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麻宁
麻宁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2,203
  • 关注人气:7,3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派》:“尽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

(2013-08-07 15:54:02)
标签:

电影

青春派

青春

高考

回忆

杂谈

《青春派》:尽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

 

"对于齐明智来说,青春就是小慈的味道,好闻却再也闻不到了。"在告别高考整10年的这个夏天,我坐在双井UME影院里,听到主演董子健的这句念白,突然正中泪点地哭了。

《青春派》是过去半年国产电影带给我的最大惊喜。似乎是一转眼间,我们步入了一个集体怀旧的年纪。《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纷纷上映,都打着“致敬青春”“回望惨绿少年时”的旗号。但拥有青春的人永远不会祭奠青春,因此这些片子,或者是拍给70后男人女人的同学聚会暖场小片,或者是为90后营造的跟青春没有半毛钱关系反而与大牌密不可分的虚空幻象。真正刚刚挥手作别青春,似有遮挽的可能其实却再也留不住青春的80后,却缺位了这场事关青春的集体狂欢。

我在看《致青春》的时候,觉得那种宿舍居然没有饮水机还要到水房打开水的生活离自己的大学校园实在太远;看《中国合伙人》的时候,觉得它只是一群创业成功男人成王败寇的热血故事,崔健的歌虽然好听却只属于80年代青年而非80年代生人;看《小时代》的时候,又会一边数着其间出现的品牌一边回想自己真正拥有它是在哪个时期(但显然不会是大学里)……在这几部片子中,我不能说没有感动过,但那些感动常常囿于细节,仅仅是一道光影,一句歌词,一个特写,撩拨了我的心,迷离了我的眼。只有《青春派》,它是从世界观的建构,到故事的讲述,再到演员的表演,甚至是琐碎的台词,都能让我完全产生共鸣的。

这显然不是一部“精致”的片子。没有刻意地调过全片的色调以营造怀旧感,没有精心地搜罗有时代特色的物件以强化时间概念,也没有努力地挑选插曲以引起一代人的共情。它是粗粝却又活泛的,青涩却又真诚的,只因它要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正青春,无需营造,不必怀念。

让我多少有些心酸的是,我没有想到10年后的今天,影片里展现的那些关于高考的记忆,竟然跟10年前我高考的那个年代仍然是一模一样的。“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的大楼。”这些简单粗暴传播技巧为零却不乏传播效果的标语式口号,依然在高中校园里广为流传。而“距离高考还有XXX天”的倒计时牌,也依然出现在黑板的右下角,或是学校的电子显示屏上。班主任和教导主任,则仍旧是最让学生又爱又恨的形象呈现……

《青春派》致力于扎扎实实讲好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高考的故事。在当下虚华浮夸的电影市场上,这份扎实和诚意已属难得。而给这部戏增色极多的是,它拥有一个灵气十足的男一号——主人公居然的扮演者董子健,表演清新自然,无论念白、表情、动作都让人觉得干净舒服。我一直觉得中国演员很不擅长在自己主演的电影里念旁白,一念就做作僵硬,一念就让人出戏。但董子健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甚至让人觉得十分空灵,为画面加分不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影片尾声那一大段他的独白处,会潸然泪下的原因了。(后来才知道这个不到20岁的男孩,是中国第一代金牌经纪人王京花的儿子,也难怪如此“虎母无犬子”了。)

一个班的学生围拢校长、老师站好,静候拍毕业照,这时突然有个勇敢的傻小子站出来:“等一下!”——然后当着所有人向心爱的女孩告白。这一幕其实是很多女孩中学时代曾做过的梦,每个人都希望那个被告白的女主角是自己。而这个梦,在这部戏里成真了,只不过那个幸福的女主角叫黄晶晶,是居然暗恋三年的“女神”。接下来的一切故事,都沿着“高考”和“对黄晶晶的爱恋”两条线索推进展开。

女神以高分考入复旦大学(对,正如我猜中的那样,文艺作品里漂亮洋气而又成绩好的姑娘,都会选择复旦大学的),男一号却落榜了。于是在接下来的300多天里,女孩在魔都上海开始了精彩自由的大学生活;男孩除了面临对爱慕者“求而不得”的烦恼之外,还有高考的达摩利剑悬在头顶。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细节就是,当女孩作为“高考胜利者”被邀请返校时,面对一位不明就里的老师“同学,你怎么不穿校服”的质问,她可以笑靥如花地回答“我、毕、业、了!”而身着校服的男孩,只能沮丧而失落地赶回教室自习。“校服”在这里是高度符号化的“规则”、“纪律”写照,而“毕业”是能否打破规则、无视纪律的分水岭。当然,以高考胜利者的姿态毕业,便更有打破规则、无视纪律的心理优势和行为合理性。总之,戏里这个苦逼的16岁小男孩,只能恋恋不舍而又万般无奈地送走他心爱的女孩了。

这部戏对我格外重要的一个意义是,它能让我以男孩子的视角回望和打量青春。那些稚拙而执着的言行,却往往是最动人的,常能看得人泪光点点。“没有人能阻止我去见她,我要让她知道,我依然勇敢。”“如果今年的考题,是关于黄晶晶的一切,我一定能拿满分。”“早恋害人啊,但我不后悔。我落榜起码证明我是真心的。”作为一个高中时代特别顺遂并且没有谈过恋爱的女孩,此前我从没有这样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地检视过高中男生们的爱意。高中的女孩子往往羞涩,这羞涩最后的表现却是骄傲。于是骄傲惯了的我们,对这种爱意本能地表现出黄晶晶式的疏远和打压。是10年后我再回头读,才读懂了其中的真诚和勇气,才知道这些爱意就算不合时宜,却都无比珍贵。所以,那个在北京南站痴痴追上火车,义无反顾要对黄晶晶“十八相送”的居然,其实是所有在青葱年代有过这种爱恋的男孩,真诚和勇气的集中体现。这一幕,看得我感动而内疚,惆怅而怀念。就像为一段难忘的岁月找到了视角上的补集,突然发现得更多,理解得更深,体会得更细。

我也特别喜欢这部戏里的那些配角们,甚至会自动脑补他们的“番外篇”。“妖孽”一样以起哄扮娘为乐的的李飞,家境很好喜欢充大哥的贾迪,没头没脑跟着混日子的齐明智,为了改变命运而沉默苦读的周强……这每一个男孩,都个性鲜明,生动。我在我的中学同学里完全找得到他们的原型。不同于《那些年》里大家一窝蜂的喜欢沈佳仪,《青春派》里不同的男孩们,各自喜欢着不同的女孩。贾迪喜欢晓凡,晓凡却暗恋居然,而居然爱慕着黄晶晶……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就算是17岁也要面对“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残酷人生,世上哪来那么多“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相形之下,片中女孩的形象都比较单薄。黄晶晶只要学会面无表情地拒绝就能演完全戏,晓凡顶着高中女生根本没人会扎的“中等高度双羊角辫”,秦慈的形象隐约平淡到只剩下一个好名字……还好,我是从那个年纪的女孩子走过来的,对“高中女生”的形象见过千种百种,不怕影片里这一点缺失。但我不知道,男性观众会不会觉得这部分的刻画太过粗疏。

这是一部校园戏,但又不仅限于高三学子的生活。出现在高三学子身边的家长和老师,他们各有各的故事,只不过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故事淡化在了“高考”的大背景下。一个颇具隐喻色彩的情节设置是,蒋小涵饰演的那个以“洋派西化民主温和”著称的英语老师,一旦接过秦海璐饰演的撒老师的班成为代班主任,其严厉铁血残酷无情甚至超过了撒老师。可见,“撒老师”不是生就如此的,也不是一天炼成的,是特定的位置造就了她特定的性格。我不由想起自己的高中班主任,也是这样令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当年我们在校的时候,都对她敬畏多于亲近,但其实毕业之后,她对学生非常温和,并非当初大家心目中的“铁腕狂人”形象。所以高考啊,正像蒋小涵在影片中诠释的那样,它在中国从来就不是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而是 The Chinese Gaokao 呀。

如果硬要给这部戏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觉得整个团队似乎不是很擅长“命名”这件事。《青春派》这个影片名就不好,像是《致青春》和《美国派》的混搭,毫无特色和新意;人物名也很凑合不讲究,比如女神竟叫"黄晶晶"(以为是大话西游的续集吗?)这太没有美感和幻想的空间了。两个女主角也还可以有更好的人选,黄晶晶身上的校园气息淡了些,而晓凡又太相貌平凡,让人并无使她“成为故事女主角”的欲望(再次批评一下那个匪夷所思的发型!)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历经电脑蓝屏还能凭记忆重写这篇影评,这绝对是真爱的节奏。最后……“等一下!”来引引男主角第二次毕业告白的那段泰戈尔,作为对青春的同感吧:

尽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鲜花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