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书评周刊春季书选雅集现场,专家们喝茶谈书。实习生 翟超 摄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好书评选活动如今已进入了第十个年头。4月20日,由李敬泽、雷颐、汪民安、朱寅年、潘涛等9位评论家、学者、出版人组成的新京报春季好书专家评审团,聚集于故宫里的一个煦暖的茶室,在桃花盛开、杨柳拂面的季节,纵论这一季的新书好书。

  【专家论书】

  李敬泽 给新晋作家更多关注

  大陆原创的这部分,我比较喜欢《繁花》和《九种忧伤》,两本书都有很新鲜的东西。我想我们对于年轻人、新晋作者,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繁花》的作者是《上海文学》的老编辑,也是小说家,他的写作长期有一搭没一搭,直到《繁花》出来,才让很多人认识了他。《繁花》有两条线,60年代一条线,80年代一条线。小说虽然用了很多方言,但北方人也能看,作者费了很大的工夫,所以最后的呈现是它有上海方言的味道,但没到海上花那样,满纸都是不认识的字。从语言上讲,这个想法很有意思,读者确实能看到上海方言、南方话的魅力。小说中南方人的眉梢眼角,那种小风情、小心思,都是语言带动起来的。

  《九种忧伤》是鲁敏的最新短篇小说集,我也非常喜欢。这是鲁敏近两三年开始陆续写的一组短篇,读完后你会发现这些故事对我们现在的生命、生存的问题有着直接的针对性。书中,有的人在拼命减肥,有的人费力养生……中国人现在最爱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关于身体的宗教,这是我们中国人现在最信的东西。鲁敏非常有力地分析了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非常基本、但又非常重要的一些生命经验。

  雷颐 《公天下》不拘泥于理论

  吴稼祥的《公天下》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尤其当我们结合现实来读这本书,会发现很多饶有意味的东西,他有意识地把现实中的相关的政治文化事实,与中国历史进行对照分析,让我们看到当下中国在政治文化层面对传统有着特殊而微妙的继承与变革。可以说,很少有学者,会像吴稼祥这样如此熟练地利用中国传统政治学的术语,来分析政治体制,构建中国式的民主理论。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从某种角度上梳理了吴稼祥自己的思想变化——从早期主张新权威主义,到现在主张多中心治理和强调民主、自由、法治,他的思考,立足现实,不拘泥于理论,很有活力。不像政治学者萧功秦,他始终在新权威主义理论框架中思考。

  眉睫 童书突围的三条路径

  大家或许有个共识,国内童书出版的现状其实相当差,少数名家的作品被无数出版社争抢,年轻的原创作家出不来。其中不少却又在迎合儿童。目前,图书领域想要突围、做出一些好东西来,基本是遵循三条路径:一条是引进国外的,但这又是打了折扣的,因为很多书的翻译不行。第二条路,是把从前的、尤其是民国的那些教育儿童的文论拿来出版,我们这个春季书单中的“新儿童启蒙丛书”走的就是这条路。这个工作才刚刚起步而已。第三个路径是原创,但这个难度非常大。我想,如果能有更多从前不在童书领域的专家——比如傅国涌等——进入童书领域,推动儿童阅读,对这个领域的冲击会非常大,也会带来极其正面的作用。

  程三国 《平台战略》打通道与术

  《平台战略》这本书的名字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平台这个词大家乍看起来很费解,但其实是我们大家生活中常用的很多东西,都是平台,比如微信、微博,都是平台,其实整个移动互联时代,每一个时刻都是平台在控制的。在我看来,在中国本土作者的商业书中,这本书开始有世界级商业书的影子。它既有非常严谨的学术研究,同时也很会讲故事,甚至还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商业书在道与术之间往往很难平衡,如果过于偏重操作性,会变得很无趣,变成只有要做这个事的人才需要读它;而如果过于偏重道,又没有实用性。像《平台战略》这样把道与术打通,还有一定操作性的书,非常难得。

  陈徒手 《邓小平时代》让我很矛盾

  《寻找·苏慧廉》的作者和我有私信来往,他写的这本书让我很佩服。他为了这本书下了很大工夫,找了大量的资料,于是把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人物,写得那么生动。可以说沈迦是用这本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读了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原来传教士跟中国的关联那么大——这是我自己,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邓小平时代》这本书却让我特别矛盾,特别困惑。因为这本书的期望很高,我们都知道傅高义下了很多工夫,采访了很多人,但看的时候我不断觉得他可以挖掘更多资料出来,让我有点失望。在我看来,他对某些历史段落的表述,有点占中国学者不能发言的便宜,这对中国学界也是一个遗憾。这本书虽然弥补了一个空白,但可惜的是,老先生做得不是那么好。

  潘涛 那是个文理互通的时代

  我看到书单上有《竺可桢与陈寅恪》这本书,非常欣喜。你会发现,那个年代的读书人的视野是非常广博的,竺可桢和陈寅恪两个人,在外界看来似乎是毫无交集的,但是两个人有那样深入的交往。我自己就曾主编《竺可桢日记》,竺可桢日记以前省略成了5卷,现在扩容了3倍,其中很多与各界人士交往的细节非常有意思。

  赵国英 大漆家具才是日常所用

  《大漆家具》这本书被归到艺术类,让我很高兴,以往我们故宫出版社的书常被放在收藏类。现在一谈到中国传统家具,人们脑海中就浮现出明式家具,但明式家具其实只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中绚丽耀眼的一段,不能代表中国家具的历史。大漆家具作为传统家具,其实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用的东西,而且现在有些农村和偏远山区还在使用。这本书算是填补了一个空白。作者刘传生是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人,但他三十年来一直研究这个领域,他的书让很多专业人士都很佩服。

  【2013春季好书】

  文学

  社科历史

  教育儿童

  艺术生活

  经济

  采写整理/新京报记者 邓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