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图宾根木匠
图宾根木匠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87,279
  • 关注人气:6,9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爱》:第三种妇女生活

(2013-05-02 13:30:06)
分类: 华语强档

作家苏童写《妇女生活》,后来又写《另一种妇女生活》,描摹中国女性——特别是在母女关系的框架里——独有的生活经验,其意境耐人寻味。看《亲、爱》,不能说文学性多强多强,但对于中国女性的细密画式刻画——同样也是在母女关系的框架里——让我很快联想起苏童,或许,我们可以称此片描摹了“第三种妇女生活”?

导演李欣蔓也是女性,早年参加服装设计大赛还拿过奖,后来做过《赤壁》的吴宇森导演助理,一来二去的,就进了电影圈;她出身东北,白山黑水间有不少日本遗孤的故事,三来四去的,导演(也是编剧)把民间的故事纳入改编素材,便生成了《亲、爱》的剧本。

《亲、爱》里有好几组母女关系,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的身份认同都发生了困难——甚至表现为母女关系的异位,往根子上说,这已经导致了伦理层面的某种紊乱。当然,这又是与全球化时代的身份“错认”紧密相关的,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说,现在大都是漂泊在外打拼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究竟是“哪里人”,早就不甚了了。

《亲、爱》:第三种妇女生活

有了日本遗孤的素材,《亲、爱》的身份认同跨越国族:母亲是遗孤,血统是日本,但生长环境让其完全认同于中国人(中国人并不完全认同她,日本人也不认同);余男饰演的女儿是中国人,因为有个中国长大的日本遗孤母亲,便去日本寻了亲,成为在日本发展的中国高级白领,结果最后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日本血统,其实是被日本遗孤母亲收养的中国小孩……这只是片中的一个例证,深究下去,好几组(代)母女关系,一直在国族、年代间犹疑,使得全片呈现出略显匪夷所思的辩证色彩。

日本母亲一口东北话,被中国养女带着在上海出入高档场所,怎么也不习惯,这段剧情纠结着国族、代际、地域等多重冲突,导演拍出了几分生活意趣,滑稽的斗嘴也笑点多多。不过全片最大的视听特点还是声画错位,整部影片从头到尾贯穿着一个画外音,这个画外音应当是当年留下遗孤的日本开拓团母亲的口吻,不过画外音与正在搬演的故事并不完全对应,也不完全符合片中隐藏的“往事”背景,声画错位究竟作何解读,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亲、爱》的片名其实应该从繁体字来理解,“见亲”为“親”,“见心”为“愛”,“親、愛”二字把“亲”、“心”结合在一起,才有汉字所体现的意蕴。而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亲、爱》里的男性基本是缺席的,小儿子还不具备男性特质,于谦饰演的律师则是配角,总的来说,从抗日战争到当下时代,《亲、爱》的故事始终在几组女性-母女的框架中展现——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女导演终于在银幕上谱写出“第三种妇女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