后者就是问题思考,相当于后来的练习题;叶楚伧主编的《高级中学国文》(正中书局1936)的结构为选文—作者—题义—注释—习题,练习成为教材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罗常培、魏建功、吕叔湘、王泗原等编《初级中学语文课本》(新华书店1950每课后附有“思考、讨论、练习”。总之,练习的出现使文选型教材的进入了更高级阶段,向现代意义上的综合型教材又接近了一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