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李迎兵
李迎兵 新浪个人认证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33积分
  • 博客访问:5,429
  • 关注人气:267
  • 获赠金笔:35
  • 赠出金笔:19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图片博主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忆鲁院

(2012-02-24 14:46:31)
标签:

鲁迅文学院

文学记忆

  http://s1/middle/4927b3batb9b1f3f16550&690
鲁迅文学院建院60周年老照片一(摄影:李强)

    一个人郁郁寡欢的时候,容易陷入回忆。并不是说真的今不如昔了,而是你,总是很警觉地谛听着窗外嘈杂的声音。通常是轰隆隆地过着火车,然后就很容易地打断正在思索的某件事情。想起在鲁院的日子,仿佛已经如同发黄的老照片一般久远,甚至于不知道从何想起,只是在心里边乱哄哄的,反倒烦躁的更厉害了。

 

  上个世纪,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你就拖着隐隐约约的孤独影子,行走在这条文学的羊肠小道上了。当时,记得有一个属于新时期文学的著名作家,甚或称得上是骨灰级人物,以过来人的面目劝导那些前赴后继跳火坑的文学青年们,别再在文学的华山羊肠小道上拥挤了,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摔死了,成功的几率不比打彩中奖更容易。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让你一时间找不着北。紧接着,骨灰级人物还引用了鲁迅的话,说文学不能当饭吃,爱必须有所附丽着,才会有意义。于是,很多文学青年乖乖地原路返回,而有的人还是依然飙着劲,执迷不悟,做着文学的千秋大梦。

 

  于是,也就是1998年2月的一天,你来到了闻名遐迩的鲁院。那个时候,你在人们的眼里已经被文学的梦想烧得半疯半傻。当你跌跌撞撞着敲开了伊甸园的大门时,也算是缘了。缘有善缘,也有孽缘,说不清的缘。这个缘,皆因为文学,皆因为你在文学的这条羊肠小道上的撅劲儿。说来奇怪,你一边冲着那些新时期和后新时期圣坛上的文学腕们角们学习取经,一边又反刍着,爆发出更多的逆反行为。还能记得鲁院大门上那个木质的牌子,很朴实,甚至于还似乎显得很寒酸,但那个牌子上的五个大字——鲁迅文学院,总是让每每来朝拜的文学青年们肃然起敬。

 

  从那个时候,有了机缘走进了鲁院。人虽然是进来了,但还是有更多的自卑和胆怯的心理。毕竟,在神圣的文学殿堂里容不得一丁点沙子,更容不得掺假。是的,从此你做着与文学有关的工作,但生怕亵渎了文学。一个个进出鲁院的人,无不一脸虔诚,或者城府很深,道行很深。也有一些如我此类的楞头青,呆头呆脑,难免会碰一鼻子灰。你是不敢懈怠的,坚持着一如既往的梦想。鲁院的院子并不大,主楼是教学和学生住宿所用,门厅里的鲁迅像,增加了几许肃穆和威严。无法否认,来给学生上课的有很多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文坛盟主或准盟主人物,而高研班的众多学生里也不乏后来居上者,在文坛也算是各领着风骚。

 

  很多时候,你置身于鲁院,会有一种说不清的、颇为复杂的错乱感。你不知道是离文坛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就像某个堪称市场巨无霸的80后领军人物声言: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可是,你诚惶诚恐的模样,不知道是不是装逼,但总是觉得市场就是硬道理。可惜,很拉风,你会拿出写《红楼梦》的曹雪芹来作为抵抗市场的挡箭牌。毕竟,曹雪芹当年可是举家食粥酒常赊啊。如果有人问,你是曹雪芹吗?那你又会纠结半天,内心在撕裂着,如同一个酒徒越喝醉越说自己没醉越说自己喝的酒最正宗,其实是心里底虚,就算是自己正在写或者已经写出压箱底的鸿篇巨制,但仍旧如同那些吃不到葡萄总说葡萄是酸的作家一样,认为获不获诺奖并不说明水平高低,获得诺奖的作家不也有很平庸的吗?

 

  文人总是相轻的。鲁院虽小,但各路人马云集。尤其,从2002年开始,延续上个世纪80年代办高研班的路子,由此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作家纷纷来到鲁院。就拿山西省来说,记得第一个来的是张行健,随后有段崇轩、王春林、马明高、韩思中、王保忠、李骏虎、葛水平、鲁顺民、杨遥等等,你与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来往。你来到鲁院,最早住在一楼办公室,后来住在309,再后来搬出去附近住,而再后来住到鲁院小平房。印象最深的是鲁院普及部主任井瑞老师。你有缘与他一起编初先的《文学院》,后来改为了《新创作》。有一年,好像是人心惶惶的非典时期,井瑞老师很沉稳,依然按时上班,周末都来办公室,与你一起编校刊物,一校二校三校,直至付印下厂。

 

  80后作家里的颜歌(戴月行),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早些时候的小说《封神》,你就读过,并且评过。后来,颜歌出了好几本诸如《马尔马拉的璎朵》等小说。她还送过我一本新出的小说。有一次,在京丰宾馆的笔会上,你与颜歌聊得很投机,一聊就聊了好几个小时。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聊了些神马,今天确实记不得了。但那种彼此之间的坦诚和自由,似乎是很难再遇到了。记得汶川地震时,你给成都的颜歌打过一个电话,她好像没睡醒的样子,说是晚上怕地震不敢睡,白天补觉。再后来,因为都在忙,彼此联系不很多了;再后来就听说,颜歌到了美国。记得还有水格,真名杨学会,现在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他也出过好几本小说了。程绍武、方文这些评论班的,北京作家徐坤,衣向东,还有80后的刘园园呀,记得在《火花》北京版还给你发过稿子;再如谢凌洁呀,鲁敏呀,金鸿梅呀,等等。这些名字,都是与鲁院有着关联的。每一届的高研班,诸如铁凝、李冰、李敬泽等作协领导都会来参加开班仪式。忆鲁院,拉拉杂杂,提了这么多人名,也就是粗线条的梳理。鲁院原有八里庄南里27号的地址成为地标式的象征,而搬到的芍药居现代文学馆新址,在60年校庆之后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阅读(370)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留照
后一篇:目击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