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者的自由困境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死亡与罗盘》(浙江文艺版译为《死亡与指南针》)中,侦探伦罗特自以为智力超群,却不幸中了凶手夏拉赫的圈套而落为猎物,他在临死前责怪凶手给他设计的迷宫不太高明。
在罗马尼亚作家诺曼·马内阿的小说《巢》中,多次提到博尔赫斯的小说特别是《死亡与罗盘》,并且《死亡与罗盘》充当了小说中无数个线索之一,我觉得这没什么也了不起,最可怕的是,诺曼·马内阿正是按博尔赫斯的迷宫来构建他的小说的,不过用的不是直线,而是用的“小径交叉的花园”,这本小说有无数个入口与出口,你仿佛从哪里都可以出入,但进入之后何时能够出来,就不是你能说了算的了,而且他的入口来从来没有树一个“请进”的牌子,只是看着那些无数个出入口,就够读者头晕目眩了,这也正是我开始阅读《巢》一开始时“读不懂”的原因。
因为诺曼·马内阿及他的小说《巢》中人物的流亡者身份,《巢》大概可以归为流亡者小说,但与昆德拉等的流亡小说不同,《巢》中的主人公只是间接到受到过极权主义的伤害,他们中没有一个有过痛彻心扉的直接体验,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对极权主义的强烈的控诉,有的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社会生态下不一样的迷茫与挣扎,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生与死等终极问题的思考。
因为《巢》不是一本以反极权为主题的小说,这本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反倒复杂、丰富得多。表面上小说中的主人公戈拉、彼得、伊齐、帕拉德、路、迪马大师看起来都只是换个地方活活而已,我们看不到他们强烈的“出走”动机,但因为他们曾经在极权社会生活的经历,一旦迈入自由社会,我们还是看出他们的不适应来,仿佛他们原来只是生活有一个黑屋子里,他们一下自由了,不过想做什么、想怎么活,也由不得他们,因为他们走进了一个有无数入口与出口的迷宫,对于他们在自由社会面对的迷茫,戈拉在出走以前通过阅读博尔赫斯的小说仿佛就有了先知先觉,他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自由到底是迷宫的出口,还是迷宫本身的延伸?”。
这样一本以流亡者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们又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政治倾向,按理说,只有精彩的故事才能支撑起小说的脉络,但诺曼·马内阿的《巢》偏偏不是这样,小说中的人物先后到美国后,根本没有象样的“故事”发生,发生的只是生活中的寻常事件,就是这些寻常的事件,我们见到的也只是它们的碎片,小说中充满了大段的对话,就是从这些对话里,我们知道了这些人物的前生今世,而将这些人物“串”起来的,却是那个在小说中几乎没有露面的“迪玛大师”,可见这个人物的重要。
关于“迪玛大师”,《巢》中借彼得与戈马的争论,这样概括道:
“他只相信他自己,相信他至高的才能,他至高的荣耀。一个天才,只可比那些罕有的天才,实在不可比!不可触及,慷慨大方,在一切之上,在太虚中。……虚荣的陶醉,不道德,高踞于世俗人之上!在一个玄奥的平流层上,在一个虚幻的奥林匹斯山上。”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战争(二战)中的逃亡者是一个真正的逃亡者,与其说他是一个逃亡者,不如说是一个趋利避害者,所以彼得说他是一个“冒充者”,冒充者不止迪玛大师,也包括先后逃亡到美国的每一个人,包括戈拉、彼得、伊齐、帕拉德、路。
但这个“冒充者”的复杂在于,他虽然能抛下自己苦难中的情人独自一人远走高飞,却向每一个逃往美国的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无论是戈拉、彼得、伊齐、帕拉德、还是路都直接、间接地沐浴过他的恩泽,条件是不能怀疑、挑战他的权威,不能遮挡他发出的灿烂的光辉。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迪玛大师其实和他逃离的那个战争淫魔希特勒骨子里是一回事,在对自己的狂妄的崇拜中,他们其实爱的只是他们自己,正是因为看清了这一点帕拉德、彼得先后走上了寻找真相之路,而他们的命运就也真的象真正的流亡者与独裁者斗争的结局一样,帕拉德被暗杀,彼得不知所终,尽管这一切都发生在迪玛大师死后,他的不散的阴魂一样可以置他们于死地,小说中并没有明确说帕拉德死于何人之手,只是说“这可是一种联姻,一方面是逃亡在美国的极右派,一方面是原先在本国无处不在的共产主义秘密警察,对这两个阵营,帕拉德都是一种妨碍性的声音。”其实,只要是威权存在,这两者是一回事。
《巢》中的主人公戈拉,虽然享受过迪玛的恩泽,他也许是早早看透迪玛本质和真相的人,但他选择了一条与帕拉德、彼得完全不同的路,他钻在故纸堆里“独善其身”,他既不与迪玛同流合污,也不对他进行揭露,也许这才是一个世俗而又聪明的人最可能的选择,另外一个可能是他看透了太多的东西,成了一个生命虚无主义者,因为在他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时他这样说:
“那些留存下来的人不会永恒不死,他们生活在暂时中。当他们将来消失时,人们还会在一段时间里怀念他们,家人。朋友、书籍、相片。真到最后一丝痕迹被抹除。至于什么时候,那并不重要。是的,当人们想起那些珍爱的生命存在时,不免会有些眩晕,即便人们好长时间没见到他们了。人们知道他们就在那里,还在那里,某个地方。我们疲惫的星球也将消失吗?真可怕,不是吗?”
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悟,所以他交待自己的后事时说:“我既不想要痕迹,也不想要回忆。”
所以,也许戈拉才真正称得上大师,因为他知道,人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除了死亡。
=========
发表于2013年4月2日《法治周末》
在罗马尼亚作家诺曼·马内阿的小说《巢》中,多次提到博尔赫斯的小说特别是《死亡与罗盘》,并且《死亡与罗盘》充当了小说中无数个线索之一,我觉得这没什么也了不起,最可怕的是,诺曼·马内阿正是按博尔赫斯的迷宫来构建他的小说的,不过用的不是直线,而是用的“小径交叉的花园”,这本小说有无数个入口与出口,你仿佛从哪里都可以出入,但进入之后何时能够出来,就不是你能说了算的了,而且他的入口来从来没有树一个“请进”的牌子,只是看着那些无数个出入口,就够读者头晕目眩了,这也正是我开始阅读《巢》一开始时“读不懂”的原因。
因为诺曼·马内阿及他的小说《巢》中人物的流亡者身份,《巢》大概可以归为流亡者小说,但与昆德拉等的流亡小说不同,《巢》中的主人公只是间接到受到过极权主义的伤害,他们中没有一个有过痛彻心扉的直接体验,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对极权主义的强烈的控诉,有的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社会生态下不一样的迷茫与挣扎,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生与死等终极问题的思考。
因为《巢》不是一本以反极权为主题的小说,这本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反倒复杂、丰富得多。表面上小说中的主人公戈拉、彼得、伊齐、帕拉德、路、迪马大师看起来都只是换个地方活活而已,我们看不到他们强烈的“出走”动机,但因为他们曾经在极权社会生活的经历,一旦迈入自由社会,我们还是看出他们的不适应来,仿佛他们原来只是生活有一个黑屋子里,他们一下自由了,不过想做什么、想怎么活,也由不得他们,因为他们走进了一个有无数入口与出口的迷宫,对于他们在自由社会面对的迷茫,戈拉在出走以前通过阅读博尔赫斯的小说仿佛就有了先知先觉,他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自由到底是迷宫的出口,还是迷宫本身的延伸?”。
这样一本以流亡者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们又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政治倾向,按理说,只有精彩的故事才能支撑起小说的脉络,但诺曼·马内阿的《巢》偏偏不是这样,小说中的人物先后到美国后,根本没有象样的“故事”发生,发生的只是生活中的寻常事件,就是这些寻常的事件,我们见到的也只是它们的碎片,小说中充满了大段的对话,就是从这些对话里,我们知道了这些人物的前生今世,而将这些人物“串”起来的,却是那个在小说中几乎没有露面的“迪玛大师”,可见这个人物的重要。
关于“迪玛大师”,《巢》中借彼得与戈马的争论,这样概括道:
“他只相信他自己,相信他至高的才能,他至高的荣耀。一个天才,只可比那些罕有的天才,实在不可比!不可触及,慷慨大方,在一切之上,在太虚中。……虚荣的陶醉,不道德,高踞于世俗人之上!在一个玄奥的平流层上,在一个虚幻的奥林匹斯山上。”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战争(二战)中的逃亡者是一个真正的逃亡者,与其说他是一个逃亡者,不如说是一个趋利避害者,所以彼得说他是一个“冒充者”,冒充者不止迪玛大师,也包括先后逃亡到美国的每一个人,包括戈拉、彼得、伊齐、帕拉德、路。
但这个“冒充者”的复杂在于,他虽然能抛下自己苦难中的情人独自一人远走高飞,却向每一个逃往美国的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无论是戈拉、彼得、伊齐、帕拉德、还是路都直接、间接地沐浴过他的恩泽,条件是不能怀疑、挑战他的权威,不能遮挡他发出的灿烂的光辉。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迪玛大师其实和他逃离的那个战争淫魔希特勒骨子里是一回事,在对自己的狂妄的崇拜中,他们其实爱的只是他们自己,正是因为看清了这一点帕拉德、彼得先后走上了寻找真相之路,而他们的命运就也真的象真正的流亡者与独裁者斗争的结局一样,帕拉德被暗杀,彼得不知所终,尽管这一切都发生在迪玛大师死后,他的不散的阴魂一样可以置他们于死地,小说中并没有明确说帕拉德死于何人之手,只是说“这可是一种联姻,一方面是逃亡在美国的极右派,一方面是原先在本国无处不在的共产主义秘密警察,对这两个阵营,帕拉德都是一种妨碍性的声音。”其实,只要是威权存在,这两者是一回事。
《巢》中的主人公戈拉,虽然享受过迪玛的恩泽,他也许是早早看透迪玛本质和真相的人,但他选择了一条与帕拉德、彼得完全不同的路,他钻在故纸堆里“独善其身”,他既不与迪玛同流合污,也不对他进行揭露,也许这才是一个世俗而又聪明的人最可能的选择,另外一个可能是他看透了太多的东西,成了一个生命虚无主义者,因为在他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时他这样说:
“那些留存下来的人不会永恒不死,他们生活在暂时中。当他们将来消失时,人们还会在一段时间里怀念他们,家人。朋友、书籍、相片。真到最后一丝痕迹被抹除。至于什么时候,那并不重要。是的,当人们想起那些珍爱的生命存在时,不免会有些眩晕,即便人们好长时间没见到他们了。人们知道他们就在那里,还在那里,某个地方。我们疲惫的星球也将消失吗?真可怕,不是吗?”
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悟,所以他交待自己的后事时说:“我既不想要痕迹,也不想要回忆。”
所以,也许戈拉才真正称得上大师,因为他知道,人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除了死亡。
=========
发表于2013年4月2日《法治周末》
有关键情节透露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