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阁科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enrose

博文

我所经历的科普 精选

已有 14888 次阅读 2013-7-16 13:58 |个人分类:信笔小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普

我所经历的科普

罗会仟  

以前在我们超导实验室里流传这么一个笑话:小师妹暗恋二师兄良久,终于有一天找到个借口说要二师兄请吃饭,二师兄爽快地答应了,但说到吃饭地点时道:“那咱们就去超导无痛人流吧,谁让咱们是研究超导的呢!”结果师妹大怒,默默发誓从此不再相信爱情。二师兄满脸充满了无辜和困惑——咱们经常在南门外聚餐的那个小饭店名字不就叫“超导无痛人流”么?师弟大笑,原来饭店本无名,只怪门上贴有漂亮护士美眉的医院广告,反倒成了饭店“招牌”了……其实说来此超导并非彼超导,只是某些医院滥用科学名词以诈唬广大人民群众而已。然而哈哈一笑之余,更多的是让我们这些号称超导研究“国家队”的科研人员感到一阵心酸和无奈。在如今中国超导研究已经跨步走在世界前沿之列的时代,广大民众对超导的了解却非常之少,我们那革命老区里的老乡们也许更多地知道“人流”是啥而不曾闻“超导”为何物。或许仅以这个小例子并不能代表我国科普的真实现状,但至少说明:科普,我们做的远远还不够!

小学时候写作文,“我的理想”似乎是必写的一个命题。在我们70-80后这些人当中,当年这道作文题里的内容恐怕半数以上都是:“我的理想,是做一名科学家……”然后在当时教学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我们为达到“科学家”这个理想,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学习——考高分——冲出农村——走向城市。然后,还有然后么?苦熬十年寒窗,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来到象牙塔里不见荣耀,却是四年的光阴虚度。拿着一纸薄薄的文凭,在招聘会里的人山人海,但求在陌生的城市找碗饭吃。“科学家”的理想在遭遇现实之后只能变成梦想或者只是个幼稚的回忆而已。相比之下,目前还在科研领域混饭吃的我,已然算是一个“非典型青年”,毕竟我已经是整天和科学家在一起工作了,也有机会接触当今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前沿的科学家们,理想和现实,看起来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如果非要在其中挖掘到原因,我想,是因为我幸运地在科普知识匮乏的年代接触到了少量且珍贵的科普书,从而改变了我一生(至少是目前)的命运。

我的父亲常常自诩咱们家是“书香门第”,其实爷爷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奶奶是没落地主家的穷娃,而他自己也只是个仅有小学文凭的乡村小学教书匠而已,唯一值得骄傲的是伯父写一手好草书,而堂兄则是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堂兄在市里的师范大学读美术专业,而后曾任我们县里的文化馆长,作为文化人有不少书籍。当时读小学的哥哥和我,并不识得几个字,一次在楼上找吃的时候,偶然发现几本堂兄手绘的《太极拳法》和《乙组棍法》,自以为找到了“武功秘籍”,于是像模像样地一通瞎练。武功当然是练不成的,玩了一阵子觉得无趣,便又偷偷翻起了堂兄那个放书的纸箱,这下有了新发现——用书皮细心包装的整整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文革版)。从来没有过也买不起课外书的我们如获至宝,拿着《新华字典》开始读起了《十万个为什么》。一直到高中,这套书还是我们的主要阅读材料,一遍又一遍地读,让我对书中的文革口号都印象深刻了许多。更重要的是,我对“科学是什么”产生了初步的概念,而我学习和阅读的兴趣也随之浓厚起来。记得当时还得意地在全班同学面前默写圆周率前100位,和同龄小伙伴们在晒谷场上探讨“看云识天气”,初三刚学化学就开始用圆珠笔芯和口服液瓶等“设备”在宿舍里制备氧气和氢气……,这些“科学热情”也许都源自于当初《十万个为什么》的驱动。也正是这股热情让我充满汲取知识的渴望,并在20年的读书生涯中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也从未放弃努力学习。除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外,我基本上把父亲所有的书都翻了好几遍。印象深刻的有如《知识窗》和《科学24小时》等当时的科普杂志,一些教导农业生产的手册,还有作为医生的外公留下的《本草纲目》和《赤脚医生手册》等等。和村里同龄小伙伴相比,我在很早就读过不少书而显得有书生气也过早地患上了近视,和城里的孩子相比,我从小读的书里连环画和童话的比重要少得多,而知识却要丰富的多。直到初三,我才接触到《绿野仙踪》、《格林童话》、郑渊洁、金庸、梁羽生、路遥等,还有《机器猫》(现在叫《哆啦A梦》),——这些书都是借来的。高中时代有了图书馆,那时我们每周必去的就是县文化馆搬迁之后留下的一个旧图书馆,遗憾的是在那里找到的大部分是小说或纪实类的书,科普书几乎没有。只有在学校图书馆偶尔看到《奥秘》和《科幻世界》之类的杂志,也就从那里,我听说了“光子”、“相对论”、“时空旅行”等名词。尽管我很早就接触到了科普读物,但我少年时代的理想,并非是做一名科学家。

高中毕业考入北师大物理系,对我来说是终于可以实现我的理想——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民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这所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师范学府里,有许多名师名人,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也似乎更加坚定了要做一名教师的决心。我尽我所能倾注在学习上,完成了一本本详细的听课笔记和习题解答,据说这些资料至今还在北师大被不断复印流传,俨然如同教科辅导书了。当一切貌似顺理成章地要让我毕业之后成为教师的时候,新的选择却动摇了我的决心。话说如果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的话,我们也可以不用补交学费(作为师范生,我们当年只交了一半学费,而我的学费都来自助学贷款),并且以我当时的成绩,是很有希望成为外推保送研究生的。当年刚刚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北京,到好的中学当一名教师还是有点困难的,更何况当时正是考研和读研大军越来越壮大的时候,读研似乎是上策之选。那么读研,该选什么专业方向呢?在困惑和彷徨之中,“非典”帮了我一个大忙。在“非典”期间,学校连续放假数周,还规定不能出校门,可谓是闲得发慌。除了在宿舍不停地看校台播的《寻秦记》和在草坪上玩游戏,就是到图书馆借杂书看。这些杂书里面有一半是科学家传记,如《杨振宁传》、《吴有训传》、《吴健雄传》等,另一半就是科普书了。因为选修广义相对论的缘故,前后读了不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认识了霍金、黑洞、夸克、超弦等,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也只能让我一知半解。我开始觉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并不适合数学底子薄的我,那么实验物理研究呢?两本关于超导的科普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暗示:一本是刘兵老师的《超导史话》,另一本是章立源老师的《超越自由:神奇的超导体》。那时我才知道,原来零电阻率的材料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超导材料,而且当时已经被物理学家研究了近100年了!仔细阅读了解到超导除了零电阻外还有完全抗磁性等一系列神奇物理特性,具有丰富了物理内涵和广泛的应用潜力,作为实验物理研究对象是再好不过了。正是由于这两本科普书的引导,我选择了到中科院物理所就读超导研究方向的硕博连读研究生,而这一选择,最终让我走上了科研道路,在漫漫长路上向着科学家的新理想而奋斗。

在科学院读研的岁月里,我逐渐喜欢上了博客这种新媒体,并写了不少博文记载自己成长的历史。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个笑话。随着博客交流的深入,我才发现原来社会上还有一个特殊的科学传播群体,被人称之为“民科”(民间科学家或民间科学爱好者)。这些人没有专业的背景知识,却在努力宣传一些现代的科学概念和知识,只是很多时候混入了逻辑和概念错误,以至于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夸大结论。大量“民科”的存在,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国内科普的薄弱导致民众对科学的缺乏判断力。确实,放眼望去,我们流传在国内科普读物和视屏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国外资料的翻译,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们疲于应付各种基金、论文、会议等事务,没有几个人乐意来做科普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是幸运的,因为科普书籍的指引和自身的努力学习,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而不是成为一个无法自拔的“民科”。作为一个正儿八经“官科”,为什么我不能利用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一些简单的科普文章呢?赶巧的是,刚在科学网开博不久便遇到首届科学博客大赛,因为有过参加科学院的青年博客大赛的经验,自然就报名参赛。借用科学博客大赛的契机,我开始撰写《水煮物理》系列,试图以浅显幽默的语言讲述物理发展进程中的趣闻轶事、典故秘史、奇人怪谈等并趣味科普物理知识。令我意外的是,该系列文章获得了诸多读者的厚爱,并乘着东风一路把我送上最佳科学博客奖的领奖台,同时我们的“飞贼克斯.若水狂兰”团队也荣获了团队一等奖。从此,我正式开始了我的科普生涯,从一个科普受益者转变为科普实践者。

博士毕业之后,我更加幸运地留所工作,继续从事我所喜爱的超导方面的实验科学研究。在科普方面,虽然因为工作繁忙而耽误了不少进度,但也做了不少自认为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在努力继续推进《水煮物理》系列的写作的同时,也单独撰写了一些科普文章。例如刊登在《物理》杂志上的《“无理”的物理》和《现代物理知识》杂志上的《超导体的“面子”》、《神奇的超导》等,这些文章都得到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和反馈,让我颇有成就感。2012年我也尝试到大学和中学做了几次关于超导科普讲座。我在期待着,也许,坐在讲堂里某一个角落的某一个同学因为听到了这次讲座,而对超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将来准备从事基础科学研究,那我的讲座就是成功的。我也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更让我激动的是,在最近两年我开始参与一些科普图书的写作,其中最令人兴奋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物理卷的编写。当年因为这本书走上科学道路的小孩,如今能够亲自参与这套书的编写,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鞭策,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典型案列。

如今中国的科普行业面貌已经大大改观,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市场已经出现不少优秀的国产科普图书,而乐意投入到科普写作队伍当中的科研工作者也越来越多。比如在科学网里面就总是活跃着一群科普作家,他们中有老一辈科学家,有引进翻译国外优秀科普书目的作家,有充满活力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也有一批对科学充满兴趣的爱好者。撰写《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物理卷的时候,为保证稿件的质量,我曾在科学网内振臂一呼,收到诸多博友的响应,我们一起顺利完成了初稿。在政府的推动下,一些官方的科普活动和展览也是越来越多,至少我们在新闻里听到“专家”这个名词已经频繁了很多了。例如在我们科学院,就有“院士专家巡讲团”和“研究所开放日”,许多院士们到中小学和社区做科普讲座,而社会公众也有机会到研究所里探秘,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一些科学团体,比如“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等也试图采用民间组织和商业运营的多种模式进行科普活动,取得的反响还是有目共睹的。令人可喜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开始设立专门的科普项目基金,专门资助高校和研究院所等科研单位从事科普活动,科普从官方层面上,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并逐渐走向常态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科普也许将会变得和科学研究一样重要,所有民众的科学意识将会更加强。诸如“非典”导致板蓝根脱销、核辐射污染导致碘盐恐慌、迷信绿豆生茄子能治百病等匪夷所思的事件不再会在中国发生。到那时,或许中国离一个真正的科学强国就不远了。

 

【作者注】本人发表于《科学新闻》2013年第三期。此为原文,借来刷刷人气,嗯!

 

【广告】欢迎围观:蝌蚪五线谱 第六十九期:浮在空中 《阿凡达》中悬浮山的奥秘http://ask.kedo.gov.cn/investigate/zjjmnr/362653.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926-708603.html

上一篇:线上科普乐园
下一篇:科学大厦是如何落成的?
收藏 IP: 111.161.79.*| 热度|

56 王振亭 李泳 樊文强 虞左俊 李宇斌 陈安 肖重发 苏德辰 刘启振 范秀山 李土荣 汪晓军 袁海涛 徐传胜 田云川 文克玲 何青 吉宗祥 魏武 林涛 曹敏 徐大彬 薛加民 庄世宇 吴宝俊 吕喆 张冠军 何宏 王锋 张文卓 麻庭光 李璐 周向进 柳林涛 王德华 蔡小宁 郭胜锋 张明 陈国文 刘全慧 唐常杰 曹俊 逄焕东 张鑫 靳萍 武夷山 陈爱玲 wliming hao biofans dulizhi95 cloud020 xqhuang ytcy tjlrx MrPow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0 个评论)

IP: 121.237.228.*   | 赞 +1 [35]miao811   2013-11-4 19:55
阳光青年
IP: 75.50.144.*   | 赞 +1 [34]TajinKuo   2013-10-23 01:27
奋力研究而热心科普,钦佩!再要引导入思想方法,更好,只是吸收方面或许会有点杂乱。用小号字编排,如何?
#8,9,11,12, 着重提出逻辑的关键性,这与Einstein的如下论断吻合: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is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 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 (in Euclidean geometry)...,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to find out causal relationship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  In my opinion one has not to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have not made these steps. 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Einstein to J E Switzer, 23 April, 1953)
IP: 124.219.44.*   | 赞 +1 [33]冯珞   2013-10-22 15:47
我在此博主的另一篇博文发表了很简单的评论,说是他在文後引用论文致谢以此来说明其导师闻教授的为人好,这表现出不成熟。结果竟然被此博文删了。而且把类似评论一概删除,把该篇博文最後引用的论文致谢也删了。
这果然应了我的评论,博文很不成熟。你在给你的导师帮倒忙,怪不得有人还评论你是高级黑呐!
IP: 180.168.83.*   | 赞 +1 [32]张明   2013-7-17 16:09
好文章,向罗老师学习,有时间也写写科普文章。
IP: 159.226.67.*   | 赞 +1 [31]王德华   2013-7-17 12:01
好文章。真正科学家的胸怀。
回复  谢谢王老师,正努力向王老师学习中。
2013-7-17 12:3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1.160.191.*   | 赞 +1 [30]tjlrx   2013-7-17 11:53
真高兴能遇到一位热中科普的物理学家。
以后希望能多读一点您写的书。
回复  物理学家算不上啊…… 不过欢迎多给我的书捧场,嘿嘿
2013-7-17 12:2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21.2.164.*   | 赞 +1 [29]杨林青   2013-7-17 11:05
科普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文章不错
回复  同感
2013-7-17 11:4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60.30.33.*   | 赞 +1 [28]杨全文   2013-7-17 09:48
阿凡达里的科普真的很美的,但这似乎需要时间来实现。
回复  重大科学发现都需要数代人的积累和努力,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急功近利不大可能。
2013-7-17 11:4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18.80.205.*   | 赞 +1 [27]laluba   2013-7-17 09:47
非常感动,希望以后也多多看到老师的作品
回复  有机会就更新,最近两年确实懈怠了
2013-7-17 11:4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25.77.120.*   | 赞 +1 [26]王跃峰   2013-7-17 08:55
   同人不同命,童年不一样。lz是书香门第,而我的童年印记,基本就是弹弓、自制弓箭、电动游戏机。
回复  哈哈,这些我也玩过滴!
2013-7-17 11:4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39.78.66.*   | 赞 +1 [25]麻庭光   2013-7-17 08:48
请问,您是如何处理引用的问题,我不小心引用了一个古代的故事,被人打假,搞得很不愉快。你的故事都是自己写得么?
回复  古代故事,用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重现讲一下就是了,内容大意应该是一样的,这不就像不停翻拍经典的电视剧嘛……
2013-7-17 11:4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59.226.89.*   | 赞 +1 [24]孙振凯   2013-7-17 08:38
科普利国利民,科技强国之路!
回复  赞!
2013-7-17 11:4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202.186.*   | 赞 +1 [23]赵明   2013-7-17 07:00
好文!
回复    
2013-7-17 07:1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93.160.75.*   | 赞 +1 [22]张文卓   2013-7-17 06:46
不顶对不起我自己
回复  谢谢师弟捧场。
2013-7-17 07:1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06.76.79.*   | 赞 +1 [21]薛加民   2013-7-17 01:58
这个叫做ch555的说的是中文吗?

支持博主的无私奉献!我原来以为罗老师是做超导理论的。今天才发现是做实验的。

我也很喜欢悬浮中的科学内涵。做过一些小实验放在网上。期待罗老师关于悬浮的作品。不知什么时候写出来?
回复  下周就会登出来,请记得去看看,嘿嘿。
2013-7-17 07:1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0.52.124.*   | 赞 +1 [20]liumn   2013-7-17 00:23
嘿嘿,和楼主的经历有点类似,不过看的多是课本。老爸高中毕业的,我小学时看他初中高中的教材,其实只能看懂一点字面的意思。那时特迷物理,从小学到初中,费了3、4年,基本搞懂了核弹的起爆过程,“临界”这个概念就花了我将近一年才懂。不过最后没学成物理,成了化学僧。
回复  化学和物理还是同根同源的,侧重点不同而已。祝早日升级为住持!
2013-7-17 07:1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22.71.182.*   | 赞 +1 [19]何宏   2013-7-16 23:53
哈哈 ,又一个爱读闲书而步入科学之门的青年。 没有鼓励身边的年轻学子玩玩Science Sla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0892&do=blog&id=704925
另一种玩科学以及科普科学的办法。
IP: 222.66.175.*   | 赞 +1 [18]WONTON   2013-7-16 22:52
乖乖,写自传呢?呵呵
中国的科普教育做的不好有很多原因,古代中央政府就希望老百姓越蠢越好,啥道理啊?好管理啊!虽然现在是新时期,但肯定无法摆脱这种遗传影响啊!再有就是中国的科研做的的确不怎么样,再加上造假、吹嘘等因素,以至于中国老百姓很难相信本土学者的科研成果。本事同根生的台湾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科普做的很好,还有个的科普节目,专门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生动形象,在YouTube就有,可惜被大陆屏蔽掉了。从这点就知道中国人为什么无知了吧,我说的是无知,而不是蠢哦,呵呵
回复  中国科研已经走在崛起的道路上,我们应该看到希望的部分并为之努力,而不总是抱怨和失望。
2013-7-17 07:1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24.205.76.*   | 赞 +1 [17]迟玉洁   2013-7-16 20:47
我很早就特别想做一件事,类似综艺节目的东西,叫走进科学家的生活,让普通大众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科研工作的,顺势将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平实地传达给普通大众,消灭那些夸大其辞甚至错误百出的科学报道。
回复  抓紧啊,期待ing
2013-7-16 21:3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02.248.209.*   | 赞 +1 [16]高召顺   2013-7-16 19:55
其实,如果每个农村的小学和中学都有一个图书室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花不了多少钱,一个图书室几千块钱就足够,全国也就几公里高铁的造价,对孩子来说那就是知识的海洋。我上小学中学时学校没有图书室,更别提图书馆,不知现在农村好些了没有?小时候真是饥渴呀,捡个报纸片都能看半天。
回复  记得第一天去县城上高中,在同学的带领下找到了县图书馆遗留下来的一个书室,在一间阴暗的土屋里面。之后,这里成了每个周末必去的地方。
2013-7-16 21:3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0.89.66.*   | 赞 +1 [15]黄荣彬   2013-7-16 19:44
板蓝根的疗效如何证明的?还不是几个老中医拍拍脑袋就出来了。
IP: 59.66.57.*   | 赞 +1 [14]文克玲   2013-7-16 19:43
有一个科学家在科普,就有100个记者在反科普。所以当务之急是对记者严加管教。
回复  怎么管教?这不是我们科学人能做到的吧? 只能尽量多宣传准确的东西。
2013-7-16 21:3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3.57.19.*   | 赞 +1 [13]dulizhi95   2013-7-16 19:36
普科---科普
IP: 210.73.56.*   | 赞 +1 [12]林涛   2013-7-16 19:30
罗老师的脑残粉飘过,水煮物理 我每篇都有收藏
回复  非常感谢林兄!好久不更新水煮系列了,惭愧啊
2013-7-16 21:3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0.89.66.*   | 赞 +1 [11]黄荣彬   2013-7-16 19:07
科学素质首先是逻辑素养。
IP: 110.89.66.*   | 赞 +1 [10]黄荣彬   2013-7-16 19:06
在科学网批中医的论战中,很多人就搞不懂为什么吃药和病愈的因果关系不能由个案、权威人士和患者的证言来确定,而必须通过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来确定。也搞不懂为什么现代医学要使用化学物质做医药。还有把医学分为西医和中医。这些都是由于缺乏逻辑学的缘故。
IP: 121.8.171.*   | 赞 +1 [9]石浩   2013-7-16 19:03
科普一方面要科学家研究人员,
另一方面我觉得提高中小学教师科学修养,更能够更好的带领和教育下一代,当然主要针对有兴趣的人而言
总之需要社会广泛的参与
回复  是的,全民总动员啊
2013-7-16 21:3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0.89.66.*   | 赞 +1 [8]黄荣彬   2013-7-16 19:01
我在科学网努力普及逻辑学。逻普比科普更重要,思维规律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更重要。
回复  殊途同归
2013-7-16 21:2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0.89.66.*   | 赞 +1 [7]黄荣彬   2013-7-16 18:49
中国的科普注重科学知识,不注重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逻辑,效果甚差。
回复  大家都在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我们更要看到任重且道远,不能轻易地放弃努力。
2013-7-16 18:5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59.66.57.*   | 赞 +1 [6]文克玲   2013-7-16 17:37
可惜,科普只对相信科学的人有用。
回复  连科学都不相信,那还普什么?
2013-7-16 18:4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6.228.241.*   | 赞 +1 [5]Cellulosic   2013-7-16 17:32
罗老师,十万个为什么的新版什么出啊?想给孩子买一套,我自己也复习复习。
回复  据编辑部说是十月份,目前还没进一步确切消息。
2013-7-16 18:4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0.103.43.*   | 赞 +1 [4]袁海涛   2013-7-16 17:11
一个时代的印记
IP: 218.22.34.*   | 赞 +1 [3]yrbaikaishui   2013-7-16 16:56
顶一个……
IP: 124.16.10.*   | 赞 +1 [2]廖宝剑   2013-7-16 16:55
会仟,到大学毕业才知道超导现象有点让我吃惊啊。你是不是记错了。我记忆中高中我对这个有点印象,因为国家多次宣传过我国在超导竞赛的成就。大学的热学,似乎也在绝对零度的时候,有过超导的描述?我也记不太清了。
回复  就咱们高中的教育,似乎连量子力学都不知道,何况超导……
2013-7-16 16:5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10.77.84.*   | 赞 +1 [1]罗良   2013-7-16 15:33
   童年经历和我差不多,地理名词解说这本书我看得最多,然后从中知道了土星卫星数量第一的过时结论
回复  握手!同感!
2013-7-16 17:0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1/1 | 总计:35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 0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