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步即进步
退步即进步
(请勿转载)
本力
有杂志以《陈丹青又退步了!》为题发表了关于他的长文,我方知他关于退步的又一本书已经上市。
退则退矣,为什么陈丹青要一退再退?“退”在中国语境中虽然不一定是坏事,但至少在新中国的语境中不是什么好事。“以退为进”、“敌退我进”多少有些被动的成分,而49年之后,我们无一不是在倡导进步。陈丹青不但退步,而且主动标榜退步,确实有些特立独行。
翻过书后,心中滋味难言。在我看来,《退步集续编》确实名副其实继续退回去了。如果说当代中国在教育上的失败尚是转型期间的社会顽疾,那么文化上的僵化和日趋浅薄,是更深层次的堕落。除了沿袭《退步集》中关于教育的话题,陈丹青在此书中将笔触更多地投向了以他的本行美术为主的文艺层面。这包括了作者现身说法,以美术教育为例,对“人才何以成为人才”、“大师何以成为大师”这些问题进行反思。
是的,陈丹青的“退步”不是对进步反动,而是对其反思。无论是建国后在超英赶美的金光大道上,还是在所谓现代化的进步大潮中,教育和文化恐怕都是问题最多的地方。邓老人家不是还说过,改革开放以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吗?至于文化,文化大革命的又一说法是“十年浩劫”。
教育也好,文化也罢,从陈丹青的两本以“退步”为题的文集中,我读出两个词:一曰传统,二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自由。
所谓传统,用现时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文化遗产,或者说经典——可惜这个词已被“马列经典作家”的用法伤害了。看不到世界一流的佳作,也难得中国自己的传世之作来观摩,在中国学习美术的同学们怎一“可怜”了得。用陈先生的话说,真是无辜。传统并不沉重,而是鲜活存在,依着自己的艺术道理和所见,陈先生梳理出来的不仅是他对现代的批评,更多的反而来自他对传统的认识,或者说是一种态度。
他将我们的文化传统总结为五种:一是清代上溯先秦的文化大统,二是五四传统,三是延安传统,四是文革传统,五是近二十年来的种种话语、文本形成的阅读习惯。这五种传统的关系是“在近百年来以一项传统逐渐颠覆、吃掉上一项传统的过程。”所以,或许在陈丹青心中,退步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对传统的敬畏在书中俯首可见,比如在《五月日志》中,他描写了在日本东京观看明治神宫古礼仪式带来的震撼以及旧书店淘字帖的情节。
说到自由,我会想到过世已十年的王小波——陈丹青和他一样辞去了大学教职,成为一个摆脱了体制的人,而自由往往与体制相悖。王朔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过,你们体制内的人别老拿自由说事,你们经济上受制与体制,根本没资格。自由原本就是种生存状态。那么,对于体制而言,退步也是一种进步。
文艺复兴、鲁迅、上海、同性恋,文章在多个主题中切换;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作者的观察和足迹也显然丰富。然而,这本最让人难忘的是全书最后一篇文章《关闭博客的话》中他不建议青年人老上网,并且给出两个忠告:“要学好,顶管用的办法,一是老老实实读书,一是老掉牙的话,就是受得了委屈,吃得了苦。”要想进步,这办法也是退回去的,陈丹青的“退步”确实一以贯之。
陈丹青著,《退步集续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请勿转载)
本力
有杂志以《陈丹青又退步了!》为题发表了关于他的长文,我方知他关于退步的又一本书已经上市。
退则退矣,为什么陈丹青要一退再退?“退”在中国语境中虽然不一定是坏事,但至少在新中国的语境中不是什么好事。“以退为进”、“敌退我进”多少有些被动的成分,而49年之后,我们无一不是在倡导进步。陈丹青不但退步,而且主动标榜退步,确实有些特立独行。
翻过书后,心中滋味难言。在我看来,《退步集续编》确实名副其实继续退回去了。如果说当代中国在教育上的失败尚是转型期间的社会顽疾,那么文化上的僵化和日趋浅薄,是更深层次的堕落。除了沿袭《退步集》中关于教育的话题,陈丹青在此书中将笔触更多地投向了以他的本行美术为主的文艺层面。这包括了作者现身说法,以美术教育为例,对“人才何以成为人才”、“大师何以成为大师”这些问题进行反思。
是的,陈丹青的“退步”不是对进步反动,而是对其反思。无论是建国后在超英赶美的金光大道上,还是在所谓现代化的进步大潮中,教育和文化恐怕都是问题最多的地方。邓老人家不是还说过,改革开放以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吗?至于文化,文化大革命的又一说法是“十年浩劫”。
教育也好,文化也罢,从陈丹青的两本以“退步”为题的文集中,我读出两个词:一曰传统,二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自由。
所谓传统,用现时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文化遗产,或者说经典——可惜这个词已被“马列经典作家”的用法伤害了。看不到世界一流的佳作,也难得中国自己的传世之作来观摩,在中国学习美术的同学们怎一“可怜”了得。用陈先生的话说,真是无辜。传统并不沉重,而是鲜活存在,依着自己的艺术道理和所见,陈先生梳理出来的不仅是他对现代的批评,更多的反而来自他对传统的认识,或者说是一种态度。
他将我们的文化传统总结为五种:一是清代上溯先秦的文化大统,二是五四传统,三是延安传统,四是文革传统,五是近二十年来的种种话语、文本形成的阅读习惯。这五种传统的关系是“在近百年来以一项传统逐渐颠覆、吃掉上一项传统的过程。”所以,或许在陈丹青心中,退步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对传统的敬畏在书中俯首可见,比如在《五月日志》中,他描写了在日本东京观看明治神宫古礼仪式带来的震撼以及旧书店淘字帖的情节。
说到自由,我会想到过世已十年的王小波——陈丹青和他一样辞去了大学教职,成为一个摆脱了体制的人,而自由往往与体制相悖。王朔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过,你们体制内的人别老拿自由说事,你们经济上受制与体制,根本没资格。自由原本就是种生存状态。那么,对于体制而言,退步也是一种进步。
文艺复兴、鲁迅、上海、同性恋,文章在多个主题中切换;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作者的观察和足迹也显然丰富。然而,这本最让人难忘的是全书最后一篇文章《关闭博客的话》中他不建议青年人老上网,并且给出两个忠告:“要学好,顶管用的办法,一是老老实实读书,一是老掉牙的话,就是受得了委屈,吃得了苦。”要想进步,这办法也是退回去的,陈丹青的“退步”确实一以贯之。
陈丹青著,《退步集续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有关键情节透露
书评,书评。
妥协是一小步 不妥协是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