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评论》“80后文学大展”之陈崇正
(2013-05-02 09:55:18)分类: 创作与评论80后文学大展 |
主持人语
谢有顺
和前几代人比较而言,“80后”无疑是个体意识非常强的一代。他们早早就从同质化的历史观念和总体话语中挣脱出来,注重培育自我,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
这种个体意识的形成,和这一代人成长的文化语境无疑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他们所出生、成长的这二三十年,正是文化出现巨大转折的时刻,也是不同文化发生巨大碰撞的时刻。“五四”以来重视启蒙和革命的精英文化,注重娱乐和消费的通俗文化,从海外传入、越来越具有同步性的青年亚文化……凡此种种,恰好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场。置身其中的作家则各取所需,形成了个人的写作风格和精神立场,代际的内部分化也借此得以完成。
当然,也有的作者,无意于依傍单一的文化资源,而是希望能成为一个心态开放的“接纳者”。本期将要推出的青年作家陈崇正便是如此。他生于1983年,曾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奖,却没有像韩寒、郭敬明那样,就此进入图书市场。最近几年,他几乎同时在写作小说、诗歌和随笔,试图用不同的方式发声。就小说创作而言,他接受过严肃文学的熏陶,尤其是脱不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的影响,对以武侠小说等通俗文学也不乏热爱。他试图调适雅俗,游走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通过自己的写作来融合不同的文化和文学资源。本期发表的中篇小说《分身术》,正是此类写作实验的代表。
应邀为他写作评论的两位批评家,都意识到了陈崇正小说里相对驳杂的一面。在徐刚看来,“他的写作极为芜杂,各种题材交相辉映,比如《半步村叙事》、《香蕉林密室》等讲述的是乡村故事;而《视若无睹》、《我有青鸟,不翼而飞》则涉及城市题材,再比如《病刀》、《梅花黑手镯》等居然包含着武侠小说的元素。各种不同的故事和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旨在通过不同的人生境遇展现出人性的丰饶与复杂,以及作者对此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尽管其间也因叙事的芜杂和主题的涣散,而呈现出诸多不足之处,但其自觉的文学意识,以及隐含其中的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揭示,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不同于徐刚的这种宏观立论,李德南的评论主要以细读《香蕉林密室》这一文本为中心,兼及其它作品,借此讨论陈崇正小说的叙事美学,折射“80后”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他看来,陈崇正的《香蕉林密室》等作品“以叙事迷宫作为基础,编织了一张庞大的意义之网。尤其是它对现实、历史问题的重视,除了为小说增色许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照见当下‘80后’小说创作的一些缺失。”
本期的小说和评论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不乏张力的对话空间,读者们在阅读时,不妨注意辨别其中的同一与差异。
《创作与评论》 2013年5月号(上半月刊)目录
新锐(80后文学大展)
主持人语
分身术(中篇小说)陈崇正
云山雾罩半步村——陈崇正小说印象 徐 刚
途中之镜——陈崇正的叙事美学 李德南
现场
博斯普鲁斯两岸(外一篇) 熊育群
生活中的文学(创作谈)
一个充满悬念的作家——熊育群访谈录
他是楚人
文化与生命相遇焕发的奇彩——熊育群散文创作的几个关键词
小说
半塘荷香(中篇小说)向本贵
远去的白马(中篇小说)
渔村的流水账(短篇) 周蓬桦
野蓼花儿开(短篇小说)张治明
诗语
疾行与缓走
谈雅丽的诗歌
春天的门槛(外四篇) 墨未浓
漫笔
动物四题
速读台湾散文四名家小札
我们的符号 龙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