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文化 |
分类: 大师明星 |
第一次看话剧联排,没想到就看了《如梦之梦》这么个大家伙,足足8个多小时的演出,中间还休息了3次,一个“梦中套梦”、叙事结构回返往复的戏剧“大片”,着实让我感受了一把剧场的魅力。比起其他例如电影、电视剧等等表演的艺术形式,话剧更加考验演员与观众的耐性。电影一般只有2个小时,了不起一点3个小时,至多也在4个小时内结束了;而电视剧更简单,30集的20多个小时内,你可以随时暂停,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但话剧不一样,那是绝不容许出错,也绝不容许演员和观众懈怠的即时艺术;你就在演员的前面,你可以看着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而台下坐着的观众,也需要随时把自己融入到舞台上的情形里,以免自己走神。这种即时艺术,是对双方的考验。而这次,赖声川的《如梦之梦》,把即时艺术扩大到8个小时,将这种考验延伸到一整天的长度当中,让大家在如同上班一样的漫长时间里,去融入他所营造的精神世界里。
在联排现场,整场话剧的灵魂人物——赖声川先生,他是舞台上下最忙碌的一个人。虽然他不会在戏剧里出现,但作为导演兼编剧,再兼投资人的他,毫无疑问,是这场话剧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在现场并不多话,只是照着台本念出舞台上的灯光明暗变化——囿于场地条件,不能真的达到舞台灯光效果,演员们便通过赖先生的口述来跑位感知。这比起真正的演出,又要进一步的考验演员们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
《如梦之梦》的观众席设计也很有趣,联排的时候观众们坐在场地中央,四周全是舞台,而且两侧还有双层,演员们会围着观众席做360度跑动,转来转去看话剧,也拉近了舞台和演员的距离。这也是《如梦之梦》一个与其他的常规话剧不一样的地方:它并不是一部实验话剧,用一些稀奇古怪的方式去让观众感受到现场演出的紧张刺激;它本身其实是一部很正经讲故事的话剧,只不过赖声川导演大概想用这样的舞台表现方式,仿佛和观众坐下来,如同我们的好友那样,去娓娓道来一个故事。
《如梦之梦》讲了一个横跨台北、巴黎、上海、北京多地,时空穿梭的故事,有点类似于《云图》那种结构,全剧的灵感来自于赖声川先生在印度菩提伽耶的一次旅行,当时他看到各色人等围着菩提树奔走,便萌发了《如梦之梦》的灵感。《如梦之梦》的开场戏显然就源自于赖先生在菩提伽耶的真实感受,一大票演员围着观众席顺时针而行,速度越来越快,最后站定下来,一人一句的说起了关于“庄如梦”的开场白……
在一帮演员的行列中,赫然发现了史可、胡歌、李宇春等明星的面孔。胡歌经历了许多事件之后,已经显然不再是当初那个李逍遥,如今满脸的沧桑,更符合剧中角色的定位;而其他的演员显然也对这部长达八个小时的话剧下了苦功,尤其是李宇春的出现确实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选秀出身的明星会涉身到这么一部费心劳力的话剧里,而且戏份还不少——估计得推掉不少商演通告来排这部戏吧。显然,李宇春并不是因为钱才会接拍这么一部戏剧,尤其是当我得知赖声川几乎是倾家荡产的在大陆投资这部话剧的背后故事之后。大概,还是艺术本身,感染、感动了加盟的演员们,去扛起八个小时的如梦世界。
事实上,整部《如梦之梦》的开场大戏,就是由李宇春饰演的年轻医生拉开帷幕的。这位台北的高材生家境优渥,走上医生岗位后雄心勃勃,奈何上班当天就遭遇病人的接连故去。要知道,在经验丰富的老医生眼里,病人的离去太半只是个数字而已,并无太多情感倾注——这也可以理解,医生真要对病人个个视若亲人,恐怕早就进精神病院了。于是乎,李宇春饰演的年轻女医生忿忿不平,家里介绍男友也无心见面,只想跟自己病房里仅剩的那个患上怪病的病人交流。
这段交流戏很有趣,拽拽的病人和竭力讨好的春春正好倒了个,感觉李宇春平时应该才是戏里病人的那个腔调。不过李宇春拿捏得不错,情绪由低到高,一次爆发后逐渐打开病人的心门,也打开了病人的话匣子,随着这位5号病人的叙述,整个《如梦之梦》的故事渐次展开,胡歌等明星也依次登场。
我看的话剧不多,之前对《如梦之梦》也没做过功课,更没想到李宇春还在里面担负了这样一个重要角色。在一帮科班出身的演员群落中,李宇春的表演并不跌份,事实上,还略有惊喜——考虑到《如梦之梦》本身的复杂度和赖声川先生的严格要求,这是一项难度系数颇高的挑战,看来演技这东西,也不完全是天生,后天的努力和磨炼也很有重要,只是没想到李宇春敢于挑战《如梦之梦》这么厚重的作品。
《如梦之梦》用了一个轮回的结构,轮回之后,并不是彻底的空寂,而是人物的成长与成熟,特别对于李宇春饰演的医生一角,更是如此。而对李宇春本人来说,经过《十月围城》里的稚嫩,《血滴子》里的成长,再到《如梦之梦》的渐渐成熟,其演技的成长有目共睹。
查了查资料,发现李宇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不能完全理解《如梦之梦》的哲理内涵,她只是尽力做好导演的要求。这说明,每一个人对于艺术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就像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之后许多人花样百出的解读,令导演李安本身都觉得惊讶一样。原来有很多事,都是超乎创作者本身想象的。也许,这也是对《如梦之梦》这套话剧本身最好的理解:你无法完全的理解自己在梦境里的所作所为,解梦的人会给你很多种解读方式,相信哪一种呢?这恐怕,最终还得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