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一村庄仅剩5人 村民称曾用一筐红薯换来媳妇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5月08日 10:53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村庄仅剩的五位老人乔套、裴花玉、李素开、谭敏权、乔进朝(从左至右)闲暇时坐在一起聊天。他们身后是日渐破败的房屋

点击进入下一页

塑料壶”边有信号 成了与外界联系的“宝地”

  斑驳老树,断壁残垣,两男三女五位老人,两条狗,三头牛,十几只鸡,构成了偃师市府店镇安乐村脉结坪(村民习惯称为“麦秸棚”)自然村的生态文明。这个偃师海拔最高最贫困的村庄,这个被游客偶然发现的“世外桃源”村落,在城镇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今空荡荡地矗立在脉结坪山的顶峰。5月2日,东方今报记者和当地网友一起,走进脉结坪,试图解读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村庄的前世今生。

  从山脚到村里一个多小时

  上午9时许,沿洛偃快速通道一直向东,在207国道处南转至310国道,经玄奘故里、府店镇佛光村、九龙角水库,在大卡车扬起的灰尘中,脉结坪山若隐若现。

  向导是府店镇西口孜村的热心网友。听说记者要采访即将消失的脉结坪,他早早骑着摩托车在路边等候。提起脉结坪,向导心直口快:“那里最穷,最高,最难走,不过也是最典型的快要消失的村庄,你们可是找对地方了。”

  过了鸡毛窑水库大坝,路变得越来越窄,两辆车相遇,必须一辆先停下来,让另一车先慢慢错过后方能通行。

  11时40分,车辆抵达脉结坪山下的一个采石场。向导指着北边的一座山说,如果向北再翻过一座山,就是嵩山少林寺了。

  下车,沿一米多宽的崎岖山路盘旋而上,蒲公英肆无忌惮地摇曳,几声鸟鸣突兀地从对面山上传来。

  在一个岔口,向导记错了路,半小时之后,到达半山腰一房屋紧锁的院落,向上再无路可走,一行人只好迎着酸枣刺,抓着野草和树枝攀爬而行。

  紧要处,一不留神滑下来,手臂上划了几道血口子。为了早点抵达脉结坪,顾不上伤痛,继续前行。

  13时20分,终于到达山顶,冒着热气的新鲜牛粪横亘在山路上。山坳梯田里的麦子长势很旺,在静谧中,生命仿佛立即回到原点,人生的一切苦楚都烟消云散了。

  终于见到了脉结坪。村边草丛里的石磙和石磨保存完好。几只鸡在悠然刨食,一只大黄狗听到脚步声,立即警惕地吠叫起来。

  九成土坯房已经或即将倒塌

  58岁的村民乔进朝和老伴谭敏权刚从田里回来,坐在家门口的青石板上擦额头上渗出的密汗,脚上磨烂的千层底鞋面外翻着。

  见有人来,乔进朝十分惊奇地站起来,眉间平添了几分喜悦。倚在门旁的谭敏权赶紧从厨房拿出水瓢和洗脸盆,从水缸里舀出水招呼大家快洗把脸。

  乔进朝说,这里很久没有来过外人了,来的人在他们眼里可都是“稀客”。

  偃师退休干部高献中、王西明主编的《偃师聚落记》记载,脉结坪海拔800多米,是偃师地理位置最高的村落,在此村向四周望去,许多山岭在此处交会集结,故以脉结坪命名,老百姓俗称麦秸棚。

  此书还给出了脉结坪的成因:脉结坪山山脊稍北的山坳里,土地肥沃,且有水源,所以山下的乔姓人家便来此处开荒种地,久而久之形成村落。

  在乔进朝的带领下,沿着被磨得光溜溜的村中青石板路向东走,90%以上的土坯房已经或即将倒塌,有的掀了屋顶,但从断壁残垣中依然能看出这里曾经的人丁兴旺。

  这些房子大多是石砌的地基,土坯墙,木椽灰瓦。其中一家人的院门铁锁雕刻精细,石墩上精美的荷花图案,都无声地见证着脉结坪村过去的辉煌。

  村南边有一个石头砌成的池塘,四周是整齐的青石栏杆,门口石柱上刻着“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周边的石壁上则清晰地保留着“农业学大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