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李陀批评林达这事出来两天,我一直在关注各方的反应。显然支持林达的声音是大多数,但往往这时候,需要我们反过来掂量弱势方言论的合理成分。
本来想哗众取宠地取个副题“为李陀一辩”,因为我一向被他们称为中右,跳出来为著名左派一辩,一定两边不讨好然而吸引眼球。
微评论时代,争夺的是眼球,欠缺的是信任——信任源自什么?对语境的了解。可是大多数论者不在乎这个,他们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守株待兔,等着有什么热点撞到枪口上,然后就:开——火!
“林达一不是学者,二不是作家,甚至也不是一个记者,他顶多是一个很糟糕的业余作者。谁纵容了这么一个业余作者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么一个肤浅的观察,这么一个充满了偏见的、充满了无知的思想在中国大规模的出版和贩卖?”这是李陀饱受诟病的发言。
然而,这是在座谈会现场答问环节的发言,不是严谨的学术表述。某种意义上说,李陀的发言,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因其完全没有论证,它传达的更多是说者内心的情绪。而情绪的产生,据我的体会,更多来自语境而非文本的刺激。我曾经设想,如果余秋雨的散文出现在旅游小册子上,如果于丹的讲演是在机场书店播放,它们激起的愤怒与不屑会大大低于现今。“恶紫之夺朱”是孔子以降很多读书人的强烈情结。李陀发言的场所,是名为“中国人与国际纵队:西班牙的召唤(1936—1939)”的读书沙龙现场,当提到同领域让他很看不上的读物时,这种反应其实正常。
很多人从李陀的表述方式中闻到了“宣传部的气味”——其实宣传部早就不再这么说话了。如果你愿意,这种气味也可以在鲁迅等左翼文人的杂文中寻得,可是左翼杂文与宣传部发言人根本的区别在于:说话人有没有剥夺该著作出版发行的权力?有没有追究当事人责任的权力?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无论多么激烈的言辞,也不过是个人的批评。从鲁迅到周扬,再到李陀,表述风格或有相似,其间的区别却不言而喻。
按我的理解,李陀发言中充斥的,是“文化精英主义的秩序感”。他特别强调林达和琼瑶“这么肤浅的书流行,它们造成的混乱是严重的”,“我更关心的是什么样的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出版环境,造成了这么肤浅的书的泛滥”。这段话在很多人看来是上纲上线,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的论述,作为“著名左派”,李陀的这番话逻辑上是自洽的。他的重点并不在于“肤浅”,而在于“肤浅的泛滥”背后的出版、文化环境乃至政治环境。当李劼等人说造成“肤浅的泛滥”的原因是“广大读者”时,遵循的是市场逻辑,而大众文化遵奉的“市场逻辑”恰恰是法兰克福学派以降,左派学者不遗余力抨击的对象,所以构不成对李陀批评的反诘。
事实上,引“广大读者”为支持,与“以人民的名义”,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是以多压少,任众数而排个人。这两种表述,都是集体主义时代的遗风。
我猜想,真正构成李陀与林达冲突的,恐怕首先是对美国的观察。据说林达“扎入美国南方底层社会”,而李陀刘禾夫妇则居于纽约学府,所处不同,立场不同,所见所思所想都大有歧异。而美国本来就是一头巨象,大家都在摸,摸到的形状各有不同。这些观察与记录反馈回国内,又会被思想敏感带不同的人群各自吸收、传播。不同的“美国形象”在中国社会的传播状况,倒正是观察中国的出版、文化、政治环境的大好材料。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陀说林达的书“不值得反驳,不值得深究,不值得批评”,倒确实彰显“精英的傲慢”——既然已经看到林达谈美国在精神生活的巨大影响,如果是甘心书斋的独善其身,则不必痛心疾首,如果希望能觉世立人,就当以自己的知识与表述去澄清、争夺这种影响。李陀的内心大概还是寄希望于像三联书店这样的人文高端出版社,能够做大众阅读的“守门人”,殊不知在浅阅读、微评论的商业时代,这种企望未免方圆凿枘,还容易被人误以为是在呼吁文化管制哩。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对李陀的驳论,都立足于“林达的书很好,怎么可能造成混乱?”这一前提。也就是说,正反双方都抱有“精神生活拒绝混乱,文化秩序有章可循”的同一文化精英主义思路。我倒是觉得,事实表达与价值判断的混乱,正是王纲解纽时代的题中应有之义。既然李陀与林达正好各摸其象,各述其形,造成“美国”乃至“西方”形象在中国社会的认知混乱,不可避乱。而正是各自的片面表述,并行不悖,才能构成某种平衡。试想,如果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只有“近距离看美国”的“美国好”,或只有“占领华尔街”的“美国坏”,倒是不混乱了,倒是有秩序了,但知识的总量却减少了,公众独立想像的可能性也减少了。就我个人而言,很不愿意重回那样一个判断清晰、情绪稳定的时代。
本来想哗众取宠地取个副题“为李陀一辩”,因为我一向被他们称为中右,跳出来为著名左派一辩,一定两边不讨好然而吸引眼球。
微评论时代,争夺的是眼球,欠缺的是信任——信任源自什么?对语境的了解。可是大多数论者不在乎这个,他们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守株待兔,等着有什么热点撞到枪口上,然后就:开——火!
“林达一不是学者,二不是作家,甚至也不是一个记者,他顶多是一个很糟糕的业余作者。谁纵容了这么一个业余作者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么一个肤浅的观察,这么一个充满了偏见的、充满了无知的思想在中国大规模的出版和贩卖?”这是李陀饱受诟病的发言。
然而,这是在座谈会现场答问环节的发言,不是严谨的学术表述。某种意义上说,李陀的发言,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因其完全没有论证,它传达的更多是说者内心的情绪。而情绪的产生,据我的体会,更多来自语境而非文本的刺激。我曾经设想,如果余秋雨的散文出现在旅游小册子上,如果于丹的讲演是在机场书店播放,它们激起的愤怒与不屑会大大低于现今。“恶紫之夺朱”是孔子以降很多读书人的强烈情结。李陀发言的场所,是名为“中国人与国际纵队:西班牙的召唤(1936—1939)”的读书沙龙现场,当提到同领域让他很看不上的读物时,这种反应其实正常。
很多人从李陀的表述方式中闻到了“宣传部的气味”——其实宣传部早就不再这么说话了。如果你愿意,这种气味也可以在鲁迅等左翼文人的杂文中寻得,可是左翼杂文与宣传部发言人根本的区别在于:说话人有没有剥夺该著作出版发行的权力?有没有追究当事人责任的权力?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无论多么激烈的言辞,也不过是个人的批评。从鲁迅到周扬,再到李陀,表述风格或有相似,其间的区别却不言而喻。
按我的理解,李陀发言中充斥的,是“文化精英主义的秩序感”。他特别强调林达和琼瑶“这么肤浅的书流行,它们造成的混乱是严重的”,“我更关心的是什么样的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出版环境,造成了这么肤浅的书的泛滥”。这段话在很多人看来是上纲上线,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的论述,作为“著名左派”,李陀的这番话逻辑上是自洽的。他的重点并不在于“肤浅”,而在于“肤浅的泛滥”背后的出版、文化环境乃至政治环境。当李劼等人说造成“肤浅的泛滥”的原因是“广大读者”时,遵循的是市场逻辑,而大众文化遵奉的“市场逻辑”恰恰是法兰克福学派以降,左派学者不遗余力抨击的对象,所以构不成对李陀批评的反诘。
事实上,引“广大读者”为支持,与“以人民的名义”,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是以多压少,任众数而排个人。这两种表述,都是集体主义时代的遗风。
我猜想,真正构成李陀与林达冲突的,恐怕首先是对美国的观察。据说林达“扎入美国南方底层社会”,而李陀刘禾夫妇则居于纽约学府,所处不同,立场不同,所见所思所想都大有歧异。而美国本来就是一头巨象,大家都在摸,摸到的形状各有不同。这些观察与记录反馈回国内,又会被思想敏感带不同的人群各自吸收、传播。不同的“美国形象”在中国社会的传播状况,倒正是观察中国的出版、文化、政治环境的大好材料。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陀说林达的书“不值得反驳,不值得深究,不值得批评”,倒确实彰显“精英的傲慢”——既然已经看到林达谈美国在精神生活的巨大影响,如果是甘心书斋的独善其身,则不必痛心疾首,如果希望能觉世立人,就当以自己的知识与表述去澄清、争夺这种影响。李陀的内心大概还是寄希望于像三联书店这样的人文高端出版社,能够做大众阅读的“守门人”,殊不知在浅阅读、微评论的商业时代,这种企望未免方圆凿枘,还容易被人误以为是在呼吁文化管制哩。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对李陀的驳论,都立足于“林达的书很好,怎么可能造成混乱?”这一前提。也就是说,正反双方都抱有“精神生活拒绝混乱,文化秩序有章可循”的同一文化精英主义思路。我倒是觉得,事实表达与价值判断的混乱,正是王纲解纽时代的题中应有之义。既然李陀与林达正好各摸其象,各述其形,造成“美国”乃至“西方”形象在中国社会的认知混乱,不可避乱。而正是各自的片面表述,并行不悖,才能构成某种平衡。试想,如果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只有“近距离看美国”的“美国好”,或只有“占领华尔街”的“美国坏”,倒是不混乱了,倒是有秩序了,但知识的总量却减少了,公众独立想像的可能性也减少了。就我个人而言,很不愿意重回那样一个判断清晰、情绪稳定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