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JohnRoss431
JohnRoss431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21
  • 关注人气:1,3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和目前这个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创新类型上,中国很成功。

(2013-04-17 01:10:37)

此文发表于2012年12月12日

直到最近,仍有观点认为中国公司的最大神话是它们缺乏创新。但是,西方对中国公司快速创新的系列研究正在重新审视这种观点。 
有几个研究例子可以说明,中国公司不再仅靠拼低工资,也在拼强大的创新竞争力。例如,曾鸣和彼得•威廉姆森所著的《龙行天下》、丹•布雷兹尼茨 和迈克尔•莫福利所著的《红桃皇后的奔跑》、维贾伊•戈文达拉扬和克里斯•特林布尔的作品《逆向创新》,以及阿米塔瓦•查托帕迪亚雅和雷吉夫•巴特拉合著 的《新兴市场的新跨国企业》。

 

http://ablog.typepad.com/.a/6a00e554717cc98833017c3488016f970b-pi

http://ablog.typepad.com/.a/6a00e554717cc98833017d3eb70aee970c-pi

http://ablog.typepad.com/.a/6a00e554717cc98833017d3eb70b2f970c-pi


西方分析家现在才清醒意识到这个现实,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找错了方向,对创新的定义是错误的。 
正如布雷兹尼茨和莫福利正确指出:“他们寻找传说中的‘真’创新——一个新颖产品,聚集在硅谷以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如果他们找到了,他们会宣称创新政策取得成功;如果他们没有找到,他们警示中国的增长不可持续。” 
布雷兹尼茨和莫福利说,实际上,“对于中国而言,在其他类型的创新上表现卓越,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中国已然在多种不同生产领域上占据了全球 中心地位。在研究、开发和产品的不同部分创新上,中国也逐渐形成强大的竞争能力,这些创新和产品创新一样,对经济增长很重要。” 
显然,目前中国在以苹果的iPhone 或 iPad定义的这一类创新上较弱。但是,也没有理由要求中国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就必须要在这类创新上强大。 
中国目前的人均GDP相当于日本在1964年的水平或者说韩国在1986年的水平。当时的日本和韩国,就像今天的中国一样,不再以农业人口为主 导,而是进化成了中等收入经济体。当时,日本和韩国在钢铁制造业、造船业、施工设备业以及类似的中等技术行业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这些产业正是中国 现在逐渐开始主导的产业。 
引入新产品不是创新的唯一标准。拿美国汽车为例,世界贸易组织发现,一辆美国汽车的价值只有37%是在美国创造,而另外的30%是在韩国创造,17.5%的价值来自日本。 
20世纪传统的集成生产,福特流水线式大规模生产——钢铁在工厂的一头进入,然后汽车从另一头出来——已开始加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全球专业公司以可以被定义为“分散式创新网络”的方式,参与制作最终产品。 
《金融时报》的记者彼得•马什在他的著作《新工业革命》中,对这种方式如何给生产链的不同部分创造创新机会,进行了很精彩的研究。 
如布雷兹尼茨和莫福利所指出:“尽管美国公司有运营大规模操作的组织和创新能力,但是,即使是在全盛时期,美国生产系统集中在大规模生产,并不能够灵活地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一系列产品。而这种大规模弹性生产的能力为中国所特有。” 
经典的案例就是中国的万向集团,万向集团在将业务扩展至更多汽车零部件之前,就成为了世界领先的汽车驱动杆万向节供应商。 
万向最初进入市场时,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伟世通根本不把万向视作威胁。“伟世通不把万向当作竞争者,”伟世通的亚太采购主管说,“我们把他们 当作汽车零部件组件供应商”。但万向的发展说明这是一个太严重的低估。万向最初一刻不停地着力于万向节的技术和成本革新。很快,万向成为此类产品的全球最 大供应商。万向从席勒集团拿到了第一个外国订单,之后又从一家美国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那拿到订单。当万向拒绝仅成为席勒的初级设备制造商时,席勒撤回 了和万向的业务。到1998年,席勒以仅190万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给万向。在卖掉工厂,保留知识产权后,万向以42万美元就拿到了席勒的关键技术资 产。到2005年,万向在全球8个国家开了38个分公司。并且,将业务从万向节扩展到其他汽车驱动系统部件,先是刹车,最终扩展到整个底盘。而与此同时, 伟世通却破产了。 
中国根本性创新的另一个例子,是表现很好的电脑制造商曙光公司。曙光以进口处理器起步,随后迅速地开发出自己的母版、编码和改进的操作系统。由 于处理器的互动占据电脑表现提升的50%,而超级芯片仅占到20%,曙光将自己的科研集中在前者。曙光甚至不需使用最新、最贵的处理器来达到国际水准的表 现。这使得它在成本上比许多国外竞争者有优势。到2010年,曙光产出全球第二快的超级电脑,并引入了自己的芯片线“龙芯”。 
另一个经典案例则是世界第一的集装箱生产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以下简称“中集集团”)。 
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主导地位的中集集团,通过专注降低成本——不是通过降低工资来降低成本,而是通过在原材料采购、运输和国际融资上的创新突破——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市场。 
结果,中集集团成功地将材料成本降低33%,制造和管理成本降低46%。相应的,即使竞争者将产品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他们的生产成本也不可能 像中集集团那样低。之后,中集集团在扩展业务至专业集装箱的时候,展示了创新能力。开始,它生产冷藏集装箱,从德国的格拉夫(Graaf)购买了生产线。 在中国,中集集团改良了这个生产线四次,直到这个生产线在技术和节省成本上都超过对手。2005年,格拉夫破产了 
更新一点的例子,就是远大科技集团,它发明了一个能让一栋30层的建筑在15天内建成的模块化建筑系统。西方没有公司能够与之抗衡。为了强调这一点,远大科技集团在YouTube上录下了这个建设周期,有500万人点击观看。 
远非印象中的“不擅长创新”,中国公司属于世界上最擅长创新的公司。在和目前这个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创新类型上,中国很成功。如最近不断冒出的相关论著所显示的,并非中国公司没有创新,而是分析家并没有理解正在上演的这类创新。

■ 
  
《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记者柯白玮翻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