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学大展之胡竹峰
(2013-07-04 08:43:07)主持人语
谢有顺 李德南
在“80后”文学研究刚刚起步时,很多批评家的目光主要聚拢在这代小说家所代表的变化上。这是有原因的,从文学史的序列来讲,这代作家的自我意识、文学抱负,还有他们所置身其中的文学生产机制,都与前辈作家有很大的不同。而小说在当代,又是非常强势的文体,其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要超过散文、戏剧,甚至也包括诗歌。然而,这种研究思路的局限也是明显的。这种一开始就非常窄的研究视野必然会使得,很多有意赓续文学传统,以写作散文和诗歌为主的作家,自然而然地被排斥在外,就好像他们的写作根本就不属于“80后”文学的范畴。“80后”写作中新的、“断裂”的一面,也由此被不恰当地夸大了。
另外,一味地求新求变,认为只有在新与变这一轨道上的文学才有价值,这也是对文学的一种误解。文学作为人心和灵魂的表达,除了变道,应该还有常道。也就是说,在变化之外,文学中还有不变的精神,所谓天地可变,道不变,这个不变,就是人类精神中的常道。
文学的常道是文学写作的原则、方向、基准。体悟到了文学的常道之后,看文学的方法就会大有不同。常道关乎价值、灵魂、生命,所谓“生命的学问”,探究的正是常道以及常道与个体生命之间的联系。生命的普遍性,蕴含在常道之中,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何以学问和写作的一家之言,往往通向一个人的身世,通向一个人对生命的感悟。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竹峰的散文值得我们重视。他生于1984年,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天涯》、《清明》、《长城》、《传记文学》等多家报刊发表散文随笔千余篇,先后开设读书、戏剧、饮食、书画评论专栏几十种,出版有《空杯集》、《衣饭书》、《墨团花册:胡竹峰散文自选集》、《旧味:中国古代饮食小札》、《豆绿与美人霁》等散文随笔集。许多读过胡竹峰的文章却对他本人不了解的人,都曾误以为他早已白发苍苍,已入耄耋之年。他的著作,也的确经常跻身不少以老作家为主的丛书当中。比如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渡书系”,先后出版了刘绍铭、赵毅衡、张宗子、也斯等老一辈学者、文人的著作,惟独胡竹峰是“80后”。胡竹峰也把写作视为生命的学问,迷恋汉语的庞大传统,在一衣一饭的琐屑中发现人生与自然的情致。
为了更好地对胡竹峰这位“非典型”的“80后”的创作进行梳理,本期我们邀请了著名的散文研究专家范培松教授和苏沙丽博士来写作评论。范教授在《凭自己的趣味创造出来的耐读的美文》这篇文章中,主要从现代散文史上关于“散文要有味”的论述作为切入点来理解胡竹峰的创作特色,认为“在他的散文中,时时会闻到周作人、俞平伯、林语堂和废名的气息。”另外,胡竹峰虽有意识地追求明人的名士气,“却把眼睛半睁着,时时要注视脚下的土地,不露声色地糅进了无奈的叹息,糅进了人间况味,这样的‘味’在我看来,这就是周作人说的‘涩味’,也是他自己眼中的好散文的‘味’。”这种气与味的微妙调适,使得胡竹峰的散文既有趣,也耐读。
苏沙丽的《文人情
他们所指证的这些写作精神,读者们在阅读胡竹峰的文章时,不妨作为参照。
《创作与评论》7月号上半月刊(创作版)目录
现场
爷爷的陀螺(中篇小说)/李长廷5
文学、人生及其他/田人 25
旋转的岁月(创作谈)/李长廷29
寄淡泊于志味/杨金砖 31
世事如“陀”:是人玩转陀螺还是陀螺玩人/陈仲庚 34
新锐
主持人语/谢有顺
散文三题/胡竹峰37
凭自己的趣味创造出来的耐读美文/范培松 50
小说
一千个人的梦乡(中篇)/丁伯慧53
牛本纪(短篇)/吴昕孺72
陈州笔记四题(短篇)/孙方友84
匠人二题(短篇)/任乐91
铁石心肠(短篇)/曹明霞100
诗语
青蓖的诗/青蓖107
屈甘霖的诗/屈甘霖110
发现
小小说三题/段淑芳114
淑芳,醒醒(创作谈)/段淑芳118
草根化的视野与温和中的锐力/聂鑫森119
艺苑
缘聚张家界/王际勇 122
有感于湖南采风/李德胜124
紫荆与白莲/石劲松126
社长:谭仲池,主编:江学恭,执行主编:王涘海。主办:湖南省文联。邮购地址:410001长沙市八一路227号。电话:0731-84582637。邮发代号42-31,半月刊,全年3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