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报

每日提供高质量新闻资讯

头图

《环太平洋》公映,强烈警告观影者警惕翻译水准

《环太平洋》

如何评价贾秀琰的字幕翻译?

作者 / cOMMANDO

听说《环太平洋》也是贾老师翻的,去看过的朋友悲伤不已,喃喃自语 “天马流星拳” ,就知道这下又完了……

我在新浪微博发起了一个 ”您对贾秀琰老师的所谓“接地气”翻译是怎么看的?“ 的投票,目前结果如下:

 

2012年看完MIB 3之后,回来在微博上发了一篇文章。贴在这里做回答吧。

我为什么不喜欢《黑衣人 3》 的字幕



为什么我看不惯“MIB 3”的字幕?这事儿我自己也想了一会儿,当然我最初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自作聪明”,但仔细想想,似乎又有些武断。

为什么我看不惯“MIB 3”的字幕?我觉得问题在这儿:我买票进电影院,是希望投入地看一部电影的,制片公司花不少钱拍一部电影,是希望让观众进入电影世界,在短暂的120分钟(虽然国内版本总是被剪)里忘却现实生活,跟随情节和主角一起历险的。具体到“MIB 3”,电影屏幕上是个黑人,黑人身后是60年代的美国街道,黑人在60年代的美国街道上和外星人打来打去——这就是这个电影要带给我的环境体验。

我不需要有人用 “地沟油”、“Hold住” 这种语言在我整个观影过程中不停提醒我:“嘿,你在2012年的中国,你在看电影,你在看电影,你在看电影,你看我幽默吗?我字幕也有笑点,你在看电影哪!”

文冤阁大学士的文章不错,但似乎忽略了一个前提,即:电影字幕是为电影服务的,观众进电影院,万分之九千都是奔着电影去的,剩下那些没奔着电影去的观众,我估计也肯定不是奔着看字幕去的。作为一枚出现在画面下方的字幕,最重要的工作是协助电影镜头一起帮助观众了解剧情,融入情节。像这种字幕,时不时地跳出来把我往剧情外扯,更类似于添乱。不甘寂寞的心情我理解,但我们抽时间看场电影也不容易呀。

更何况这中文翻译再创作得厉害,想要表现自己有思想,可以去翻译文学作品,想要表现自我的创作力,可以写点小说,都说消费者是上帝,就算不是,总也不是仇人,何苦下此毒手?既然不甘寂寞,就找一些合适发光发热出名的活儿,何必揪着电影字幕再创作呢?

总之,上述的论点是:我作为观众,希望自己能在剧场里 “忘我地观赏” 一部电影。抛开那些错译不提, “MIB 3” 的字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时不时打断我的观影感受,每隔几分钟就试图把我从剧情里往外拽,十分不好。



我以前不看春晚,现在每年除夕的时候,固定节目就是一边看春晚一边跟群里的一堆人评论节目。每年总有那么几个不知死的相声或小品演员,在节目里试图饮用“他们眼里最时髦”的网络段子,我们一般会高高兴兴地给这种段子打个-10000分。

网络流行语这东西不是那么好用的,没错,它有群众基础,流传也广,但这玩意儿就像大多数流行的东西一样,致命问题就是生命周期短,从时髦到火星,一般也就1个月不到。任何一个试图使用过期网络用语的人,都会如那些在时装周穿了过季衣服的影星一样被人嘲笑。

强者如赵本山老师,就可以引领俗语超流,败狗如某相声演员,就只能捞点儿残羹冷炙,妄图博得中老年观众的一点礼节性笑声。回过头来看 “MIB 3”,“Hold住” 这词儿至少是半年前就过气了,现在出现在电影院里,就只得一个火字。

当然,在我妈看来,“Hold住”这词大概还有两分新意(但其实我很怀疑,我妈也玩SNS上的城市建设游戏,而且每天都和QQ群里的朋友聊到天昏地暗)),但我妈就不会花100多块钱去看“MIB 3”的IMAX 3D版。我会去看,但现在如果有个人在我面前说“Hold住”并沾沾自喜,我就会马上把他划到下等无边那一栏人群分类中。

明白了?你有权利跟流行的风,但如果连跟风都跟不上热的,就不能怪别人面露鄙夷之神色,所谓自作聪明,弄巧成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

总之,我很不喜欢“MIB 3”的字幕,就好像我不喜欢人群中那些总是蹦出来说些自以为是的俏皮话显示存在感的油头粉面的把Polo衫领子竖起来头发油亮的男青年一样,就是这样啦。


电子骑士,媒体人,电影达人,电脑狂人,美剧迷,科幻迷,手机控,曾经的游戏迷,摇滚犯

不久前上映的《侠探杰克》票房口碑平平,阿汤哥似乎也没那么风光了。影片本身的问题(包括在国内的宣传)是一回事,坑爹的字幕也难逃其咎。上微博搜一搜 “侠探杰克”加“字幕”,你会看到一大堆抱怨。这其实已经是老问题了,从《马达加斯加3》到《黑衣人3》再到《007:大破天幕杀机》,观众发现如今进影 院看电影居然要担心电影的翻译问题,影院官方字幕不再是可信的象征。在网友频繁吐槽电影字幕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刻的危机。

先来看看 《007:大破天幕危机》和《侠探杰克》的字幕有多不靠谱吧:《侠探杰克》中有个场景是两个混混与杰克对打,两人总互相影响,其中一人说:“I’ve got this”(我来搞定他),结果字幕却翻译成“我有这个了”,动作片打斗戏忽然变成了小孩抢玩具的一幕。更雷人的是影片最后律师管幕后主使叫“John Doe No2”,字幕翻译成了“二号人物”,其实经常看罪案类美剧的人都知道,John Doe 是警方对姓名未知者的代称,应该翻译成“无名氏2号”。《大破天幕危机》里这类情况也很多,比如007追赶上伦敦地铁时对司机说“Carry on”(继续开你的),字幕翻译成“感谢”,英国小幽默味道尽失。其他像将把“生命的轮回”翻成“弱肉强食”,把“每个人都要有点爱好”翻成“人各有志” 等等不胜枚举。

一个问题是翻译字幕的人水平有限,在英语水准普遍提高,网络搜索极为便捷的今天,很容易被挑出错误来——像《无敌破坏王》 里把avatar译作《阿凡达》(应该是“头像”),把game console译作“游戏控制台”(其实是“游戏主机”)就是一例。另外就是译者往往把握不好整个字幕,为了所谓通俗化大众化肆意采用“地沟油”、“小沈 阳”、“伤不起”这样的网络词汇、现实热点词语、口头俚语等;有时正好相反,让《黑衣人3》这样喜剧片里的角色随口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这般的诗词典 故,看起来中不中洋不洋,大有违和感。

体制自然是问题的根源之一:引进电影由国家机构掌控,字幕制作过程完全不透明,没有足够的专业人 员,字幕翻译成了随意分配的任务。最近上映的《霍比特人》和《悲惨世界》,都有影迷呼吁厘清字幕问题,希望采用粉丝们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做出的民间翻译版 本的呼声。而另一方面,则是饱受质疑的某几位电影字幕翻译者依然不停地在翻译一部有一部引进大片的事实。

更深入的危机已经不仅仅是在电影字幕这个层面了。往大了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体系、文化价值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翻译,什么样的文字是好的?短小精悍的古汉语风格?或者逻辑清晰但句式冗长的翻译体?雅与俗运用的微妙界限在哪里?

在一个推崇文字狂欢,人人热衷娱乐乱象的时代,毫无底气、做作矫饰、夸张俗艳、呆板质木、缺乏活力的文字随处可见,我们怎么能仅仅把电影字幕的种种弊病看做是一个技术或人员问题呢?

豆 瓣网上不久前很多网友发起了一个“一星运动”,给年轻译者李继宏的多部译作都打了一星(最低)评价,有些网友甚至没有看过他的译作。缘起是因为出版方把李 的《老人与海》新译本称作是史上“最纯正、最优美、最准确”译本,对他的其他译作也大加鼓吹。于此相映成趣的是,最近江苏文艺出版的《斯皮尔伯格传》采用 了人人影视字幕组的集体翻译,也算一个创举。

在不经意间,我们的字幕,我们的文字都染上了时代之病(尤其是微博盛行导致文字碎片化、压缩 化之后),往往非中非洋,不古不今,既有旧日的迂腐,又带新时的浮躁。我过一阵再审视自己的文章,都会感觉诸多毛病,诸多并不恰当的表达。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降,中国的文字一直处在尴尬不清的位置中,时代的复杂变动更加深了文字的种种断裂、误读、错置。观众希望看到顺畅、准确的电影字幕,既容易被国人理解, 又不刻意媚俗(或媚雅),这简单的要求说起来真是不简单不容易呢。

但我们知道,新的东西,也多是从危机、不满、困惑中产生来的。包括新的文字,新的文化,新的价值。

Lawrence Li,五內俱焚・Body Without Organs
這是一種愚民的翻譯方式。看外語片,就是要瞭解跟本國語言不一樣的世界。就是要知道中國有大衆點評網,美國有 Yelp,中國有人人網,美國有 Facebook,中國不是宇宙的一切。

翻譯的使命是把人們沒有能力看到的世界展示給他們看,把 Twitter 翻譯成「新浪微博」這種媚俗譯法,等於在向觀衆說:請不要關心外面的世界了,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玩玩就挺好。

有這種翻譯觀的人,幾乎可以 100% 推知,她的外文能力是不合格的。
进入「知乎」查看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