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师大人物】范治斌:新式水墨语言的探索者

北京师范大学 2013年07月05日 07:12

艺术是没有切实的结果的,就像我们要用一生去完善自己而只能趋近于完善那样,艺术也无限趋近于我们的精神而不是精神本身。其实,我们一直求证的那个结果一定是我们自己,并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补充修正,对别人的借鉴也像一种天然的营养滋润着我们的肌体,使它变得更加强壮。——范治斌

创作的动力源自热爱

  艳丽的色彩与多变的线条似乎对范治斌从小就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童年时独自画在沙地上的简笔画、随意涂抹的五彩斑斓的苹果树、攒下钱买来的一本本小人书构成了他对于画画最初的印象。有一次,还在上小学的范治斌为了观察鸡群的活动,硬是顶着炎炎夏日蹲在鸡窝前好一阵子,举凡这种与其他小孩不同的举动常常让邻里误认为他得了什么病——如今母亲每每和他提起这些事,还要笑上半天。

  凭借着刻苦的练习和对美术的强烈热情,1991年,范治斌顺利考入了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大学四年的学习让范治斌接受了更加专业的训练,各位名家大师所开授的课程,尤其是侧重人物画的课程安排给他的专业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范治斌的学生时代,勤奋努力、静心创作一直是他生活的关键词,他回忆道,“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每次寒暑假,我并不急于回家,而是选择留在学校画画,直到假期过了大半,有了很多作品后,才会打道回府。刻苦是很重要的,当然最关键的是对艺术真正的热爱。”

  毕业前夕,他回到家乡的老茶馆,画了一个多月的写生,他说“当深刻了解了他们的生命状态时,那种情感会在写生中发生作用”。一个多月风雨无阻的坚持,最终换来了毕业作品《茶馆组画》的创作成功。《茶馆组画》不仅使他受到业界的广泛肯定,也让他对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毕业后,范治斌在天津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选择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他一边画画,一边准备考研。两年间,朋友常会到家里找范治斌,“有时我感觉我的小屋就像一个舞台,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演出着不同的‘戏剧’,着实令我思考许多有关生活的意义”。他经常拿起画笔为朋友们画像,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积累了许多速写作品。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赵奇。这位画界名家鼓励他报考美术专业院校继续深造,外语尤其薄弱的他因此更加努力地准备考试,最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进入鲁迅美术学院。

  在鲁美的三年求学时期,成为范治斌艺术旅程中异常关键的转折期。虽然以水墨画为主要研习对象,但在油版雕处于强势的鲁迅美术学院,范治斌得以接触了大量的西方绘画作品,眼界的开阔让他开始思考怎样把西方绘画中的一些技法运用于水墨画之中。北京TS1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吴鸿曾评价说,“范治斌作品中的线条和西画中的光影并存,以线性结构为主的水墨介入西画中光影的流动,也算是以西洋画的技法为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

  范治斌解释说,“鲁迅美术学院的教育是西式的,虽然我的专业是国画,所学已不是当年的传统,因此我们的作品不会具有纯正的古典气质”。

  他同时对西式的艺术传统和文艺复兴时期、印象主义时期的素描色彩以及现代丰富多元的艺术观念与作品深深痴迷,而对于满是氤氲、淋漓的东方气质美的水墨画更是让他有着深入骨髓的热爱。

  而这也让他处于一种迷惑与矛盾的状态中——素描中严谨的造型方式该如何与水墨融洽的结合,互不折损,还能彰显水墨的魅力?可以看出,在范治斌的创作实践中,他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做着努力,而这种力求使现代语言和传统笔墨相搭界的态度得到了业内广泛的肯定,他因此被恩师赵奇称为“新式水墨语言的探索者”。

  毕业时,范治斌以对肖像和风景的研究以及对某种观念和形式的重构与探索创作了《带风景的肖像》组画。他还同时创作了《老伴儿》和《少女的肖像》系列,在造型语言和笔墨语言上进行了全新的表达与诠释。



  认真地教学  快乐地画画

  研究生毕业后,范治斌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开启了他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一段新的旅程。

  “在大学任教一直是我的理想,既能教授学生,也能从学生那里浸染新鲜的活力,可谓教学相长。”他一直认为,在课堂上,艺术的教学不应仅仅止于言传,更应着力于身教,“我深知学生能看到老师画画的重要性”,回忆起本科时作为学生的他在现场看老师们为他们作完整的水墨人物示范,范治斌说,“能看到好的画家现场作画,是非常重要的视觉经验,这种经验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记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记忆对我的水墨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求学时各位名师大家的教学风范也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求学期间的外出写生经历让他记忆深刻。而今在水墨写生课上,学生更是会在他作画时围拢于范治斌的左右,通过他的示范感染水墨的魅力。除此之外,每次写生,范治斌也会带领大家去看好的东西,进行描摹创作。当然,成为一名教师,也让范治斌有了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学术和创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我整理自己的作品时发现,我的许多重要作品竟完成于课堂之上或是带学生外出写生的途中”。

  范治斌的教学理念是,对于真诚创作的学生加以引导,而对于其他人则“不能强求”。除此之外,范治斌也是一个“微博达人”,每天他都会发一些自己的画作,以及在创作中产生的独到的艺术感悟。经过微博的传播,很多学生,甚至是绘画爱好者受益颇多。“我画,也由画生出些思考,零零碎碎,只言片语,但也还算认真与性情,我把它放进我的微博里,让它随着我一同成长。”可见,对于艺术的教授,不仅限于课堂或者户外写生,在范治斌的世界里,关于艺术的交流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如今,范治斌继续着他的创作生活,“认真地教学,快乐地画画”,生活波澜不惊,充实而美好。他说,“我喜欢这样的生活,自由,平常,紧张,充实。我不想被太多额外的事情所累。”对于艺术的专注使他看淡了很多东西,而画画,已成为了他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如吃饭饮水睡觉一般,不能或缺。当提到他今后的计划时,他很简单地回答说:“今后的日子,还是这样过的吧,画着画,不用想它会不会更精彩,只需踏实自在地过好每一天。”

  我们的对话结束于一个安静的午后,范治斌赠给我一本他的画册,翻开首页,一幅耄耋老者的画像赫然映入眼帘,那种沧桑坚毅却又不失温柔的力量撞击人心。我又抬头看了看这位坐在我面前的温文儒雅的画者,刹那间,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的美妙与瑰丽……

                         (来源:北师大校报作者:关惠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师范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