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皇帝与磨坊并非史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07:02 东方早报 | ||
早报记者 徐德芳 近日,一篇高校讲座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则来自武汉大学法学院的消息称,在一场名为“德国皇帝与磨坊”的讲座中,该院教授张里安指出,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多篇论著中使用的历史故事“德国皇帝与磨坊”只是故事,而不是历史事实。贺将该故事作为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引用,有违背学术规范之嫌。 德国皇帝与磨坊主 在贺卫方1998年发表于《南方周末》的文章《法院的位置》,以及他2002年发表在《中国律师》杂志的演讲记录稿《法官的法袍代表什么》中,都提到了这个“德国皇帝与磨坊”的故事。故事大意是,德国威廉皇帝建造了一个行宫,但是有一个磨坊影响了该行宫的环境,于是皇帝派人去说服磨坊主出卖该磨坊。磨坊主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坚决不肯卖。于是皇帝就派兵强行拆迁。一怒之下磨坊主提起诉讼,法院按照司法独立原则判决皇帝重建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一切损失。 这个故事经过贺卫方的介绍,被法学、经济学界接受,成为讨论法治建设与 房地产开发活动的重要例证。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叶中,即曾以《珠泉商贸城故事与波茨坦磨坊故事比较》为标题发表过学术论文。同时,大众媒体对这个故事的使用也非常普遍,在网络搜索引擎google中,搜索“德国皇帝、磨坊”可以得到将近2万条结果。张里安:这是旧事重提 据了解,这次讲座举行于2004年底,最初仅在武汉大学校园内传播。近日才被转载到一些学术论坛上,并引发争论。 张里安称,德国皇帝与磨坊的故事,是一个名叫JohannPeterHebel的人在约1813年之前创作的故事,并于1813年被编入一本故事集。故事提及的国王并非威廉,而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即威廉一世的爷爷的舅舅)。 张里安介绍说,在德国的波茨坦确实有一座“历史磨坊”。1787年该磨坊因为太过残破而被拆除。不久,因为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个人喜好,他下令重新建这个磨坊。不论是原作,还是后人的改写,都没有后来派兵强行拆迁又被法院判决赔偿一节。 贺卫方:感谢张里安教授 记者就此采访了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电话中,贺卫方介绍了自己接触这个故事,并将其写入文章的过程。 贺卫方说,自己对这个故事的了解来自前辈学者杨昌济的论著。杨昌济是杨开慧的父亲,年轻时曾游历欧洲。在其《静观室札记》中提到了此事。贺卫方在《中国哲学》(第三辑)上读到这个故事后觉得很有意思。随后,在1992年11月发表于《经济日报》的文章《钉子户与拔钉子》中,他第一次引用了这则故事。 “这个故事是对我们的一个比照。”贺卫方说,通过这样的事例说明某些问题,非常有效。同时在演讲中使用这样的故事,也更容易让听众产生共鸣,因此他没有过多考虑这一故事的真实性,就将它写进了自己的文章与演讲稿里。同时,他也强调将重视张里安对自己的批评,并在以后的学术工作中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最后,贺卫方表示,张里安如此认真地对待这些缺陷,让自己十分感激。他也希望通过本报,向张里安教授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