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朱令等案:漠视舆情三缄其口更易生矛盾

2013年05月09日19:45  新华网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新华时评:用“看得见”的正义定争止纷

  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 (记者 姜琳) 针对社会高度关注的“安徽女青年坠楼死亡”事件,北京市公安局9日回应:经认真复核及再次梳理商城全部监控录像、走访调查当晚京温服装商场内人员,袁某排除中毒、性侵害及他杀可能,系自主高坠死亡。与8日的情况通报相比,此次公告明确解答公众质疑,此前一度流传的各种消息不攻自破。

  正如人们关注被投毒的清华大学学生朱令一样,年轻生命的折损和不幸家庭的命运总是牵动人心。一名女青年突然坠楼实属个案,但当相关猜测得不到权威解答、部分疑点得不到明确证实时,传言就会扩散。扑朔迷离的细节、真假难辨的内幕,不仅会点燃公众情绪,还会引发社会不安。正视群众疑问,及时公开信息,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维护。

  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给司法执法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及时通报社会普遍关注的案件情况,化解公众质疑,就能赢得更多支持和信任,掌握主动权。反之,漠视舆情,对群众关注三缄其口,更容易滋生社会矛盾。

  近年来,这方面的教训不是没有。2008年“瓮安事件”、2009年“石首事件”、2012年“泸州事件”等,都是由一起普通自杀事件或者刑事案件引发数百人集体“散步”,最后发酵成群体性事件,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被动,其中一个重要教训就是传统封闭的办案模式难以为继。缺乏与家属开诚布公的沟通,缺少对舆论关切的充分回应,极易使“小道消息”满天飞,酿成群众不满情绪“井喷”。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政府信息公开的速度和力度,直接关系舆论引导力、政府公信力。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实施五年,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也于年初开始实施,对有关部门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开放与进步,人们有目共睹。但必须承认,政府信息公开尤其是司法执法信息公开的范围、密度和广度,与公众期待相比仍有一定距离。

  正义不但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定争止纷。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树公信,打破旧有的办案观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司法执法部门的责任。

(原标题:新华社评京温女孩坠楼:用“看得见”的正义定争止纷)

    新观察:别为悬案增加疑点

(编辑:SN017)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台湾渔船遭菲律宾军舰扫射1人身亡
  • 体育曼联宣布莫耶斯任新帅签6年 视频
  • 娱乐计生委:张艺谋若超生将处罚 女儿斥巩俐
  • 财经油价今起每吨上调95元 各地最高零售价
  • 科技马云今日卸任阿里巴巴CEO
  • 博客朱令案为什么成为无法侦破悬案?
  • 读书解密被尘封的历史:军统特务实录
  • 教育七成大学室友有矛盾 生活习惯成主因
  • 育儿丈夫被催起床怒砍怀孕妻子致其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