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10年,那些课改“面孔”

2013-07-12 11:16阅读:
从“先学后教”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再到“无限放大自学”,课改路上的每一步,都凝结着课改人的智慧、力量和勇气。课改路上,有开拓者、先行者,也有继承者、超越者,一个个名字、一张张面孔,都记录着课堂改革的进程。 蔡林森:教学变革者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嬗变为今天的全国知名学校,离不开前校长蔡林森的努力与坚持。
上世纪80年代,当蔡林森看到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时,深感担忧。他认为,应该找出一条道路,既能减轻师生负担,又能提高教育质量。经过思考与实践,他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理念,并亲自开设示范课与观摩课,引领学校教师成长。
“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蔡林森的教育名言。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洋思中学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那时,教育理念相对落后,蔡林森也未能摆脱“教中心”的窠臼。但是,他迈出了教育改革的关键性一步,在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自觉性,被称为“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
陈康金:讲学稿发明者
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一直在探索一条教育改革的路径,他希望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不改就是死路一条,改了才有一线生机。”抱着坚定的信念,陈康金走上了课改路。在实践过程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讲学稿的概念。讲学稿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是师生共用的文本,是教、学、研合一的载体。
讲学稿的常规要求是:明确学习目标、梳理知识体系、提供学法指导、检测学习效果。陈康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3次教学,分别在学生自学之后、探讨之后和反馈之后,要研究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客观地说,讲学稿的重点依然在“教”,注重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没有将学生的“学”提升到主体地位。但是与传统的教案相比,讲学稿如同学生的一根拐杖,指导他们学习,帮助他们成长,是解决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矛盾的重要工具。
讲学稿的出现,意味着陈康金“教学合一、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开始实行。同时,讲学稿也为日后的导学案奠定了基础。教育改革正是在实践、总结、突破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的。
崔其升:课改信仰者
从“教中心”到“学中心”,引领这场飞跃的,正是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
崔其升谦逊、低调,但一谈起教育,他立刻变得兴奋起来。在崔其升看来,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剥夺了太多本应属于孩子的东西,而真正的课堂,应该将这些都还给孩子。
崔其升开始倡导教学改革,他让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在杜郎口中学,教师每节课的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余的时间都属于学生。
教师不讲,学生能听得懂吗?改革初期,崔其升遇到的压力很大,许多人都充满了怀疑。但是,坚定的教育信念,让崔其升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最后的结果是——教师不讲了,学生反而学得更好了。
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学生认真自学、相互探讨、精彩展示、积极反馈,课堂气氛活泼热烈,每个学生都在这种气氛中享受、收获、成长。崔其升说,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充满了好奇心与展示欲。
可以说,是崔其升改变了杜郎口中学,让一所教学质量很差的农村学校,摇身一变,成为课改学校的典范。如今的杜郎口中学,改革的脚步仍未停歇。
“现在,我们已经不再说‘三三六’模式。那是改革初期的产物,是僵化的模式,而真正的好课堂,应该追求自然、灵动,是超越模式的。将模式内化,师生心领神会,运用自如,这才是课堂的更高境界。”崔其升解释着自己的改革思路,“现在,我们连导学案也取消了。”
导学案可以被看作课改的符号,它引导自学与探究,是学习的“线路图”与“导航仪”。但是崔其升认为,当课改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应该更充分地相信学生,去掉学生身上的一切“枷锁”。取消导学案,就是取消教师对学生思想的隐性控制,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最难的超越,就是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最难的改革,就是自己创造,又亲手毁灭。
崔其升曾经说,改革始于课堂,却绝不能止于课堂。教育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堂以外,要让每个学生都自由发展、健康成长。
“主动生动是课堂永恒的主题;真才实学铸就人生过硬本领;健全人格为未来发展而筑基。”这是崔其升最新的教育理念,他将其镌刻在杜郎口中学的校园中,时刻提醒自己,也时刻提醒学校的师生们。
这就是崔其升——一位执着坚韧的课改信仰者。
盛国友:人本思考者
盛国友是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董事长,他对民办学校、对教育改革有许多自己的思考。“民办教育的发展之道不是挖名师、抢生源、做广告,而应走上内涵发展之路。”盛国友一直坚信这一点,于是,他将“打破旧课堂,经营新课堂”写进了铜都的课改宣言。
2009年,铜都确立了“五环大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形成学校内涵文化。2012年,铜都在“五环大课堂”模式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创新,发展出“人本跨界大课堂”这一新型高效课堂模式。
为了使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更加优化,铜都大胆打破固定班级、固定教师的做法,让学生和教师有序流动、优化组合。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几个不同学科的教师行走在不同的班级之间,或倾听、或指导、或争论,实现了课堂的生态化与生活化。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创新,铜都的课堂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盛国友并不满足。他认为,支撑起课堂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铜都的教育,不仅强调“跨界”,更强调“人本”。从钻研“技术”,到追求“人性”,是铜都教育的飞跃,也是课改的一次重要飞跃。
盛国友力主将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在铜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使命,他们可以是路队长、寝室长、餐桌长,也可以是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纪律委员……此外,还有“德育发展共同体”、“学科发展共同体”等。充分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这种理念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让他们分享了集体的荣誉。
张雷:创新实践者
教师是什么?学生是什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这是江苏省昆山市前景教育集团董事长张雷对教育的几个追问。而他的回答,就在前景的教育实践之中。
前景教育集团有一部著名的《前景教育宪法》。与一般的校规不同,这部“宪法”从学生与教师、儿童与成人的角度,表达了前景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宪法”中强调了学生的各种权利,如参与、表达、交流、质疑、申诉等,这正是张雷“充分还权于学生”教育理念的体现。
这种理念,反映在课堂上,就是前景独特的“一拖N”课堂。
一个教师可以给两个班甚至多个班上课吗?前景的课堂给出了最好的回答:无论教室里有没有教师,学生都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自学、探讨、展示的过程井然有序。
“‘一拖N’课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教师给几个班级上课,它背后的支撑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张雷解释道,“‘一对一’向‘一拖N’的转变,将更彻底地解放学生,释放学生的潜能。同时,也让教师回归到指导者、观察者、记录者、管理者的角色。”
课堂中没有教师,学生便真正主导了课堂。当然,“主导”的前提,是教师的充分信任,以及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锻炼出的全方位能力。
张雷认为,教育要让学生做主,要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学校。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楼梯、每一间教室都应该还给学生。他曾说,改革就是重新建构学校的课堂、课程、管理、文化,重新建构的原则便是:符合教育理念、充分相信学生。
在张雷的影响下,前景的教师大胆放手,完整地将学习和管理的权利都还给了学生,真正实现了“去教师主导”。
李艳丽:心灵对话者
“爱和自由,让师生成为自己。”这是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校长李艳丽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教育要关注儿童的心灵,给他们安全与自由的感觉。
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心灵自由成长的空间,李艳丽提出“心教育”,即心管理、心课程、心课堂、心环境、心成长。
“有些孩子性格上有缺陷,或者孤僻,或者浮躁,但是我们不能抛弃他们,要和他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与沟通,帮助他们、影响他们。”李艳丽善于运用心理学进行教育管理,在她的关怀下,很多在一般人看来“无可挽救”的孩子,都健康、幸福地成长着。
西下池的课堂除了自学、讨论、展示等高效课堂的基本特点外,教师更关注孩子的内在感受。
学生上课时可以随便吃东西,发言时也不需要举手。“这是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安全,才会全身心地融入课堂。”李艳丽介绍说,“要给孩子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不是放任,而是在规则与秩序之下的。”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会坐下来,认真地听;当学生移动了桌子、椅子时,也会尽快恢复原位。学会倾听、学会归位,这就是内在秩序的一种。
“实物配对”是西下池小学重要的课堂教学特色,当学生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往往不会机械地讲授,而是通过实物或情境,让学生调动眼、耳、口、鼻、舌等器官,进行全方位的感受,进而上升到心理认知。
在人们竞相比较哪个学校的导学案编制得更合理时,西下池的学生却从不使用导学案。“导学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小学生也不需要导学案引导学习。”西下池小学的课堂目标是由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自己设定的。
在李艳丽看来,教育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爱和自由”的氛围里,享受学习、享受生活。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