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环太平洋》也是贾老师翻的,去看过的朋友悲伤不已,喃喃自语 “天马流星拳” ,就知道这下又完了……
我在新浪微博发起了一个 ”您对贾秀琰老师的所谓“接地气”翻译是怎么看的?“ 的投票,目前结果如下:
2012年看完MIB 3之后,回来在微博上发了一篇文章。贴在这里做回答吧。
我为什么不喜欢《黑衣人 3》 的字幕
上
为什么我看不惯“MIB 3”的字幕?这事儿我自己也想了一会儿,当然我最初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自作聪明”,但仔细想想,似乎又有些武断。
为什么我看不惯“MIB 3”的字幕?我觉得问题在这儿:我买票进电影院,是希望投入地看一部电影的,制片公司花不少钱拍一部电影,是希望让观众进入电影世界,在短暂的120分钟(虽然国内版本总是被剪)里忘却现实生活,跟随情节和主角一起历险的。具体到“MIB 3”,电影屏幕上是个黑人,黑人身后是60年代的美国街道,黑人在60年代的美国街道上和外星人打来打去——这就是这个电影要带给我的环境体验。
我不需要有人用 “地沟油”、“Hold住” 这种语言在我整个观影过程中不停提醒我:“嘿,你在2012年的中国,你在看电影,你在看电影,你在看电影,你看我幽默吗?我字幕也有笑点,你在看电影哪!”
文冤阁大学士的文章不错,但似乎忽略了一个前提,即:电影字幕是为电影服务的,观众进电影院,万分之九千都是奔着电影去的,剩下那些没奔着电影去的观众,我估计也肯定不是奔着看字幕去的。作为一枚出现在画面下方的字幕,最重要的工作是协助电影镜头一起帮助观众了解剧情,融入情节。像这种字幕,时不时地跳出来把我往剧情外扯,更类似于添乱。不甘寂寞的心情我理解,但我们抽时间看场电影也不容易呀。
更何况这中文翻译再创作得厉害,想要表现自己有思想,可以去翻译文学作品,想要表现自我的创作力,可以写点小说,都说消费者是上帝,就算不是,总也不是仇人,何苦下此毒手?既然不甘寂寞,就找一些合适发光发热出名的活儿,何必揪着电影字幕再创作呢?
总之,上述的论点是:我作为观众,希望自己能在剧场里 “忘我地观赏” 一部电影。抛开那些错译不提, “MIB 3” 的字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时不时打断我的观影感受,每隔几分钟就试图把我从剧情里往外拽,十分不好。
下
我以前不看春晚,现在每年除夕的时候,固定节目就是一边看春晚一边跟群里的一堆人评论节目。每年总有那么几个不知死的相声或小品演员,在节目里试图饮用“他们眼里最时髦”的网络段子,我们一般会高高兴兴地给这种段子打个-10000分。
网络流行语这东西不是那么好用的,没错,它有群众基础,流传也广,但这玩意儿就像大多数流行的东西一样,致命问题就是生命周期短,从时髦到火星,一般也就1个月不到。任何一个试图使用过期网络用语的人,都会如那些在时装周穿了过季衣服的影星一样被人嘲笑。
强者如赵本山老师,就可以引领俗语超流,败狗如某相声演员,就只能捞点儿残羹冷炙,妄图博得中老年观众的一点礼节性笑声。回过头来看 “MIB 3”,“Hold住” 这词儿至少是半年前就过气了,现在出现在电影院里,就只得一个火字。
当然,在我妈看来,“Hold住”这词大概还有两分新意(但其实我很怀疑,我妈也玩SNS上的城市建设游戏,而且每天都和QQ群里的朋友聊到天昏地暗)),但我妈就不会花100多块钱去看“MIB 3”的IMAX 3D版。我会去看,但现在如果有个人在我面前说“Hold住”并沾沾自喜,我就会马上把他划到下等无边那一栏人群分类中。
明白了?你有权利跟流行的风,但如果连跟风都跟不上热的,就不能怪别人面露鄙夷之神色,所谓自作聪明,弄巧成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
总之,我很不喜欢“MIB 3”的字幕,就好像我不喜欢人群中那些总是蹦出来说些自以为是的俏皮话显示存在感的油头粉面的把Polo衫领子竖起来头发油亮的男青年一样,就是这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