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之五:路,就在脚下
2013-07-12 22:49:3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传新 荆彩 刘凌] [责编:彭彭] 字体:【

  路,就在脚下

  ——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之五

7月12日,游人参观长沙市岳麓书院。1918年6月,毛泽东同志一师毕业后,与蔡和森等寄居在岳麓书院,一起实践建设“岳麓新村”的构想,同时积极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本报记者 张京明 摄

7月12日,“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湖南日报联合知名网媒大型联合采访团在长沙市爱晚亭采访。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经常在此与朋友一起纵论天下事。本报记者 张京明 摄

7月12日,长沙橘子洲头毛泽东像。毛泽东青年时代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常和同学到洲头议论国事。1925年,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本报记者 张京明 摄

  本报记者 李传新 荆彩 刘凌

  从韶山到湘乡到长沙,从一个热血少年到革命青年。长沙,成为毛泽东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关键选择。

  7月12日下午,采访团来到长沙,在这里开始了此次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联合采访的最后一站。

  长沙是青年毛泽东学习和工作时间最长和最重要的地方。一代伟人的脚步正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里印记着青年毛泽东的政治抱负和革命理想。也见证了青年毛泽东一个由寻求真理的有志青年,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再到革命领袖的发展过程。

  下午3时,长沙气温高达38摄氏度。一路汗水,一路收获。采访团冒着酷暑,参观了岳麓山、岳麓书院、橘子洲头、清水塘。

  进入岳麓山景区,跃入眼帘的是湖南大学广场正中的毛泽东雕像,伟岸豪迈,尽显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岳麓山上,古枫参天、亭亭如盖。一眼望去,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爱晚亭英姿焕发。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经常在此与朋友一起纵论天下事。1918年、1919年毛泽东两次离开长沙去北京,都在这亭前话别友人。此亭建于乾隆五十七年,解放后重建,1952年毛泽东亲笔题写“爱晚亭”三字,足见此亭在其心中的位置。如今爱晚亭已成为岳麓山的红色地标。

  苍翠葱郁的岳麓山下便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三次寓居这里,“实事求是”的校训又一次给了他熏陶。在这里,他还践行过“工读生活”,是对“改造中国与世界”道路的一种探索。

  横亘在湘江之中的长沙橘子洲像一艘扬帆前行的航船。32米高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成为橘子洲头一道新的风景。透过巨型雕像,我们似乎看到了当年在橘子洲头沉思的毛泽东,“心忧天下”,胸怀大志。站在临江而建的望江亭,可领略青年毛泽东当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英雄气概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

  临近傍晚,采访团来到了清水塘。昔日的菜园与瓜棚已变成繁华街市中环境幽静的小园林。园中那栋青砖瓦房不仅是当年的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也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家。在这里,毛泽东组织指挥了安源煤矿工人大罢工、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等一系列工人运动。

  青年毛泽东在长沙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地方就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自1914年春进入一师,他在这里度过了8个年头,四年半的读书生涯,还做过两年多的附小主事和师范部国文教师。在学生期间,毛泽东刻苦学习,顽强锻炼身体,还利用课余和假期进行社会调查,主办工人夜校,创建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一师对他的成长无疑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毛主席曾对美国著名作家斯诺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他还说,他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

  1910年初秋,毛泽东走出韶山冲;1911年春,从“东山”到长沙;1921年夏,从长沙到上海,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他探索出一条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大道。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日子里,湖南日报组织策划的“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大型联合采访报道,沿着青年毛泽东的足印寻访,感受和见证了寻路的艰难。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觉得毛泽东的伟大。

  在此次寻访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人民、新华、中国日报、新浪、搜狐、腾讯等网站的年轻记者们,对一代伟人的敬仰之情。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看到他们在韶山主席铜像前凝神思索,在沩山密印寺的前坪仰望着星空;站在梅城紫云峰上,体味青年毛泽东对这方大好河山的赞颂……

  这次寻访暂告一段落,本报的“青年毛泽东之路”专题报道仍将继续。寻访青年毛泽东足下之路,也是重温毛泽东的人生之路,更是希望通过这次采访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2012年11月29日上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完《复兴之路》展览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阐述中国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经验。我们的路,就在脚下。只要路的方向是对的,我们就要脚踏实地,努力前行。只有这样,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网媒互动】

  摒弃繁杂,思考追寻

  新华网 李晶瑶

  从韶山少年毛泽东开启智慧萌芽的私塾,到湘乡主动寻求新式思想的东山学堂,到安化、宁乡一路走访探求民情借宿的密印寺,再到长沙组织共产党成立初期活动的爱晚亭、清水塘,我们沿着青年毛泽东成长之路一路走来。看过了幼年毛泽东玩耍过的故居、望过了青年毛泽东攀登过的北宝塔,也探访过了青年毛泽东拜谒过的密印寺,从一物一景中,青年毛泽东成长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毛泽东对知识的渴望,对社会的关切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在这炎炎夏日里似化成一股清风,让身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停留、自省、自净。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眼界,实践领悟真知。不论外面的世界有着多么嘈杂的争议,少一些抱怨,读书、思考、去做事,是青年毛泽东留给我们的最简单也最扎实的人生哲理。

  青春不止,追梦不停

  人民日报—人民网 覃博雅

  罕见的高温天气,未能阻挡记者们的探索热情。今天我们沿着开国领袖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足迹,重回湖南省会长沙,行走在岳麓书院的近代人文气息之中,仿佛穿越年代回到那激情澎湃的年代。回味主席当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藐视一切敌人的气概,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豪情顿时喷涌而出。徜徉橘子洲头,远眺对岸的毛泽东母校——湖南第一师范,主席当年泅水横渡的身影依稀可见。 漫步清水塘畔,当年主席与杨开慧贤伉俪情深,不顾小家投身革命的无畏情怀跃然在目。岳麓书院的浓郁文风,橘子洲头的浑厚气势,清水塘的温婉情怀,共同见证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湖湘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连日来,人民网的多篇报道均取得很大反响,部分报道点击量过百万。此次湖南之行,必将成为已然在我心中升腾出对毛泽东更加深沉的敬仰,并将激励我在今后的道路上继续追寻。青春脚步不止,追梦不停。

  脚步不止,戮力前行

  中国日报网 高欣怡

  七月盛夏,骄阳似火,我们追寻着青年毛泽东的脚步,一路从韶山走到长沙。这时的毛泽东已褪去了当年东山《言志》的稚气,怀揣着在宁乡密印寺与方丈两夜畅谈所悟出的“农工大众方为救国救民的大本大源”的理念,继续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暑假的游学经历让毛泽东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求学求知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思想和政见也日臻完善,同时还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毛泽东与萧子升等胸怀天下、志在救国的一群热血青年,相约来到岳麓山,在爱晚亭相聚。针砭时弊,臧否人物,畅谈国事。也会畅游湘江,与风浪搏击。他们一起成立新民学会,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中,用实际行动践行救民于水火的“青春梦”。

  那时的他们何等意气风发,酣畅淋漓。或许正因为如此,主席才会写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样豪情万丈的诗句。站在橘子洲头,虽然没望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绝美景致,但着实能体会主席当年的壮志豪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感慨于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梦想,随时愿意为革命献身的牺牲精神。

  行至今日,我们短暂的“青年毛泽东之路”探寻之路程已近终点,但我们人生的脚步并不会停止。带着对主席的敬仰,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为了国家的未来,戮力前行。

  探寻之路,阻且乐

  新浪网 杨姗

  湖南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从我们第一天来到这里,从接触湖南日报的各位老师,到韶山、安化、梅城、沩山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接触过的人都可以讲一段与主席有关的故事。尤其韶山冲的铜像广场,据说每到主席诞辰,从凌晨开始广场就站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想象万人吃长寿面的场景,可以想象场面有多壮观。爱晚亭,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在骄阳似火的酷暑时节给我们带来惬意的清凉。这站是“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采访活动在长沙的最后一站,今天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天。与其说是一次采访活动,不如定位成一个短期的培训班更加贴切。正如大家第一天的感言所述,我们是来开启与这段历史的亲密接触。采访活动的结束,每个人都装了一肚子有关主席的故事,也将以前对毛主席的碎片认知做了重新梳理。我甚至希望,我们的活动叫“毛泽东之路纪行”,让我们继续对探知毛主席的道路,就这样继续走下去,去探寻他的中年、他的老年,哪怕是爬雪山、哪怕是过草地……在北京的日子,我从没去过毛主席纪念堂,回去以后,一定要去瞻仰一代伟人的领袖风范。

  青春路不可复制

  腾讯网 焦建宁

  从农家伢子到世纪伟人,从叛逆少年到共和国缔造者,没有任何一条伟大的青春路,可以复制。但幸运的是,青春,我们一直在路上。

  悠悠历史,追本溯源,那些真正改变历史的事件总是值得我们铭记。120年前的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韶山冲。胸怀壮志的青年毛泽东不顾父亲反对,进入新式学堂“东山”,而“东山”也成了毛泽东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新式思想和教育,思想受到启发,将他引向后来的革命道路。17岁的毛泽东一腔热血,奋发积极,不禁让人回想起那如火的青春岁月。

  今天,“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采访活动行将结束,作为参与这次活动的网媒记者,意在藉这样一个踵事增华的过程,表达一个信念,寻找一段心路,重温一段风华。当我们选择重走伟人的青年足迹时,已在重温脚下这片土地曾发生的故事。

  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重走青年毛泽东之路的这5天行程,让我这个年轻人从自己的角度破解毛泽东成长为世纪伟人的人生密码,探寻毛泽东的成长轨迹。这里不仅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更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气概。

  青年毛泽东,从一个求知上进的青年,到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代巨擘,他以自己亲身参与的实践,掀起了整个中国狂飙式的社会革命运动。他的勤思、真实、富于反抗、同情贫苦的精神,才是我们今日重走所需要关注的。

  中国梦,青春梦,少年梦。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时代正在推进,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中国梦如此之近。

  同一种情怀

  华声在线 周谨之

  5天前,因为同一种情怀,我们携手踏上“青年毛泽东之路”,而今又要因为各自的工作与梦想挥手作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如火的夏天,一群年轻人因为共同的信仰从五湖四海聚拢而来,共同追寻青年毛泽东的足迹,寻找青年毛泽东成长的故事,感受青年毛泽东的豪迈与气度。行程很短,感受很深。一群年轻人在重走青年毛泽东之路的途中结下了友谊。对青年毛泽东的故事的探寻仍在继续,而我却为即将结束的相聚而伤感。还没离别,已经开始伤感于没听完的主席故事;还有躺在密印寺石板路上那未数完的流星。其中饱含的情意,余不一一。星空下有人说:10年后再聚。不禁让我想起当年毛泽东与萧子升游学时的种种。也许在星空下畅谈青春与理想,为国而慨,为前途而思。虽不知那刚刚划过天际的流星,是否已经收到这真挚的祈祷,但它已如泉涌一般,倾泄至每个人的心头,已然与所有关于毛泽东的泉涌般的思绪相连。

  本报记者 荆彩 黄晓辉 李传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